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2)

郑晓分享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五)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4)一狼洞其中 (打洞)

  4.翻译下面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6.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六)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咸来问讯(都)

  (4)便扶向路(旧的,从前的)

  (5)处处志之(作标记)

  (6)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7)寻病终(不久,随即)

  (8)无问津者(渡口)

  3.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对眼前的奇景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2014•安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必说了。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源——探访桃源——离开桃源

  5.(2014•安顺)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2014•安顺)“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乐、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7.(2014•安顺)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

  8.文章最后还写了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节,其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晰,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七)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013•嵊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2)固不可彻     (通,畅达)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尽)

  (4)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画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它们的区别。

  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

  5.(2013•嵊州)从文中愚公驳斥智叟的话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6.(2013•舟山)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看过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的还看了:

1.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2.文言文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3.2016年中考语文考点大全

4.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06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