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语文>

2020年最新读《四世同堂》有感800字

巧绵分享

  《四世同堂》讲述了北京一个不起眼的胡同小羊圈,里面住着的一群人在日本入侵中国以后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四世同堂读后感1

  我开始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正值9月18日,那个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耻辱的日子,那个中国被日本人践踏的开始,那个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序幕。今天天空一片晴朗,天很蓝,一朵白云都没有,学校里一片安逸。这与86年前的今天完全不同,86年前的今天是弥漫着硝烟、哭声、惊恐的。

  而《四世同堂》就是描绘了抗日年代里祁家四世同堂安逸和谐的局面被战争打破后奋起抗日、钱吟默被战争逼成反日谍者等等一系列的抗日壮举。

  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我看到了为国家义无反顾的瑞宣、瑞全、钱吟默李大爷等等 ,看到了被战争逼得反抗的祁老爷等等,还看到了为钱出卖了自己人格的冠晓荷夫妇、招弟、蓝东阳、野求等等。这些人物经过老舍先生的笔,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跃然纸上,特别能揪住读者的心,让人深陷其中的故事情节。

  在此书,我最欣赏的人物是钱吟默先生。还没被战争搅乱生活之前,他是一位爱养花养草、爱饮闲酒、闲暇时就写诗的一位闲静诗人,但在儿子死后,他慢慢地变成了一位谍者,原来他风雅翩翩,但后来身上满是补丁。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机智灵敏、勇敢无畏的令我叹服的品质。作者描写的不仅仅是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更是为国在战争前沿奋斗的中国勇士的生动写照。

  说完正面人物,接下来就该是反面人物了。在这部书里,作者用很多笔墨描绘了大赤包这一个最令人憎恶的反派妇女。大赤包是那种见到钱就往上扑的市侩,她能为了钱把小女儿招弟“卖”给老男人!她能为了钱把很多无辜少女、妇女拉到妓院卖身!她能为了钱与日本人勾结!在这本书里,她的罪行不止这些。她为了钱出卖了自己的母性,为了钱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为了钱出卖了自己的国家!她的坏形象简直刻画到骨子里了:她贪婪、外强中干、甚至卖国!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用在大赤包身上应该是这样子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作为一个反派妇女,在家里不受丈夫深爱,在小羊圈里不受人待见,在小羊圈外被人利用。不得不说,这真是为人处世的悲哀!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炮火与破坏,更是对人性的检验。

  作者描写的是小羊圈的人,而折射出来的是北平人 ,甚至是中国人。

  这本书的最终结局是中国胜利了,小羊圈的正派人物赢了,反派彻彻底底的输了,小羊圈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其实最后结局并不意外,正义总是会战胜邪恶的。“邪不胜正”——这本就是真理。全书最后以“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一句结尾,让人久久不能回过神来,也给全书增添了在澎湃心情之后的释然。

  在86年前的今天,中国曾被日本的铁蹄践踏,但在今天,放眼世界,中国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渐提升,号称“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也要让我们中国几分。中国已不再是86年前任人践踏的中国了,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它的目标是屹立于东方,傲看全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四世同堂》影响的不仅仅是老舍那一代人,对现在的我们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启发。这个世界并不和平,所幸的是,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我们应接过历史的责任榜,我们更应该拥有一份真挚的爱国之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让我们继续去传承和发展《四世同堂》的精神,让华夏之火永燃!

  四世同堂读后感2

  古老的北平、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美丽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别人的玩物。

  然而,被压迫百多年的中国产生了这批青年,他们要从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中冲出去,成个自由的人。他们要打碎民族国家的铐镣,成个能挺着胸在世界上站着的公民。到国家呼救得时候,没有任何障碍能够拦阻的住他应声而至;像个羽毛已成的小鸟,他会毫无栈恋的离巢飞去。钱默吟老人是一位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诗人,在和平时期,他以花草、诗词和酒为伴,过着隐士一般的日子,可当国难当头,他挺起诗人并不健壮的胸膛,昂起头毫不畏惧的应战,“他须把血肉之躯掷给敌人,用勇敢和正义结束了这个身躯。”当他在狱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紧拴在一起,他告诉自己,“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给国家”,钱诗人就这样宁死不屈,把生命像一口唾液似的,在要啐出去的时节,又吞咽下去。爱和平的人没有勇敢,和平便变成屈辱,保身便变成偷生。他从此忘记了原有的安逸,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用抵抗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老人像一部中国的古书,厚重、正直、庄严,他所表现的不只是一点点报私仇的决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做正面的证据。他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是会带着他的诗歌、礼仪、图画、道德,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从钱诗人、瑞宣、瑞全等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中国文化的力量。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阻止了中国这艘巨轮被狂风吹走。

