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地理>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

燕纯2分享

  地球仪 ,即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一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41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