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化学的应试解题技巧介绍
高考化学试卷中的选择题、解答题的关键词你找对了吗?一道题,如果能迅速审清题意,找到关键词,那么你离正确答案不远了。在应试过程中,方便又快速的应试技巧也是可以加分的哦。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最新高考化学的应试解题技巧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化学应试解题技巧一:把握关键字
把握关键字,准确理解化学概念,规范表达化学用语。
09年高考化学阅卷对错别字及化学用语表达不完整是“斤斤计较”的。同样第21题⑶的② 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标准答案是:平面三角形。评分细则中只认同了“型”可以等同于“形”,其他的如果写成“平面三角角”、 “平面三角角形”、“平面三角”等这些都视为错误。
化学语言的准确运用,是建立在对化学概念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的。这让我们联想到了2008年阅卷时,对15题⑶评分细则的制定情况。
08年第15题的⑶原题是: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 。标准答案是:防止倒吸。在评分细则中,对关键表述“倒吸”学生若回答成“倒流”、“流回去”都认同了,但说成“回流”就不能得分,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化学概念了,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回”也即“倒”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教材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对概念、用语、原理、公式等从定义、表达式、内涵和外延上抓住实质和重点,从微观本质上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表象、结论和规律的简单表述,更不能望文生义!在各种教学及效果反馈活动中,如提问、作业、检测等,对学生应严格要求,加强规范表达训练,认真细致地指导把好质量关。
化学应试解题技巧二:重视实验的客观性
重视实验的客观性,细致观察,全面、准确、规范地描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设计、操作严谨规范决定了实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因此,化学考试中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描述的要求是客观、准确、规范的。
如,09年第15题的⑴检验Fe(OH)3是否沉淀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标准答案是: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现血红色,则表明Fe(OH)3 沉淀完全。在评分细则中,对这一答案中的两处关键表达都有明确要求:一是“取少量上层清液”,若没有表述则扣分,因为如果不取样而直接向原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就是引入新的杂质,这是科学性错误。若回答时体现出取样的含义则就视为等同了,如说成“取样”、“向少量”、“取滤液”等等。二是“血红色”现象的描绘,若说成“血红色沉淀”则扣分,因为溶液和沉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散系,应明确区分。而有些描绘视为对现象描述不够准确但没有计较,如“红色”、“溶液颜色变深”等等。由此,我们应注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教材上的概念、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准确理解和模仿。
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空的评阅中还出现了很多没有明确指向性的回答,如“滴加KSCN溶液,看是否出现血红色溶液”,这样回答的考生可能是掌握了Fe3+的鉴定方法的,但是这种回答是不能得分的。因为没有明确给出与 “是”获“否”相应的结论。而我们平时的测试中,对于此类回答往往不计较,认为学生懂了,但是在这里却十分计较,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呀。
化学应试解题技巧三:科学答题
解答技巧不是投机取巧,科学答题,防止答题过程中的弄巧成拙
1.杜绝投机取巧
这次阅卷中暴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些老师没有正确理解以往高考阅卷的一些评分细则,在教学中把它们作为技巧教给学生,希望能减轻学生负担多拿分,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如,对于09年的第19题⑸中有机合成的反应条件书写问题,在今年的评分细则中也是争论的热点之一。题目是:苯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合成香料。请设计合理的方案以苯甲醛和乙醇为原料合成苯乙酸乙酯(用合成路线流程图表示,并注明反应条件)。标准答案是:
评分细则中对反应条件必需明确写出,写错或含糊写出“一定条件”的一律不得分。对此有些阅卷老师认为写成一定条件也应给分,理由是前几年评分时这样写是给分的。对此,阅卷专家的答复很值得我们反思。他们认为,对于教材上出现的常规的反应条件是必需要掌握的,以前的“一定条件”给分是对未知反应的处理,而不料这却被老师们当成技巧传给了学生,导致今年明明是常规的反应条件还是有很多考生写成了“一定条件”,这样就不符合考纲要求了,因此不能得分。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希望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多拿分这个想法是对的,但绝不能违脱离教学基本要求,不能脱离考纲,否则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再如,09年第20题的⑴是选择题,答案是“BC”,而有些考生确写成了“B/C”。“/”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分析写出这种答案的考生的心理:一可能是笔误;二就可能是拿不准答案而故意这样写的,希望能够无论答案是“B”或“C”或“BC”都可以得分。而这些写法归根究底其实是一种投机的行为,是想讨巧而不是技巧,是不能提倡的,因此,评分细则中当然不会认可。
2.学会科学的答题技巧
