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高三语文综合素质检测试卷及答案

凤梅分享

  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对自己学过的语文知识点有所巩固,需要一份语文试卷来测试一下自己。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综合素质检测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综合素质检测试卷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荀子(约前325—前238),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有的说他是道家……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名况,字卿。这种说法其实有误。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姓为“孙”,特别是荀子著作集《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其为“孙”。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很可能是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

  荀子十五岁起到齐国稷下游学,后离齐赴楚,再后又回到齐国。在齐国,他三次被推为祭酒(才高望重者)。在范雎任秦相的时候,荀子到秦国拜见秦昭王,看到了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得出了“治之至”的结论;也作出了“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在那里就行不通了。后来荀子也曾回到过赵国,几经辗转,最后由于春申君的邀请,荀子留在了楚国,任兰陵县令。春申君被杀后,荀卿被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荀子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反对信仰天命鬼神,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良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那么为什么要伪?善有什么用?《荀子•王制》中又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伪的作用。“伪”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

  荀子的文章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正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1.下列对荀子生平经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是赵国人,姓孙,他很可能是卫国公子惠孙的后人,祖上由卫国迁到了赵国。

  B.荀况生活在战国后期,他学高望众,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C.荀卿曾到过秦国,看到秦国治理得很好,认识到了法家的功效及儒学思想的局限。

  D.荀子十五岁离赵,在齐楚等国游学、讲学、任职,最后死在了楚国,享年约87岁。

  2.下列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先天的欲望和伪装的善良。

  B.人们希望满足欲望,必会导致天下大乱,儒家知道人性本恶,主张用道德教化。

  C.人能驯化牛马为己所用,证明了人性的伟大,再加上道德教化,人类会更繁荣。

  D.“化性起伪”,用后天的礼乐教化取代人性的恶,才能维持社会和谐、人类发展。

  3.文章第一段说,“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家:代表人物还有管仲、墨翟、商鞅等。

  B.嫡传:“嫡”读作dí,意为“正宗、正统”。

  C.春申君:与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

  D.化性起伪:“伪”字书写的第5笔是“㇆(横折钩)”。

  材料二

  “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并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其时,我国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光耀人类史册。

  周王朝的瓦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民间“私学勃兴”,“士”阶层形成。

  其时,社会结构急遽变化,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称霸,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某种学说以富国强兵。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的“养士”之风日益盛行。各诸侯国对“士”大都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各学术流派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议论时事,阐述哲理,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但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则去”。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彼此诘难又相互借鉴,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由于良好的文化政策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学者名士聚集场所。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消亡于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齐桓公田午兴办学宫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齐王励精图治,图谋称雄,需要稷下学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制造舆论、设计蓝图。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政治智囊团。其次,学宫尊贤致士,吸引人才,定期举办各派学者的学术例会,又是一个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统治者政治活动提出的批评意见或决策建议,大都坦率直言,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

  稷下学宫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稷下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学说,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其中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他们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被授予上卿。

  稷下学术例会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冲破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诸说并存,辩论发展,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5.下列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王朝瓦解后,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士”阶层逐渐形成。

  B.诸侯争霸,各国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他们的学说来增强国力。

  C.诸侯对“士”宽容,养“士”成风,“争鸣”有宽松的政治环境。

  D.学者大都依附于某社会集团,因此议论批评时政不会有生命危险。

  6.请分条概述“稷下学士活动”的特点。(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既击始皇博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注】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取材于魏禧《留侯论》)

  【注】横阳君:韩国公子成。

  (二)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子房沮之 沮:阻止

  B.然韩卒以夷灭 夷:平坦

  C.拳拳于齐梁之君 拳拳:弯曲

  D.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 谅:原谅

  8.对下列两句中“既”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既击始皇博浪沙中 ②韩王成既杀

  A.①②中的“既”都是连词 B.①中的“既”是副词,②中的“既”是连词

  C.①②中的“既”都是副词 D.①中的“既”是连词,②中的“既”是副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

  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6分)

  1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禧的《留侯论》指出,张良是韩国人,却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做了刘邦的谋臣,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

  B.魏禧写《留侯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说朋友选对所依靠的集团,抓住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改变历史。

  C.魏禧所举孟子学孔子的事例,与张良为报韩国之仇而事二主相似,更加充分地证明张良事二主是时势所趋,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D.苏轼的《留侯论》把项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忍”,正是张良时时提醒,才使得百战百胜、刚强勇武的项羽不断获得胜利。

  12.请在方格里填写《鸿门宴》中的原句,然后根据上下文意思在横线上填空。(6分)

  ①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以后,连夜到刘邦的军营中想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张良认为在沛公有危难时“□□□□,□□□□”,于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从而为扭转局势打下了伏笔。

  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张良□□□”。从座次可以看出,张良的身份是最 的。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⑴—⑷题。(18分)

  水调歌头•李太白画像

  李纲

  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①。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 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大儿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②。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千载已仙去,图像耸风神。

