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无锡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高考正在紧张地备考中,无锡的语文一模有哪些考点?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2017无锡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17无锡一模语文基础部分试卷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的好处,是 ▲ 的。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一个酷爱读书、 ▲ 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 ▲ ,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A.路人皆知 涉猎 邯郸学步 B.路人皆知 涉足 鹦鹉学舌
C.尽人皆知 涉足 邯郸学步 D.尽人皆知 涉猎 鹦鹉学舌
【答案】D
【解析】尽人皆知:人人都知道;路人皆知: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涉猎: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涉足:指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鹦鹉学舌: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含贬义。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2.下列诗句中,全都使用比喻修辞的一组是(3分)
①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A.①③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答案】B
【解析】①把寂寞落泪的脸庞比作“一枝带着春雨的梨花”;②把满树的雪花比作“盛开的梨花”;⑥把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的“去留之心”,比作雄伟的昆仑山
3.下列各句中,谦敬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成人了就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好,不要事事都劳烦我。
B.先生虽然未能亲自玉成此事,但也付出很多心血,我甚是感激。
C.我很纳闷,斗胆问一句,不知您是在哪儿听说这件荒.唐事情的?
D.小弟愚钝,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兄台对此事有何见教?
【答案】A
【解析】A项“劳烦”是敬辞,用于拜托或答谢别人代自己做事;B项“玉成”是敬辞,成全、促成;C项“斗胆”是谦辞,形容大胆。D项“见教”是谦辞
4.下列对联与相关场所对应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露秋霜本枝衍百世 蓣繁藻洁俎豆祝千秋
②竹韵松涛清自远 风台月榭悄无言
③殿宇辉煌人杰地灵千古迹 神功浩荡民安物阜万家春
④近贤门之居容光必照 遵海滨而处明德惟馨
A.①祠堂 ②庙宇③宅第 ④园林 B.①宅第 ②庙宇③园林 ④祠堂
C.①祠堂 ②园林③庙宇 ④宅第 D.①宅第 ②园林③庙宇 ④祠堂
【答案】C
【解析】①句中“本枝”喻子孙,“衍”同“延”,指绵延不绝。“俎豆”指宴客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意。②“竹韵松涛”“风台月榭”为园林之景。③“殿宇”写庙宇。④“贤门之居”说宅第,“明德惟馨”说主人美德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先秦哲学家荀子《乐论》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 ▲ , ▲ , ▲ 。 ▲ ; ▲ ; ▲ 。
①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②又要去粗存精,提高、集中
③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④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⑤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⑥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
A.③①⑥⑤②④ 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D
【解析】⑤②④从总的正面说起,⑥①③系分说,从反面强化。⑤中“既要”,②中“又要”,②在⑤之后;⑥中“这就是……自然主义”,④中“自然”,⑥在④之后;①中“‘粹’而不能反映‘全’”与③中“既粹且全”相对应,可知③在①之后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封①大夫方君传
刘大櫆
封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封大夫方先生名叫祈宜,字亦桓,是歙县人。方家自先生的曾祖、祖父、父亲以来都在楚地经商。先生十八岁时,他的祖父年老在家闲居,他的父亲不想远离(祖父),而先生的兄长祈昌刚进入府学成为学生。先生虽然天资异常聪慧,但因为家中远方的生意急需经营管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楚地游历。
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
先生与人交往无论(对方)聪明还是愚笨、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全都用诚心和他们结交。有人认为他容易对付,(在经商中)就趁机实行欺诈的手段,以至于拖欠债务达千万,旁观者都替先生愤愤不平。先生只是和那些(拖欠债务的)人辨明是非曲直罢了,最终也没有怀恨在心。至于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先生更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
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
先生家自祖上以来多是宽厚仁德的人,他们经商盈利丰厚,能够把获得的利益分给他人。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同族或姻亲中有人去世却没有能力安葬的人家,有子女婚嫁却没有能力操办的人家,都受到他的帮助。乾隆辛未年间遇到饥荒,(先生)在乡里倡导以钱物救济贫苦受灾的人,又捐给惠济仓(救助百姓的粮仓)粮食折合白银达三千两。郡县鼓励绅商捐资修城墙,(先生)又捐钱将近千缗。先生的祖父曾经修建祠堂却没有完成,先生认真的完成他的志向,早起晚睡经营谋划,不避阴雨酷暑,劳累过度。祠堂快要修成的时候,可先生最终病重不起。去世的时候,享年五十九岁。
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君既执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以婚以嫁:备礼尽瘁。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荐遭闵凶,何以堪之?
先生对长辈十分孝顺,又重视兄弟间相处,却遭遇很多不幸。他的父亲去世后,接着祖母谢安人和他的兄长祈昌又相继去世,过了一年,他的嫂子洪氏也去世了。先生接着又负责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的丧事,过度哀伤几乎损伤身体。接着又有三个弟弟,两个弟媳妇,十几年间,后先去世。先生于这期间,侍奉汤药,办理丧事,抚养失去父母的孩子,请老师教育他们,以及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先生对于社会上的事情竭尽心力做了很多,可是家庭之中,却多次遭遇不幸(丧亲之忧),(他内心)怎能忍受得了呢?