  读《四世同堂》,我被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沦陷,这朵民族之花就会变成木头,为了让这株文化古树长青,它的枝枝叶叶、它的每一条根,哪怕只是细细的一小条,都拼命的抗争,虽然这株古树历尽摧残,但是终于没有枯萎,多少炎黄子孙用生命之血浇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四世同堂读后感3

  春节期间,在辞岁的鞭炮声里,在光影摇曳的烛光下,我拿起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一页页的读了起来,透过纸页,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在眼前。

  小羊圈胡同,闯进了一伙强盗,祁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这里,他一生无求,只想把这个四世同堂的日子过下去,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儿子不堪受辱投湖自尽,二孙子投敌死于非命,二孙媳妇投靠汉奸染病而亡,重孙女也饿死了。他的邻居钱诗人是典型的旧式文人,一家人深居简出,最终家破人亡。拉羊车养家的小崔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

  京华之地,皇城根下,饿民夺食,混合面吃的人东倒西歪,半死不活的被拉到郊外,迎接他们的是早已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压压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边撒石灰边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读到这里我深切的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叫苟且偷生。

  品读这部恢弘巨著,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长卷。国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对强敌,有的人奋起反抗,如瑞丰参加抗日队伍;年迈的李四爷与敌人以死相拼。也有如冠晓荷,大赤包之流成了不齿的汉奸,最后或疯死,或活埋。

  八年抗战胜利之后,小羊圈胡同的人们仿佛从地狱走出迎接这一天。他们想到胡同里还住着一户日本人,然后,日本老太太儿子被征入军中战死,儿媳妇也被抓去做了慰安妇不知下落,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对中国人民充满了同情,此时她也想把日本投降这一喜讯告诉胡同里的中国人。当胡同里的人们看到日本人怒火万丈,想大打出手的时候,祁老人的大孙子瑞轩向大家解释,她是咱们的朋友。正是这一句话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划分的清清楚楚,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战后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时时在干扰着中日人民的友谊,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修改教科书,这一切帐应该算到那些妄图重现军国主义的愚蠢的人身上。

  历史是由人民来创造的,未来属于爱好和平的人们,只要人民原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历,军国主义的螳臂是阻挡不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

  掩卷推窗,旭日临门,满眼喜庆,让我正觉得生活的可爱和美好。

  四世同堂读后感4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前对于老舍先生只读过印在语文课本上的《茶馆》的片段,与大学时期看的《骆驼祥子》,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以至于当时并没有理解很深,对于故事也只是单单按作小说来理解。

  《四世同堂》是我今年读到的这些书里面最好的一本,虽然书很长,合计字数有一百多万,但是这本书读后的体验远远超过那些一百多万的网络小说,所以我诚恳的建议,如果有读书习惯的朋友,可以把这本书买下来或者下载下来看看。

  1故事

  书名的《四世同堂》主要指的是小羊圈里面最有福气的祁家(这个福气指四世同堂)。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惶惑》是指日军刚刚入侵中国的时候,北平老百姓心中的迷惑与不解,比如祁家老爷子的看看米缸够不够三个月之类的描述,对于战争大家都没有太多的了解,很多人和祁老先生一样觉得或者三个月就过去了,日军就会退出北平。到底要不要反抗,到底要不要顺从,大家心里都没有一个底,要逃出北平吧,万一没几天又和平了,读书的丢了学历,工作的丢了饭碗。要不要做日伪的官员呢,做了吧怕没几天好日子又要撤职,还落个汉奸走狗的坏名声,不做吧又害怕丢了捞油水的活路。

  第二部分叫《偷生》这部分非常的压抑,也是出现了日伪官员狗咬狗的情景,百姓的生活开始拮据,但至少都可以没有尊严唯唯诺诺的活下去,而人民也开始意识到和平无望,必须自己反抗。

  第三部分叫《饥荒》这一部分故事,也是战争最后的残酷,不管对于日军还是北平城里的居民,生活变得困窘不堪,大街上是不是都是饿死的民众,而住在1号屋中的日本家庭,也因为战争变得妻离子散,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而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通过祁瑞宣与日本老太太的对话与交流,展示出老舍先生对于大爱的描述,这本书写的是战火纷飞的北平城,但是它并一味不强调仇恨与敌视,它只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客观的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于中国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对于入侵者也带来了伤害。

  2中国人

  小羊圈最初住的都是中国人,各种各样的中国人,而书中对于每一位人物的描述都是细致的,对于冠先生的执迷不悔,对于大赤包的张狂,对于钱先生的傲骨,对于祁瑞丰的软弱无能都有着面面俱到的描述。

  小羊圈里面的人,好似就是整个中国人的脸谱化,生旦净末丑,样样皆有,对于一心靠拢日本人的冠先生,对于一心靠拢冠先生的祁瑞丰,那丑恶的嘴脸简直让人想下手抽他,但是却又只能叹息,千人千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觉得对错的地方,无端指责最后不过害了自己,况且很多东西已经形成讲也没有意义。