  【注】①相传李白醉酒呕吐,唐玄宗亲自以巾帕为其拭面。

  ②“大儿中令”“坐忘人”,分别指李白的好友郭子仪、司马子微。

  ⑴下列诗句没有表现李白“逸气薄青云”的一项是(3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D.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⑵下列诗句所表现的人物风神与“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⑶下列评价与本词中李白诗歌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摘自余光中《寻李白》

  ①默写出李白诗中含有“月”和“酒”的诗句各一句。(4分)

  ②余光中诗句中的“剑气”,可解读为李白的豪气和才气。请结合李纲词作和阅读积累,谈谈你的理解。(5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

  千里靴

  多年来,我尤为迷恋童话中的器物,魔力的碗、银灰色的万能咒语、会说话的苹果树……它们的神秘之美,在于永远不会被人目睹。《宝葫芦的秘密》是我看过无数遍的电影,没记牢其中的教育意义,但却只惦念着那件消失的宝物——宝葫芦。

  假设只能拣选一件宝物,我才不要什么会下金蛋的鹅或无所不知的镜子,童年时最令我渴慕的,是一双千里靴。我把它套在脚上,追得上雨后的彩虹拱桥。作为乖顺得近于自闭的孩子,这大约体现了内心无声息的反抗吧。

  记得有一年,和家人去海边度假。白天受了冷落和委屈,觉得父母不爱我,我决定偷偷出走,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完成对他们的报复——我忘了,只有在他们爱我的前提下,这种报复才是有效的。晚上蹑手蹑脚地爬起来,世界黑得吓人,那种无边的威严使我不得不放弃计划。听到潮声,我趴在窗边,向外张望。夜色中的大海,有着巨兽幽暗而褶皱的皮,礁岩仿佛是它换气的鼻孔。我深怀恐惧,唯一的安慰是在海平线那端,月亮天使有张镀金的脸。那个晚上,我默默祈祷一双千里靴,送我到任意的彼岸。

  是的,为我向往的总在彼岸,可我难以跨越眼前的危险。千里靴,千里靴,刀山火海一越而过。斗火龙、战水怪的勇士,总是不能缺一双千里靴借以逃生。如果套上千里靴,我就可以从容跨越重重障碍,跨越挫折和险境,甚至跨越令人不耐烦的成长和生死……然后,让叶芝的诗在墓碑上将我安慰:“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对千里靴的渴望,相当于成长上的揠苗助长,我借此躲避或巨或微的创痛。童话里,中途打开篮子,里面的礼物会变成蛇蝎,只有坚持到终点才能获得闪耀的珠宝。我曾想,如果有了一双千里靴,人转瞬就到达终点,不必与自己的好奇心交战,最后作为失败者被惩罚。千里靴把万重山水变成地图旅行,其实是一种急工近利的交通工具和行动道具。说到底,千里靴是没有耐心的产物。

  我曾坐在高空,想象飞机就是一双工业千里靴——跨越峰峦、河流和穿插其间的小小村落,但我永远看不见大地上真正的脸和表情,即使拥有俯瞰众生的天堂般的视角,我看云卷云舒,依然是形而上中必然的单调。

  随着年长,我对千里靴的速成神话,抱有了怀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类的致理名言,除了是恭维之辞,还是典型的偷懒技巧,希望以“一席话”的速效省却“十年书”的苦功,这“一席话”就是语言上的千里靴。如果对倾听者有所点醒,只应是“十年书”之后的“一席话”,面对空白的痴脑,当头棒喝也没用。一个转瞬生死的人被称为夭折,他无权谈论或盛或衰的沿途风景。我越来越崇尚慢的技艺。慢是比常规动作更优雅的一种节奏,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会使平凡场景凸现诗意。慢是对时间的漠视,所谓永远,就是慢到极处。千里靴还是我梦寐以求的宝吗?或许像蚯蚓一样缓慢地把土吃进去,才能开辟一条真正为自己所消化的路。

  或许我这样探讨,有偷换概念之嫌,因为童话人物穿上千里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逃亡。对于这种目的,速度是第一要义,走马同时想观花,当然是奢侈得危险的妄念。但我当年阅读童话时产生的怀疑一直沿续:为什么扔下梳子变成森林,扔下镜子变成河流,却总是阻挡不了追随而至的魔鬼?既然我们已经穿上了窃取来的千里靴,为什么魔鬼转眼就能离我们如此之近?魔鬼光脚不穿鞋,他凭什么跑得那么快又不流血?千里靴让我隐约怀疑法器的失效,不幸的主人公仿佛是在梦里无望地逃生,精疲力尽地刚刚赶到一个安全地点,不容喘息,追杀的人又来了。

  千里靴原来的主人是魔鬼。如果魔鬼能一步千里,他不会视千里靴为宝物,如影随形的本领,他自身就具备了,又何需一个外在之物?如同孙悟空不会把一个能把自己送上天际的东西当宝物,因为他一个筋斗云就抵达了。如果穿上千里靴逃走时还是被光脚的魔鬼一再追上,那只能说明这是一个失效的宝物,实际功用远非传说中那么神乎奇神。如果这是一个失效的宝物,那魔鬼根本不会珍藏,更别提跋山涉水地去追讨。那么为什么,我们已经穿上千里靴,却如此轻易地一再地被魔鬼紧跟呢?