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
(方君)有四个姊妹,那嫁到程家的姊妹,年龄很轻就守寡(不改嫁),有一个儿子又过早去世,之后程家更加衰落,最终(姊妹)以年老之身抚养孤弱的孙子,先生十分心痛怜惜她。先生快要去世时,让自己的儿子分出家产来解决他们的困难,并且为她的身后事考虑得十分恳切,并且考虑非常详细。
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
议论的人说:世上的读书人用诵读诗书来文饰自己,而在人伦道德,(诸如)孝、友、睦、姻、任、恤等方面的表现,反省自己大多会感到惭愧。至于方君这样的人,已经放弃儒术以机巧牟利了;考察他生平所作所为,到官员那里寻找,哪里能轻易找到呢?唉!先生可以算是品行质朴厚重的君子了。
(节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
注:①封,即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第与校曲直而已 第:只,仅
B.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 敛:收敛
C.荐遭闵凶,何以堪之 荐:屡次
D.迹其平生所为 迹:考察
【答案】B
【解析】“敛”通“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泛指安葬死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君对待他人,不管聪明与否,贤德与否,都一概以诚相交。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他也能忍受。
B.方君的同族姻亲中婚丧嫁娶有困难时他都资助。灾荒之年,他在乡里提倡赈灾救恤。府县修城,他捐助白银三千两。
C.方君的弟弟、弟媳先后去世,作为兄长,他办理丧事,抚育孤儿,聘请老师教育他们,乃至他们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
D.方君有一嫁给程氏的姊妹,家庭没落,年老了还要抚养孤弱的孙子。方君在临死时让儿子分出部分家产给她,还安排好她的后事。
【答案】B
【解析】“府县修城,他捐钱白银三千两”与原文不符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4分)
(2)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4分)
【答案】(1)先生虽然天资特别聪慧,但因为家中远方的生意(事业)急需经营管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楚地游历。(“颖异”“远业”“经理”“之”各1分)
(2)(4分)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处己”“急”“其”“不及”各1分)
9.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答对4点即可)。
2017无锡一模语文表达题部分试卷及答案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①立沙际②,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注:①候吏:驿站管理者。②沙际:水边。
(1)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画面?(4分)
【答案】描绘了秋日中午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的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每点1分,“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1分)
(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手法。(4分)
【答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也行,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3)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评分点及评分点有误】
【答案】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每点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 (屈原《离骚》)
(2)此中有真意, ▲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春江花朝秋月夜, ▲ 。 (白居易《琵琶行》)
(4)角声满天秋色里,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5) ▲ ,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6)可堪回首, ▲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子曰:“ ▲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8)大道之行也, ▲ 。 (《礼记·礼运》)
【答案】(1)又重之以修能(2)欲辨已忘言(3)往往取酒还独倾(4)塞上燕脂凝夜紫(5)直栏横槛(6)佛狸祠下(7)人而无信(8)天下为公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素 姑
师 陀
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的少女也出嫁了。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
时光无声地过去。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
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的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的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
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姑抬起头来问。
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
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
“买点什么吧,小姐?”
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
“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
“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卖绒线的发慌的喊。
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
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表现素姑对过去温馨恬静、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②反衬今天小城封闭、死寂、刻板的生活状态;③表明素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
13.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素姑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说明。(4分)
(1)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2分)
【答案】①表现素姑心中忽然有点不安于刻板、重复、沉寂的生活。(答出“不安、单调、乏味、平淡、机械、枯燥”之类的词语即可,1分)②有一点青春的骚动、一点生活的期盼。(答出“期待”“向往”即可,1分)
(2)“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2分)
【答案】①表现素姑由“卸光的果子”想到自己凋谢的青春而产生的伤感、失落、无可奈何。(答出“伤感、失落、无可奈何”其中一种即可,1分)②“早”体现上述情感程度之深。(1分)
14.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①写“雁嘹唳”“晚风萧索的响声”,以动衬静,写出“果园城”的沉寂、萧索。(1分)②以沉寂、萧索、凋零之景衬托素姑悲伤、寂寞的心情。(2分)(手法1分,情感1分)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悠长。(1分)
15.文中两处写到早就停摆的“老座钟”,请探究这一细节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①早就停摆的老座钟,失去了“活力”,完全静止。②徒留形式的老座钟,成了纯粹的摆设,象征素姑的悲剧人生。③老座钟早就停摆,果园城的日子一成不变,暗示了果园城人生活的因循守旧。④寓示社会的动荡没有对小城封闭的生活产生丝毫影响。(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 金
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④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⑥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16.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案】首先列出培养大国工匠过程中出现的“两难”现象,分析根源,揭示人文教育的本质;(2分)其次指出大国工匠培养需要人文教育的解决办法;(2分)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加强人文教育。(2分)(只有术语,没有分析,最多得2分)
17.作者为什么说“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文中举钱三强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答案】原因:人文教育以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为出发点,(2分)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2分)作用:说明人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8.作者认为,成为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6分)
【答案】培养工匠精神需要:①培养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②把科技创造同人类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③在工程技术中融入思考和生命力。(每点2分)
2017无锡一模语文作文试卷及答案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医生到重症病房查房,来到一个垂危的病人床前,对病人说:“我们也不再隐瞒你了,对于你的病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我们已经通知你的家人准备后事。你还有什么要求吗?”病人挣扎着,用大家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再换一家医院,换一个医生!”
【立意提示】
从医生角度:(正面)负责任;实事求是;(反面)做事要注意方式方法。
从病人角度:(正面)不轻易地放弃希望;(反面)要面对现实,不做无谓的努力;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怀疑他人。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