  文中的北平人带着高傲,带着顺从,带着委屈,却也熬过了春夏秋冬,留下来藏着一腔怒火希望着自己的牺牲换得一家老少的平安,离开的忍着家庭的思念将一腔热血献国家,但是所谓国破家亡,没有国的保护,家不过是谁都可以闯进来烧杀抢劫的地方。

  如果为什么现在的中国艺人动不动就好莱坞走一走,是因为演技好好于三十年前,还是长得更好看了,其实质不过是国家强大,市场大。

  最后留下来看着家的,舍不得走的,最终还是负了使命,家里不是饿死,就是受辱而死,而谁也不敢出头,因为出头只会导致更多的死亡,然后就这样不停的忍着忍着,一直到忍无可忍。

  3受辱

  常二爷进城买药不知道城里只能用伪币而受辱被罚了跪,回去以后一病不起,告诫孩子要给自己报仇;祁天佑经营着家里的布店,却因为日本人的错误,受辱在街上游街大喊自己是奸商,然后气不过跳湖自尽。

  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尺度,或者说叫做骨气,有时候这些骨气并没有让我们站起来反抗,至少也不会应允我们软弱的跪下。

  而现实中的老舍先生,在动乱中受辱,同样选择了跳湖自尽,国之栋梁,如此有着大爱,有着文采的大师最终却是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告别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以为最坏的事情结束了,却没有发现依旧是在薄冰之上。

  4家庭

  书名的《四世同堂》而书中却在对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进行批评,多少人放不下家庭,最终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家破人亡,却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了。

  中国的家庭观荒.唐的取了父母在,不远游而滑稽的去掉了游必有方。

  祁老爷子听闻三儿子被大儿子弄出城去了,第一反应是大儿子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每一个家庭都有是一把枷锁,为了妻子,为了儿子,为了上面的老人,所以都不能离开家去抗日,然后孙七死了、小崔死了、祁天佑死了、小妞儿死了。

  家是每一个人的港湾,但是家不应该成为不问是非只讲感情的黑屋子。

  四世同堂读后感5

  昨天,我去保利剧院观看著名的话剧《四世同堂》一个一个生动的形象展现在我的眼前——泼妇一般的大赤包、心智铿锵有力的小崔,跟大赤包志同道合的胖橘子……等等等等。一个个绝妙的形象让我忍不住从心里赞叹他们。

  在这些人中,冠晓荷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冠晓荷虽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亡国奴,但从他的身上,我领悟到了很多。

  在那样的、连在梦中都可以听到炮声轰隆隆的乱世中,他竟然还想着当官的事儿,为了讨得日本人的欢心,他竟不惜一切代价千里迢迢地跟在日本人屁股后面转来转去。这样有用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你认为,在混乱的战争时期,只要呆在家里不去招惹日本人,就可以安然无恙地度过余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俗话说的好:“国破家必亡。”即使你去讨好日本人,那结局也肯定不是在意料之中的。

  讨好日本人,在那样的年代,也代表着要忍痛割爱,冠晓荷为了能当上一个所长,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告发了钱老太爷,他最后说的那句:“谁能帮我回家啊……”包含了多少的辛酸和血。这种语调,说明他也明白自己的苦处,但他为什么就那么重视那些小小的官名爵位呢?

  唉,冠晓荷失去了朋友,还落得那样一番下场,用良心去衡量一下,值得吗?

  其实,在那样的乱世,你做什么都没有用,有那个精力,与其去像冠晓荷那样讨好日本人,还不如像祁家老三一样怀着满腔的热血和一颗纯洁的心去抗日。

  抗日,说白了,就是用另一种方法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和祖国的希望。钱先生都说了,只要有那些热血青年在,这个国家就不会灭亡。

  在那个年代,也不能没有冠晓荷那样的人和日寇,如果没有亡国奴和日寇,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安宁的,我们世世代代就不会感觉到以往亡国奴带给我们的无限耻辱!这无疑是百姓们心目中最好的一面,但那样,现在的我们就不会如此繁荣昌盛。

  要是不是他们那样的人,我们中国,这头可以一鸣惊人的、当时正在沉睡的巨龙,就不可能觉醒,他们让这条巨龙在耻辱中醒来,从此发扬光大、前途无量!

  现在回忆起钱先生的那句话,热血青年,不就指的是我们吗?我们是拥有正义感的学子,我们也是祖国的将来,从我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未来的祖国的一切。

  我们可以好好利用祖国的希望,也可以好好糟蹋祖国的梦想,这是单单属于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它。

  热血,铸造一切。《四世同堂》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是太多太多了,让我们千万别辜负祖国的希望!加油,怀揣着一颗上进的心和满腔热血,让我们为祖国光明的前途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

1.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8篇

2.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6篇

3.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4篇

4.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600字5篇

5.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5篇

6.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7篇

7.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5篇

    33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