  我后来才领悟,童话中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恰恰埋藏更深的隐喻。在漫长的灵魂自我建设中,当我一次次试图摆脱内心的种种邪念,朝着更美好和澄明的方向行进……每每过程却如此困难,结果却如此失败,我仿佛能感到魔鬼的体重和窃笑。猜对了,穿着千里靴跑得再快、跑到天涯也没用,因为我们身上一直背负着魔鬼,他一伸手,就轻易拍上我们的肩。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14.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揠苗助长 B.急工近利 C.致理名言 D.神乎奇神

  15.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童年时乖顺自闭,因此得不到父母的爱,作者十分迷恋童话中的宝物。

  B.因为恐惧成长过程中的创痛和失败,作者希望可以借助千里靴来逃避长大。

  C.与快相比,慢更优雅,能使平凡场景凸现诗意,能让人更好地欣赏沿途风景。

  D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童话故事,充满生动的童趣,同时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16.文中说“千里靴是没有耐心的产物”,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5分)

  17.作者认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典型的偷懒技巧,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18.本文写了作者对“千里靴”的认识和态度的几次转变。请分别概括。(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9.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史的突破。请给屠呦呦写一段贺词,表达你对她的祝贺和敬意。要求感情真挚,语言得体。

  ②在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你最喜欢的课文是哪一篇?请用一句话介绍课文内容,并简述理由。

  ③请以“月下沉思”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20.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像 一样活着”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请以“我记得那 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高三语文综合素质检测试卷答案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1.(3分)C(“认识到了……儒学思想的局限”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作出了‘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断”)

  2.(3分)D(A.“认为人性由两部分组成……伪装的善良”与文意不符,“伪”不是“伪装的善良”;B.“人们希望满足欲望,必会导致天下大乱”与文意不符,原文是“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C.“人能驯化牛马为己所用,证明了人性的伟大”于文无据)

  3.(5分)荀子的学说,以孔子的儒学思想为中心(1分),兼融各家所长并加以综合、改造(1分),不仅坚持了儒家的礼治原则(1分),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1分),丰富了儒家学说(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4.(3分)A(墨翟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

  5.(3分)D(“学者大都依附于某社会集团”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

  6.(6分)①“不治而议论”,不任实职,只议论时政等。(1分)

  ②大都坦率直言,少阿谀奉承。(1分)

  ③潜心研讨,取长补短,学术有成就。(2分)

  ④思考内容广泛,没有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不分条扣2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

  7.(3分)A(B.夷:铲平,消灭;C.拳拳:态度诚恳地对待;D.谅:忠诚守信)

  8.(3分)C(既:已经)

  9.(6分)①天下能够替韩国报仇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王。

  【评分参考】句式2分,“莫如”1分。

  ②那孟子难道不想要周天子的子孙称王天下而使诸侯们朝拜他们吗?

  【评分参考】句式1分,“王”1分,“朝”1分。

  10.(6分)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评分参考】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6分为止。画//处可断可不断,如果未断不扣分。

  11.(3分)C(A.“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与文意不符;B.于文无据;D.“项籍成功的原因”应为“汉高祖成功的原因”)

  12.(6分)①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

  ②南向坐 北向坐 西向侍 低微

  【评分参考】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最后一空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3.(18分)

  ⑴(3分)C

  ⑵(3分)C

  ⑶(3分)A

  ⑷(9分)①(4分)略

  【评分参考】每句2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②(5分)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评分参考】结合词作分析3分,结合阅读积累分析2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14.(2分)A(B.工-功,C.致-至,D.奇-其)

  15.(3分)C(A.“因此得不到父母的爱”于文无据;B.“逃避长大”不符合文意,应是“逃避长大的过程”;D.“充满生动的童趣,同时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不符合文意)

  16.(5分)因为人们渴望不经过艰苦漫长的追求过程,避免挫折、危险和失败,直接达到追求的目标,所以才幻想拥有千里靴(3分)。这种幻想反映了人的急功近利、缺乏耐心(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7.(6分)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18.(6分)①童年时渴望拥有一双千里靴,能够跨越所有挫折、痛苦和漫长的追求过程,直接到达目标(2分,要点“渴望”);②随着年长,开始对千里靴抱有怀疑,越来越崇尚追求的“慢”过程(2分,要点“怀疑”);③后来领悟童话矛盾的隐喻,在灵魂的自我建设过程中,没有可以穿上“千里靴”直接到达的捷径,需要永不停止地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2分,要点“领悟”)。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9.(10分)

  【评分参考】(1)符合题目要求,以7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2)超过字数不扣分。

  20.(50分)略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带答案

3.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题带答案

4.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5.高中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385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