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小学生作文的“八大难”与文言文知识掌握
小升初是孩子最重要的起步方向,我们需要关注怎样的信息才能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呢?学习啦网小编告诉大家!
文言文学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的语言特点及习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再如“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也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
如,“狠”,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如【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3)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则耻师:(动词 拜师)
(7)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再如【意】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如何克服小学生作文的“八大难”
第一难是“写不出”
孩子没啥好写,写不出来。写不出的原因是没有生活,现在的孩子,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他没有生活,对世界和人没有接触,没有了解。表现在作文上的病象,就是“视野不开阔”,他没有视野,然后词汇不丰富,选材不独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视野,就没有词汇量的积累和丰富,当然他最后没材可选,更何谈什么“选材独特”呢!选来选去,就是“我帮大爷提菜篮”之类。我们看过一篇作文,也是作为范文张贴出来的,说一个男孩,在楼下遇到一个大爷,拎着一篮菜正吃力地爬楼。他说,大爷,我来帮你。大爷说不要。他说没关系,我是少先队员,我帮你吧,最后提上去了。大爷说谢谢红领巾。基本上是这样,小作者写来写去就是这样——我说,你能不能在菜篮子里不要装那些肉啊豆腐的,你装个电脑行不行——你让大爷学电脑,这个就好玩儿了吧?这个就故事了,时尚了吧?但孩子的生活有限,他没有生活。他只能写“假大空”。
第二难是“写不快”
他因为写不出,所以思维就凝滞了,他就慢腾腾、慢腾腾。有的孩子,数学题目做得很快,半小时完成,而作文却要写个两小时。父母亲最头疼的,就是每到了写作文,就被孩子缠着。父母只好口述。大人说一句,孩子写一句。写不快的原因是少训练,刀锈了,所以他切肉切不下去,钝。思维不敏捷,语句不流畅,这是他的呈现。他的文章中,我们看不到一种流畅性。刚才,我们看《纸,在飞》,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小作者的思维,非常流畅——语言流畅,是思维流畅的一种外现,一种外在表现。
第三难是“写不长”
干巴巴几句,“写不长”。我们认为是缺乏勇敢精神,没胆量写。现在的孩子,要面对三套作文评价体系:学校的一套,培训机构的一套,再加上父母的一套。学校的一套,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从来不写作文的,但会挑毛病。他用写论文的方式和论文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写文章。第三,是父母的一套标准。为了孩子,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要在文章里找出点毛病来,不然,他就显不出家长的风度,孩子就会骄傲自满,就会退步变坏。真是不可思议!中国的家长给孩子的赞美和表扬,总显得那样吝啬而小气,我觉得,这跟他们世代贫穷似乎有点关系——“消费观”有问题,总是不敢花钱。
我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兴起过一场运动,就是所谓的写“放胆文”。因为有个中学生写了篇文章,在国际饭店下面看见一个乞丐,他的结尾是这样的:抬头看看国际饭店的霓虹灯闪闪发光,我心情沉重地往前走去。老师说,这结尾不行,这就是反社会——红灯闪闪,底下么一个乞丐在要钱,你这不是反社会吗?你不是不光明了吗?最后,这个讨论不了了之。孩子照样胆小如鼠,作文照样单调干枯。
第四,“写不对”,经常跑题
要写人,写成了事,要写事,写成了人。最重要的是没有中心,东一榔头西一棒。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说话,但是,作文和说话,除了明确和简洁这两个要素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说话可以随便说的,昨天天气很好,今天天气不好,天阴,昨天菜涨价了,青菜涨了三角钱,你昨天打呼噜了——他可以没中心地随便说,但写作,它是说“有中心”的话,说“加了工”的话,所以有不一样。孩子“写不对”,是因为缺乏中心的训练,这里面就是反映出来四大问题:审题不严谨——他不去看题目;结构不完整;详略不得当——该详的地方不详,该略的地方不略;中心不突出——重点抓不住。
第五难,写不了
现在的老师出题目,常常是非人性的——他出题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要为难你,就是要让你写不出来!似乎唯有如此,才显示他出题者的非凡与功力!对不对?越难,我水平越高!
在苏州,小荷举办当场作文大赛,十一年了,我们的宗旨就是要让作文变成一场全民娱乐活动。我们的作文题目就是要让每一个作者都有话可说,都能动起笔来,乐于参与。
“写不了”的问题,就是少方法,他没有方法。当然这里面主要的是这么四种:开头不简洁,结尾不扣题,写作不得法,表达不得体——该怎么样,他没怎么样,其中“开头不简洁”,我们小荷一直有一个宣传的口号,叫:把开头干掉!就是直奔情节而去,把最精彩的放在前三行。我现在看儿童作文,一般看三行,就知道这个孩子文字的能力。在前三行,就吸引住读者,是重要的。这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
我们小荷有时候训练孩子,开头时,能不能用十个字,能不能用五个字,能不能用三个字,能不能用一个字,当然能不能不用字?他说可以,上来就是一串省略号,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
所以,我一直在和我们的大学生讲,不要写浓得化不开,艳得深不可测的东西,其实很幼稚,美人敢素面。大师的文字总是淡而清浅,看起来浅,品起来深。少得不能再少,“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六难:写不详
这是很多老师一直说的,写得太简单,原因是少发现,观察不细致,特征不明确,记叙不具体。怎么解决呢,你老是说要具体,具体,学生他就是具不了体。
你就让他写一个细微的过程。我们小荷有一种句式的训练,叫“拉面句”,像拉面一样,把句子拉长,拉长了,就具体了吧?我们写过一个一滴牛奶下落的过程,一滴牛奶下落也就是零点五秒,很快吧?但是你要想想它漫长的坠落的过程,不要让它太早地降落,它就是降落在碗里之后,它还要溅起来吧?飞溅的过程,你可以想象——它一滴可以碎成无数滴,无数滴是不是结束啦?没有。无数滴重又飞溅起来之后,它又在降落,溅落以后再溅落。有一位摄影家,就拍了牛奶溅落的过程,画面非常地美丽,像一个皇冠。牛奶皇冠,太漂亮了!这个过程,牛奶是没感觉的。让孩子们来写这个过程,可以拟人化,也可以描写,等等,都可以。这样的训练既有趣又有用。
七难:写不活
——僵死,单调,思路不灵活,题材不新颖,形式不多样,立意不高妙,这就是“写不活”。
八难:写不美
——是因为语言不生动,描写不传神。
上面讲的,是小学作文的“八大难”。针对这八难,小荷作文设计和研制出了有关的课程、课品和课件,也有人叫它“八件套”。小荷十五年,其实不止“八件套”。告诉各位,“十八件套”都有,甚至更多。所以大侠校长一直提醒我们:做减法,做减法!全部拿出去,像开超市了,所以我们精简又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