在遵循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下,对一些题型特点及评分细则进行研究,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科学的解题技巧的,这样可以帮助考生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准确率。
如,对于计算题,今年高考考查力度有所提升,共约24分,除了考查思维方法外,对计算速度、准确度及有效数字保留的要求较高,考生失分比较严重。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缩小计算量速度,对计算数字进行合理的处理,这的确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如15题⑶的②,完整的计算式是,准确结果是99.90%,这个计算量是较大的,但如果把其中的20.39近似处理成20.4则简化了计算,所得结果是99.96%,只相差0.06%,这个误差是允许的。但是我们对数据不能过于简化,如果20.39处理成20.0,虽然计算量更少但是结果为98.67%,这个误差就不允许了。
当然,如果学生的计算能力达不到一定程度,技巧也不能帮忙。所以我们从高一开始就要提倡学生不用计算器代为计算,帮助学生消除对计算的畏难情心理,强化学生笔算、心算的能力,形成解计算题的良好的习惯。
又如,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对实验手段工艺流程等的评价似乎已是高考的必考点。虽然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只有一二,但是真实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复杂的,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会有多种可能性,对此阅卷专家们制定的评分细则更加符合科学实际:就是制定关键点,回答到了关键点就给分,多余评述可以视而不见,但自相矛盾的则不给分。因此,就这类题的评分细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技巧教给我们的学生,建议他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若拿不准则多分析几种可能性,但还是要靠船下篙,因为漫无边际的回答也是得不到分的。
化学应试解题技巧四:关键词
解答题中的“关键词”及应注意之处:
1.书写“名称”还是“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
2.书写“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或“电极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离方程式”。
3.书写方程式中的物质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应条件、产物(如酯化反应的水)写全。
4.填写结果时应对准物质。如写“A”的不应写成“B”的。
5.实验填空题或简答题,注意文字用语要准确
(1)不用错别字:如脂与酯、铵与氨、坩与甘、蘸与粘、蓝与兰、褪与退、溶与熔、戊与戌、催与崔、苯与笨、饱和与饱合及有机官能团名称等。
(2)不用俗语:如a、打开分液漏斗的开关(活塞),b、将气体通进(入)盛溴水的洗气瓶,c、酸遇石蕊变红色(酸使石蕊呈红色)等。(3)用语严谨:如pH试纸不能说湿润,其它试纸均要写湿润。三对共用电子对要竖写。离子浓度要用C()表示。
6.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
7.求气体的“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不看清楚,失分。求“转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8.两种不同体积不同浓度同种溶液混和,总体积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题目情景和要求。
9.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却不写出,“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却加上“g”或“g.mol-1”。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却不写单位,失分。
10.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有序,与实验目的相联系,陆海空全方位观察。11.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计算方法混为一谈。
12.mA(s)+nB(g)pC(l)+qD(g)这种可逆反应,加压或减压,平衡移动只考虑其中的气态物质(g)的化学计量数。
13.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必须写,而且写正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后,得失电子要相等,离子反应电荷要守恒,不搞假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未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写反应条件,不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不漏写反应热的“+”或“-”,反应热的单位是kJ·mol-1。
14.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15.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结构简式有多种,但是碳碳键、官能团不要简化,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顺序不要乱写,硝基、氨基写时注意碳要连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等(强调:在复杂化合物中酯基、羧基最好不要简化)。中文名称不能写错别字。酯的n元环是碳原子数加O(或N)原子数。
16.解推断题,实验题。思维一定要开阔、活跃,联想性强。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话给忘了,不能老是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考虑,应该是多方位、全方位进行考虑。积极地从考题中字字、句句中寻找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