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三国演义》及古诗背诵篇
小升初是孩子最重要的起步方向,我们需要关注怎样的信息才能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呢?学习啦网小编告诉大家!
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三国演义》与“三”结缘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拥刘贬曹”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巧的是其中很多经典的故事与“三”结缘。写这篇文章把其中一部分整理一下,希望能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为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猛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3、三让徐州: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曹操起兵攻打徐州。
当时徐州牧陶谦自知难以抵敌便请刘备前来相救。刘备遂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便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耶?”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
不久,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
4、三顾茅庐: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5、三气周瑜:这时曹操正在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在铜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并将一件西川锦袍挂在树上,下设箭靶,射中箭靶者便可得到战袍,武将们个个争先,想展现自己的武艺。
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忽报东吴使节华歆前来。曹操看罢表章,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鲁肃来到荆州,刘备依孔明之计放声大哭,孔明从旁说还了荆州,便无处安身。触动刘备心中伤处,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鲁肃转告孙权,暂缓讨回荆州。
鲁肃将实情告诉了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 便要鲁肃再去见刘备,说东吴将取西川给刘备,但刘备要把荆州交还东吴。并解释说:“我不过以此为名,要刘备无所防备罢了。我军以攻取西川为名借道荆州,便可乘势杀了刘备,夺取荆州。”
鲁肃再到荆州,说周瑜将率兵攻取西川以换荆州。刘备忙谢说:“我很感激,雄师到时,一定远迎犒劳。”鲁肃暗喜,辞别而去。
周瑜引水陆大军五万,往荆州出发,快到荆州时,见城上插两面白旗,并无一人。周瑜将船靠岸,领二十名骑兵到城下察看。
忽听到一声梆子响,城上一齐竖起刀枪。赵云站在城楼上喊叫: “孔明军师已知都督的计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探马又来报,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兵马,从四面杀来。周瑜大叫一声,旧疮复裂,从马上坠了下来,众将急忙将他救回。
周瑜被救回船,军士报告说刘备、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更加愤怒,咬牙切齿说:“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 便令船队上行,到巴丘时,探子报说:“上流有刘封、关平两人领军截住水路。”
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军乘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长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死前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才三十六岁。
孙权得知周瑜病故,放声大哭。按周瑜遗嘱,命鲁肃为都督。
6、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7 、三足鼎立: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蜀、魏、吴)
8、刘备三个夫人:分别是糜竺的妹妹--糜夫人,和甘夫人,以及孙权的妹妹孙夫人
9、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10、三雄:奸雄——曹操;枭雄——刘备;英雄——孙权
11、三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五年级质量监测古诗文背诵篇
一年级上册
序号 | 古诗名 | 朝代 | 作者 | 内容涉及 |
1 | 《山村》 | 宋 | 昭雍 | 数字,花 |
2 | 《古朗月行》 | 唐 | 李白 | 月亮 |
3 | 《咏鹅》 | 唐 | 骆宾王 | 动物 |
4 | 《画鸡》 | 明 | 唐寅 | 动物 |
5 | 《登鹳雀楼》 | 唐 | 王之涣 | 日,河,说理 |
6 | 《画》 | 花,动物,山 | ||
7 | 《锄禾》 | 唐 | 李绅 | 说理 |
8 | 《梅花》 | 宋 | 王安石 | 花 |
一年级下册
序号 | 古诗名 | 朝代 | 作者 | 内容涉及 |
1 | 《静夜思》 | 唐 | 李白 | 月,思乡 |
2 | 《春晓》 | 唐 | 孟浩然 | 春,动物,花 |
3 | 《绝句》 | 唐 | 杜甫 | 动物,船,雪 |
4 | 《赠汪伦》 | 唐 | 李白 | 水,友谊 |
5 | 《春夜喜雨》节选 | 唐 | 杜甫 | 雨,春 |
6 | 《长歌行》节选 | 汉乐府诗 | 惜时,说理,江川,海 | |
7 | 《长恨歌》节选 | 唐 | 白居易 | 情 |
8 | 《绝句》节选 | 宋 | 僧志安 | 雨,柳,春 |
二年级上册
序号 | 古诗名 | 朝代 | 作者 | 内容涉及 |
1 | 《山行》 | 唐 | 杜牧 | 秋,颜色,植物 |
2 | 《夜宿山寺》 | 唐 | 李白 | 夸张 |
3 | 《望庐山瀑布》 | 唐 | 李白 | 水,日,数字 |
4 | 《风》 | 唐 | 李峤 | 风,花,水,竹 |
5 | 《忆江南》 | 唐 | 白居易 | 日,江水,春 |
6 | 《所见》 | 清 | 袁牧 | 牧童,人物 |
7 | 《回乡偶书》 | 唐 | 贺知章 | 思乡,人物 |
二年级下册
序号 | 古诗名 | 朝代 | 作者 | 内容涉及 |
1 | 《咏柳》 | 唐 | 贺知章 | 柳,风,春天,颜色 |
2 | 《华山》 | 宋 | 寇准 | 柳树,春风 |
3 | 《早发白帝城》 | 唐 | 李白 | 山,江,动物 |
4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唐 | 李白 | 长江,友情 |
5 | 《宿新市徐公店》 | 宋 | 杨万里 | 花,人物 |
6 | 《所见》 | 清 | 袁牧 | 牧童,人物 |
7 | 《回乡偶书》 | 唐 | 贺知章 | 思乡,人物 |
8 | 《春日》 | 宋 | 朱熹 | 地名,春,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