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2)

芷琼分享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拟人

  1、定义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二种】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三种】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排比

  1、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具体的运用如下: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借代

  1、定义

  借代,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2、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3、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第二种】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第三种】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第四种】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第五种】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第六种】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第七种】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猜你感兴趣的:

1.五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练习题

2.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3.修辞手法的文章

4.高中语文考试常用修辞手法汇总

5.演讲稿常用的五种修辞手法

288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