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理捉住重点词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元素。无论哪一个学段,对词语的教学都不容忽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何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词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如何理捉住重点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如何理捉住重点词
一、找出词语所在的位置
要想理解词语,首先得知道这个词语在文章中的位置,即要找出所处的语境。
教学案例:
师:“五彩缤纷”在课文中的哪一自然段里?请你找出来。
生:在第4自然段里。
师:请你读一读。
生:“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理解词语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词语所在的位置。这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尝试,试着自己先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比较简单的方法有拆字法。即把构成词语的字分开理解。“五彩缤纷”由四个字构成,“彩”字说明颜色;“五”字说明多,合在一起就是颜色多。至此,“五彩缤纷”的大概意思也就理解了。此外,还有找近义词、反义词来理解,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但要避免的是,运用传统概念去解释,让学生盲目去背诵,这样容易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词语“望而生畏”。
二、明确词语写的是什么
找到了词语所在的位置,只是理解词语的第一步。这个词语是写景的还是写人的?或者写什么的,必须要明确。这就是定位,定位准确,理解起来就不难。我们继续来看案例。
师:“五彩缤纷”在这里是写什么的?
生:写野花的。
师:都写了野花的什么?请你围绕“五彩缤纷”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写野花的颜色多,好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你看,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像”说明多,再者,“锦缎”“霞光”“彩虹”颜色各异,自然好看了。
让学生先去明确写的事物,再抓住相关的句子,理解词语就浅显、容易了。
三、明确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个孤立的词语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或者更深的表达效果。但把它放进特殊的语言环境里就不一样了。这更需要教师花大力气指导学生学会方法来理解词语。如何明确词语的表达效果呢?继续来看下面的案例。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五彩缤纷”在这里写了“野花”怎么样?看看哪些句子是围绕“五彩缤纷”来写的。
生:“五彩缤纷”写了野花的好看、多。(前面提到)为了把“五彩缤纷”表达得更准确,作者用“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这个句子来具体阐述。
师:是啊,“野花”绵延、耀眼、绚烂,真是——(生说)五彩缤纷。
师:可见,一个“五彩缤纷”概括出来野花的那么多的特点。不仅如此,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山美得有形、有味。
师:从美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公园里的花也是五彩缤纷的。
师:从“概括”“形象”的角度,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五彩缤纷”的表达效果。
理解词语,不能只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我们要明确它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古人很讲究“炼字”,为了用好一个字,那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的。
理解词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基本功。这种能力是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课堂教学日积月累学会的。因此,在运用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对词语的深入理解不可急于求成。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马上接受和运用,或者说以后就会了,那得经过长久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锻炼,让学生自己从阅读每一篇课文,每一篇习作入手,直到让学生慢慢接受并乐于运用。
其次,对词语的理解不可墨守成规。语言环境不同,词语的意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灵活运用不可忽视。所以要求学生按照所教方法运用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可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不可盲目一刀切。
再次,对词语的深入理解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由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有差异,导致理解的层次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论学生理解的是否“到位”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方法的成就感、喜悦感。
最后,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既要照顾学生的兴致,又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具体内容具体对待”,如果需要学生表演就要学生表演,如果需要学生朗读就要学生朗读,如果需要老师耐心解释,那就解释,要注重变通。
小学语文课外拓展延伸
1、向课文的背景、主题等有关内容拓展延伸
课文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基础--课文的开发与利用。从课文拓展延伸出去,就是对课文背景、主题、内容、写作的方法等进行纵向的横向的挖掘和勾联,寻找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因素予以应用。例如笔者在上《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联想:圆明园是如何变成废墟的?为什么会变成废墟?从而自然而然的引起学生对课文及这段历史的兴趣,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以及激发了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向课外语言材料拓展延伸
向课外文章、诗词、故事、格言、警句、传说等语言材料进行拓展延伸,这些都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向课外语言材料进行拓展延伸的过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在上《论语十则》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题:"从小学到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习许多《论语》的语录了,但是它的原著同学们有见过吗?同学们可以用这个学期空闲时去图书馆看看它的原著,这个学期末我们进行一次读后感交流会"。笔者认为阅读一些传统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利用我国出色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3、向生活方面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课程教学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延伸,这样能够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联系起来,这样既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能养成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以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上《你是你的船长》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题: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与家长发生过矛盾,你是如何解决的?在生活中和同学朋友之间有没有类似的矛盾,如何解决才比较完满?如何与他人相处才能够减少矛盾的发生?带着问题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学习着如何与人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