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论文范文
数学是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二数学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数学论文范文篇一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上课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反正讲了,学生就该仔细听,就应该会,课上作笔记,课后大量作业做巩固。但是,事实上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不知道教师讲了些什么,课下只能抄作业,结果学生疲劳厌学,教师疲劳厌教。长此以往,学生一旦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早已经过时的,从学生的潜能开发、思维拓展、身心 发展 、自主健全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利的。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还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兴趣。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学习不主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法不得当。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 总结 、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创新意识,照搬教科书和老师的方法学习,致使学习呆板,乏味。
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渗透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而现在,数学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
高二数学论文范文篇二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以学为先的习惯
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家长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上的要求,就是为了孩子能学习好。因此,学生要一心向学,把娱乐活动放在后边,气定神闲,心无旁贷,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做好笔记的习惯
学生在课上听讲,一定要做笔记,边听课边记重点,防止课下遗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笔记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事无巨细地记。否则让记的时间阻碍了思考的过程,很多知识不能当堂理解,是学习的损失。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认为理解不透彻的记下来,课下再慢慢揣摩;把教师讲的重点和难点记下来;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教师补充的东西记下来;把解题的过程、思维方法、思路记下来。记了笔记,要随时翻阅,这也是巩固记忆,深化理解的过程,防止遗忘。还要及时地整理比较,让知识形成一条线索,建立一个网络系统化,自己学习起来会更加条理。
3.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习过程就是探究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无效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按图索骥,把例题套进课后作业中,死记硬背,认为学习非常省事。这就是不加思考,机械地学习。如果是这样的话,每个人都能考上北大、清华了。现在的教育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学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更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了。如果学生平时不对知识刨根问底,就无法应对现在的考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认真阅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后联系。在做题时,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思考贯穿在学习的始终,无论在听课、作业、复习时,都要思考反思。
4.善于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学生没有重视起来,平时也没有预习的习惯,认为是浪费时间。相反,一些习惯预习的学生认为预习对自己的课上听讲非常有帮助。从这两种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可以看出,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学习成绩要好于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说明了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预习的效果和听课的效果是成正比的。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率就越高。由于课上讲解的知识内容多,对学生思维理解的要求就高,教师讲课不可能一个知识点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能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在预习中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课上听讲能够有针对性。为了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给出学生预习提纲,课上检查、督促学生,让学生学会预习,也防止无效预习。
二、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根据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进入青年前期和青年初期,认知功能渐渐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水平占优势。中学数学教师面对着抽象思维能力渐渐占优势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要适应他们认知的新发展。认知发展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及其关系时,可以省去具体的实际经验这根拐杖而直接理解语言或其他符号陈述的抽象概念及其关系,唯一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对于构成这些概念或原理的概念已经掌握。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在讲授教学中也会使用一些具体例子,但这里使用具体例子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觉的意义,而是为了讲清真正的抽象意义,或是使讲解鲜明、生动。
虽然在这一发展阶段,学生可以省去具体的实际经验而直接理解新的抽象概念,但并不是说,具体的实际经验、发现或问题解决的经验,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不再必要了。如前所述,当他们遇到新的学科,尤其是遇到困难部分时,他们往往还会回到具体、直觉的水平。但是,由于学生在这种具体学科的学习中,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渡非常迅速,所以,利用具体的实际经验或发现经验以便产生或提高直觉的意义,只应用在这门学科教学的早期阶段。另外,运用发现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鉴别科学方法和检验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必要的。
三、转变教师是角色
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要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引路人。我们要把学习的舞台尽情地让学生自己来发挥,做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今在许多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演员”:精彩的亮相、妙语连珠、鲜活的讲解、多彩的媒体……看似热闹非常,精彩纷呈,却将学生置于看客,成了配合教师主演的龙套,这样的教学“效之有何”啊?忘却了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才有资格当“演员”,当“主角”,也只有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悟出“剧本”中的内涵,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生成自己的知识,我们的教学才有效。此外,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拉近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真诚、平等地面对学生,多给予他们关心、爱护,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理解和尊重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支持着,及时鼓励、表扬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还要合理地批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总而言之,教学效果如何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用得法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从数学学科特点来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质量放在心中,用行动来体现自己对工作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