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唐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在升高二之前,如何把高一历史学习好,复习好呢?还很困惑的话,那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2016年唐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6年唐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5题
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答案】D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的主旨是阐述历史的研究为现实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服务的功用,因此强调的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述历史。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 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专制主义分别是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德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他们提出了原始民本思想,故A、B、D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专制主义而鸣”从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C.霹雳一声暴动,分田分地真忙 D.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所述意思为君子追求公义,小人多为利来,体现了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A项强调为国家敢于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宋明理学的体现,故A项正确;B项强调金钱的重要,是重利思想,与材料观点相反,故B项错误;C项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属于近代土地革命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为道家的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说明
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
③西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依据材料中的“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川泽非时不入网罟”可以看出周文王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故①②正确;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自然环境的破坏,③说法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材料反映的是周文王时期,故③④不符合题意。故含有③的A、C、D三项错误。
5.“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以上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消极无为 B.仁政治国 C.严刑酷法 D.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根据材料的描述得知,君主圣明仁义,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A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思想。
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是指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极力美化现存的“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的统治秩序,提出“大一统”理论,使儒学适应了封建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正确。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维系封建统治,压抑扼杀人性,故B项错误;C项说颠倒了,应为“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D项是两者的相似点,故D项错误。
7.《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题干材料是为汉高祖刘邦的皇权寻求理论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敬天法祖”属于宗法制的范畴,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8.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①正确;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的作用,防止君主任意妄为,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②正确;“灾害以谴告之”、“怪异以警惧之”是“天人感应”的思想,实际上是对君主的一种警示,不是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③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④错误。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A项正确。
9.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没有谁不借助于外物来改变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这四种人,虽然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但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损害人本性的做法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他
A.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 B.倡导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
C.反对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 D.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认为,现实社会人们对“名利”的追逐,使人变得虚伪、贪婪、本性扭曲,结果造成人独立人格的丢失和精神上为“外物”所累。在他看来,儒家的道德君子人格,是人“借助于外物”来改变人自身的本性,是“人为物役”的世俗名利观,理想的人格必须是远离现实,超凡脱俗,超越自我,追求精神上独立自由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10.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
A.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
C.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D.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的是南宋的陆九渊,王阳明只是把心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日夜反省”、“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以往追求真理于事物是谬误)可以看出,王阳明已经质疑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学说,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11.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 B.理学教人“学作圣贤”
C.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 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养心”、“诚”、“明”是儒家的思想,其目的是维护社会伦理,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周敦颐的话可以得出理学教人“学作圣贤”,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孟子的话可知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故C项错误;孟子所说的“心”仅指思想,陆王心学所说的“心”是万物产生的本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故D项正确。
12.《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段话:“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下列对文中朱熹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吃饭应该追求食不厌精 B.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
C.人应该无私无欲 D.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材料的大意是:正常的饮食是天理,山珍海味般的挥霍是人欲。朱熹认为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故B项正确;“要求美味,人欲也”,是违背天理的,吃饭不应该追求食不厌精,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故A、D两项错误;材料中朱熹指出了“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天理)的区别,故C项错误。
13.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他说,“人须在事情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表达的观点是
A.良知的实践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 B.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
C.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 D.通过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由“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可知良知的实践不是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道德观念问题,故B项错误;“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与题干意思不相符,故C项错误;“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说明王阳明强调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故选D项。
14.在都穆(明)《听雨纪谈》、黄宗羲(清)《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近代学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先后出现了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这反映了
A.社会转型时期更需务实的学风 B.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
C.儒家思想的进取性不强 D.空谈诱导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注意材料信息“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反对晚明因袭宋明理学的不读古书,只附着于现成的学说,以搬引现成的只言片语为满足的浮浅学风,加之时代的变迁,出于对国家民族的忧患,他们倡导“经世致用”。到了近代,面对社会剧变,梁启超等人也积极倡导务实的学风,故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故B、C两项错误;封建社会的衰落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故D项错误。
15.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根据材料“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得知,黄宗羲认为治理天下者应该治贫和治愚同时结合,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其余三项表述从材料中均不能体现。
16.“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应是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答案】D
【解析】“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题干材料从唯物思想的角度论证反对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故D正确;李贽反对孔孟学说的权威,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但他不是唯物思想家,A、B、C排除。
17.下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于西方 B.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由先进走向落后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10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成就。由题中的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并非一直领先,故A错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科技,B项符合中国科技曲线的走势图,故B项正确;公元前后中国科技并非最高峰,中国科技最高峰是在13世纪左右,故C项错误;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缓慢,有所下降,但并非停滞,15世纪以后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故D项错误。
18.“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到的体系,构成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天文历法)、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A.世界领先 B.大一统 C.注重实验 D.实用性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材料中只是提到具有其独到的体系,没有涉及水平如何,故A项错误;古代科技成就与大一统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多来自经验,不注重实验,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农、医、天(天文历法)、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体现了为自然经济服务,讲求实用性,故D项正确。
19.某个时代中,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通俗文学读物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这个时代当属于
A.先秦 B.秦汉 C.隋唐 D.明清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成就。由题干中“大量刊印”“通俗文学读物”等关键字句可知,这个时代的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社会大众的生活条件也大为提高,才有能力支持益发蓬勃的出版事业。中国的印刷术最早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故A、B、C三项错误;通俗文学源于宋代的“ 话本”,但是以书籍的形式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通,则需等到元末明初白话小说出现后,故D项正确。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曲在明清两代没有被继承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王国维认为元曲不被两朝继承主要是由于其“为时既近,托体稍卑”,即元曲的“卑”,元曲更多的是反映市民文化生活,为高官士大夫所不齿,因此C项正确。
21.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B.改变了世界面貌和状态
C.未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D.造成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四大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中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指南针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没有推进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故C项正确;A、B两项只是说了对西方的影响,与材料的主题意图不符,故A、B两项错误;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2.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专制主之君,立宪公之民;专制家天下,立宪公天下”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从“中华(民国)立国”可以判断,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③“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的是十月革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④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属于地主阶级的观点。上述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③,故D正确。
