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六年级方法>六年级语文>

2017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题

桂香分享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毕业考试就是最重要的考试。想考好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毕业考试试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题,希望对大家有用!

  2017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题一

  一、按提示默写课文内容。

  1.《陋室铭》中起比兴作用,引出作者所咏之物的句子。(4分)

  2.《龟虽寿》一诗中的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千古名句是:(4分)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4分)

  4.李煜的《相见欢》中把无形的感受比作有形的事物的词句是:(4分)

  5.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4分)

  6.辛弃疾在《清平乐》一词中描绘的祥和场面中,最有生活情趣的是:(4分)

  二、文言文阅读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解释加点的字(4分)

  (1)年且九十( ) (2)惩山北之塞( )

  (3)毕力平险( ) (4)投诸渤海之尾( )

  8.下面句子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曰 B.面山而居 C.而山不加增 D.聚室而谋曰

  9.下面的“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是( ) (2分)

  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跳往助之 D.渤海之尾

  10.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全家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疑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很大的移山决心,但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11.愚公妻子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 ,在下文中智叟也说了与愚公之妻意思相似的话:“ ”,但他的态度是 。(5分)

  12.这段文字中正面描写移山的语句有 ;侧面表现移山艰难的句子有 。(5分)

  13.选段中有一个通假字,请指出: 通 。(2分)

  14.翻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分)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5.解释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无丝竹之乱耳( ) (4)无案牍之劳形( )

  1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骈句的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调素琴,阅金经

  17.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的描写,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请从本文找出相应的描写句子。(6分)

  (1)居室环境:

  (2)交往人物:

  (3)日常生活: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A.白色的琴,宝贵的书 B.朴素的琴,镀金的书

  C.经常使用的琴,金黄色的经书 D.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

  19.用“||”线在文段中划分层次。(2分)

  20.文中高度概括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的两个字是“ ”。(2分)

  21.翻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分)

  22.这篇短文题目为《 》,作者是 。(2分)

  23.找出文中起比兴作用,引出作者所咏之物的句子。(4分)

  (三)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⑦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⑧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4.文段选自《 》,这个题目在文中比喻无比丰富的 。

  25.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孕育( ) 销声匿迹( )

  26.以上文段是按 顺序来写的,其结构方式是 。(4分)

  27.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段的内容: 。(2分)

  28.第一句用了 的修辞方法,下文“ , , ”这些句子与大地“渐渐苏醒”的意思相照应。(5分)

  29.结合本段内容,解释“周而复始”的意思。(4分)

  答:

  30.文中结尾句画线处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答:

  2017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题二

  一、填空。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1)蒙曰:“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分)

  (2)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生活, 。(3分)

  2.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颈联: , 。(4分)

  3.《黄鹤楼》一诗哪两句是点题: , 。(4分)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哪两句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新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 , 。(4分)

  5.《夜雨寄北》一诗中,“ , 。”这两句是作者身在巴山设想回归长安,晚上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4分)

  6.《泊秦淮》一诗中,哪一句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2分)

  二、文言文阅读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 。

  7.给第二段补充完整(包括标点符号)(2分)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俨然 (2)绝境

  (3)具 (4)交通

  9.从文中找出表示“邀请”的一对同义词是 和 。(2分)

  10.第一段文中表现环境幽美的句子是 ;表现社会安定的句子是 ;表现人物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6分)

  11.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个文段的内容。(4分)

  答:

  13.翻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分)

  译:

  (二)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4.译词(2分)

  (1)间: (2)一端: (3)名: (4)走:

  15.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曳屋( ) 许许声( )

  16.翻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分)

  译:

  17.找出文段中描写听众反应的语句,说说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

  (一)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

  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

  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振撼。

  其实,小学的时侯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以。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几

  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18.选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把它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正 改正

  19.“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一句中的破折号作用是 (2分)

  20.选文中有一句话连用两次比喻,这个句子是 。(4分)

  21.“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一句中“那种东西”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22.第一段中说“几棵树正在飘散”的“白色纤维”是“大团大团的”,第二段又说它们是“小型的”,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23.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不停地接触到各种生命,但是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4分)

  答:

  24.这几段话记叙的顺序是 。(2分)

  25.这几段话记叙的中心事件是  。(4分)

  (二)

  我独自一个□□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林子啦,坑洼啦,好像一下子都掉进了□□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26.给文中空白格填上恰当的词语。(4分)

  27.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描写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的?(4分)

  答:

  28.文中写道:“妈妈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为什么?(4分)

  答:

  29.这文段选自《 》,作者是 。(2分)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2017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题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考试有帮助。


看了“2017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题”的人还看了:

1.2017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2.2017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3.2017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4.2017年六年级人教版毕业考测卷及答案

5.2017年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毕业试卷

    3747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