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总结

凤婷分享

  在高一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缺少的,而文言文要注意的就是实词虚词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一)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二)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词)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动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判断方法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下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如: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 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如: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看了<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总结>的人还看了:

1.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总结

2.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归纳

3.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实词归纳

4.人教版高一语文实词总结

5.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集锦

    28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