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高二下册历史第十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朝燕分享

  不管对于哪一门学科的学习,我们都要学会去做试题卷,因为它不仅能够检测出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够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二下册历史第十三单元试题,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下册历史第十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其原因有 (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①②③分别从思想、政治、文化方面阐述了“百家

  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而④所说的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是唯心主义,

  故选D。

  答案:D

  2.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2010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

  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

  下列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C.苛政猛于虎也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

  题意无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待人宽容,

  统治者的以德治民等。

  答案:D

  3.(2010•广州模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意思是: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

  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因此这体现儒家中

  “仁”的思想,故选A。

  答案:A

  4.自1985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来,到2010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5届教师节。可

  是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 改在孔子的诞生之日,主要是因为孔

  子 (  )

  A.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育实践

  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D.主张“民贵君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这个建议是基于孔子对教育的巨大贡献,选A。

  答案:A

  5.(2010•宿迁模拟)西南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温家宝来到云南村民王顺生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微笑着婉拒:“我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座谈会,指出,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

  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民的地位、

  作用给予充分的提高,故选B。

  答案:B

  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①②③④四

  项皆符合题意。

  答案:D

  7.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 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统治策略的变化与调整,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体现了时代的变化,选B。

  答案:B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其主张“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其主张“君权神授”,应选D。

  答案:D

  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这样做是为了宣扬“天子受命

  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是“天人感应”学说,选A。

  答案:A

  10.(2010•南京调研)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  )

  A.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B.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C.汉代统治者通过教育促进儒学的传播

  D.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 学生识图、 理解能力。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但不是唯一思想,A错误,其余三项均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4: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08年9月27日至29日,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孔子文化节期间 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

  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请回答:

  (1)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1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2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

  做?

  (4)《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 第(1)问在把握每个材料中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第(2)问材料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第(3)问材料体现了“君”与

  “民”的关系。第(4)问在理解五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分析。

  答案:(1)民本、人文思想。

  (2)关键:取信于民。统治者应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12.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由孔子引起的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变革,至今仍然在

  影响着我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

  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2:(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

  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 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3: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在把握三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

  纳。第(2)问从材料中即可找到答案。第(3)问应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影响,但也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看了"高二下册历史第十三单元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1.2016年黔南州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2.2016年锦州市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3.2016年无锡市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4.2016年泉港一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166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