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一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
2.教材分析:
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历史较为久远学生不易理解,运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是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第一节的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做了一定积淀。
目标:
1.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生产工具、手工业情况。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3、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的作用
评价任务:
1.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完成预习单,并根据预习单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做以评价
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述解疑、检测单的完成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3.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自己的学完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什么是新石器时代),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
师:我们的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带和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们分为两组,分头出发,一组穿越到半坡村,一组穿越到河姆渡。同学们先结合满分卷预习课本5分钟,然后由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详细越好,可以分类别讲述。比如生活的时代,住房,生活工具,生产技术,家禽家畜,种植作物等等。
生:对照课本和满分卷预习基础知识。
半坡组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二
课 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 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地图、分析考古图片,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概况,理解农耕产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迈进,学习识读历史图片、列表归纳的方法,提升分析历史资料、进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体会祖先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农耕文明逐步产生的进程和相关历史概念。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讲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偏重感性认识,可以较多利用考古图片和活动体验激发兴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基础的识图指导。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原始人采摘、采集维持生存,模拟品尝菜叶,引出神农氏、农业的产生。
【讲授新课】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介绍河姆渡的农耕生活】
出示《河姆渡水稻图》
教师介绍:中国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之一,教材引《白虎通》作为文献记录。辅以考古发现佐证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介绍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年代、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列表梳理。
出示河姆渡骨耜、水牛头骨、磨制石器、稻穗纹敛口钵、猪纹黑陶盆图片,进一步认识河姆渡农业的发展。
教师总结考古图片识读的简单方法。
运用考古图片识读方法,探究分析河姆渡水井,认识干栏式房屋、母系氏族社会的家庭。
【介绍半坡农耕生活】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探究导入】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生产、生活状况?(生:想)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世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新过程】(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讲了哪几个原始居民代表?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师:课件展示中国氏族主要遗址图 ,让学生对农耕时代原始居民的遗址形成地理空间的直观印象。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同学们看课本7-8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的第一标题知识结构空白处的填写。(教师强调注意动手动脑洞口和标志疑难点)
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把握时间。
生:交换学案互相检查。交流。
师:组织学生展示,同时指点,适当评价、播放课件图片。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和2.分组讨论论形成总结,展示。
师:河姆渡原始居民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状况,接着我们看一看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二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师:模仿导学案第一标题的知识结构图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生:看书、思考、设计。填写。
师:巡视、指导、把握时间。
生:交换学案,相互检查,交流讨论
师: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知识结构。教师评价、补充。学生完善。
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3比一比。(见课件)
师:我们了解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境,他们的进步再现了我国远古居民战胜自然的毅力,下面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又有了哪些更大的进步?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师:同学们看课本9-10页。完成自主探究3.(巡视、指导、把握时间)
生:完成展示。听师的评价,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4、5
【巩固小结】
师: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一件时代的大事,我们的祖先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忆,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归纳成歌谣;(多媒体展示)
原始居民有农耕,磨制石器已实行。河姆渡人种水稻,干栏房屋挖水井。
半坡居民普植粟,地穴温暖有灶坑。生产发展大汶口,贫富分化不平等。
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归纳整理部分。
【测一测】(见课件)
【板书设计】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四
教案序号 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课 题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2课,是在第一课旧石器时代的基础上,讲述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因此,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学生认识农耕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知道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理解农业的发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小黑板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及问题处理 二次备课 导入新知
看题目《原始农耕生活》什么是农耕?种植 第1节课中我国早期人类讲了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打猎、采集 方便么?生:不方便 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而有了农业后,人们会过着定居生活。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进步
看大标题,找出农耕时代的代表:河姆渡人,半坡人,让学生说一遍。并播发图片,让学生知道地域范围,
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本P6-P9,完成下列表格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表现
2.兴起区域
3.标志
4.意义
三、合作探究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处于统一时代,有人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你同意这样的结论吗?为什么?
异:时间、地域、农作物、房屋
同:1.会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
3.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四、小结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巩固练习
1.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西安半坡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的开设,使孩子们回到了 6 000 年前的氏族社会, 在“史前工场”里体验了一把原始生活。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史实的是
A.建造木结构水井 B.制作猪纹陶钵
C.制作乐器陶埙 D.制作象牙雕刻
3.在半坡人的饭桌上不可能出现的饭菜是
A 粟 B 猪肉 C 大米饭 D 鱼肉 E 白菜
4.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5.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地处大河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5.初一历史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