23.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除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这反映出
A.西方学说已经完全统治中国思想界 B.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舆论界大一统学说
C.民主革命思想逐步成为思想界主流 D.资产阶级政体大争论仍然持续进行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的信息说明近代书籍翻译从经济主张到民主革命思想,故本题选择C项。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C。
24.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早期组织成员对暴力革命的认识 ,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20年12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中共尚未成立,但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夺取政权的做法已得到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的共同认可。
25.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一般符合三个条件,即有效地权威控制能力,相当的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对应有误的是
A.戊戌变法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综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缺乏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最后归于失败。B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孙中山模式具有市场导向性,建立中华民国,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毛泽东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 项说法中邓小平模式中是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26.1903年,杨庶堪、梅际郇在重庆出版《广益丛报》,宣传新思想,倡言革命。持续办报九年,是整个西部地区近代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该报刊中可能宣传的有
①“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②“打倒孔家店”
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④“耕者有其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据材料信息“1903年”“宣传新思想,倡言革命”可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符合史实,①正确;“打倒孔家店”属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口号,不符合题意,故②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符合史实,③正确;“耕者有其田”是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提出的,不是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故④错误;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C项正确。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毛泽东)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他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这段材料所评述的历史时期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材料中“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是指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新式革命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8.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文学革命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故A项错误;它随着中国国内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故B、C两项错误。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显然这与1900~1911年的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故D项正确。
29.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的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为此当时思想界最前沿的人士进行了深入反思。下列与此反思相关的主张是
A.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B.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C.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D.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初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A、B、D三项属于维新思想主张,不符合题干时间“辛亥革命后”, 故A、B、D三项错误;C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选C。
30.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膻腥,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A项符合题意。B、D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C项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
31.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列诗句中含有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C.“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A项事件是1927年秋收起义,仍然是攻打中心城市,排除;B项是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南京,排除;C项“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是土地革命,故符合题意;D项反映红军长征,故不选。
3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这表现在
A.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提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D.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理论成果。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时间上不符合,故A项错误;B是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故B项错误;D项是在中共十六大,故D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解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33.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方针和口号。下列方针和口号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的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D.“科教兴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年提出的,故A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1956年提出的文艺方针,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是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4.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该讲话
A.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 D.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材料关系信息“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可知说的是学术领域,根据材料信息“贴上……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可见不允许扣帽子,体现了“双百”方针,而且时间上与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时间一致,故B项正确;A项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应该是““””时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D两项都是1978年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D两项错误。
35.“×××,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插队。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此人的履历反映了
A.“教育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人在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插队,是受““””的影响;““””结束以后,1978年3月他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之后他的一系列学习工作生涯都是与此有关的,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中“教育革命”是针对工人阶级开展的,C项说法与材料关系不大,D项说法中《义务教育法》制定于1980年以后,与该人无关,本题答案为B。
二、综合题:共3题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在“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危机面前,有志于重振儒家伦理道德,提出了很多成圣的修养工夫。朱熹表述道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别运用“仁”、“智”的术语。用“智”来表述“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的传统,而“仁”作为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也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这样说过:“若无这智,便起这仁不得。”“《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
——刘克兵、、朱汉民《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知识与道德》
材料二 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爱群爱国爱真理之心未诚也。盖以为道德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前哲不生於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
——梁启超《新民说》
(1)据材料一,归纳知识与道德的关系及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提出的新道德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答案】(1)关系:知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背景: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危机;儒学家志于重振儒学的推动。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进化论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和梁启超的思想。
第(1)问,第一小问“关系”,由材料一中的“若无这智,便起这仁不得”“《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等信息可知,“知”指的是知识,而“仁”、“圣”等则指的是道德,据此可知朱熹认为知识是道德的前提。第二小问“背景”,朱熹之所以强调知识对道德的关系,是因为当时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危机,理学家试图重建儒家信仰的地位,同时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知识要求提高了。
第(2)问,此问需要逐条阅读材料提炼观点。根据材料信息“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可知不进则退,没有先进公德,就会灭亡;根据材料信息“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可知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可知受天演论(进化论)的影响。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1918年钱玄同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汉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的主要理由有哪些?
【答案】(1)发展文化;保证政令畅通;巩固国家统一。
(2)字形不便于识记;汉字字义含糊,文法不精密;缺乏新名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传播工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发展。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可知目的是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保持政令的畅通;结合所学可知,实施“书同文”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第(2)问,此问需要逐条阅读材料提炼观点。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可知字形不便于识记;根据材料信息“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可知汉字字义含糊,文法不精密;根据材料信息“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可知缺乏新名词;根据材料信息“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之记号”并结合材料出处“新文化运动时期”可知,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思想启蒙,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注:包括民主、平等、人权、自由等)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人文思想产生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人文思想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
【答案】(1)作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的原因是延续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此外的原因有: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都阻碍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2)特点: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事件:维新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第(1)问,考查中国的近代化过程,近代化的进程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军事近代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等。根据材料“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可知延续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这仅是政治因素,其他的结合经济、思想方面阻碍转型的因素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可知受西方文明影响,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相关史实进行列举即可。
看了"2016年唐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