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舒雯分享

  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肖邦故园》教学设计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理解肖邦故园的四季优美景色与肖邦的音乐的密切联系。

  2. 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3. 了解文章的结构体现出的音乐美、节奏美。

  ● 重点、难点

  重点:

  1.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 感悟故园景物美,感知人物情感美,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难点:感受肖邦音乐及其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

  ● 设计思想

  《肖邦故园》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散文,被安排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的“江山多娇”板块。此文的教学模式是“文本研习”,主要是要研习出此文中蕴含的肖邦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的情感。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是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表现的。因而,研习时,要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肖邦故园》一文的意蕴深厚,表现在文章将肖邦故园的景物美、肖邦人物的情感美、音乐文学的意境美和行文结构的节奏美融为了一体。因此,此文在研习时要更多的投入欣赏的成分

  《肖邦故园》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散文的赏读、分析。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肖邦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作者: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爱国的音乐家:

  帕德莱夫斯基,国际著名钢琴家,波兰共和国新独立时期的总统,在第十九和第二十世纪初成为波兰最主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音乐有不整齐的美,而大多数音乐,反映了爱国爱人民,以及展现丰富的音色的变换。他的信念是“祖国第一,艺术第二”。

  冼星海,中国爱国音乐家。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大合唱》激发起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聂耳,中国爱国音乐家。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曾鼓舞着中华儿女杀敌报国。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西贝柳斯,芬兰爱国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诗《芬兰颂》已成为芬兰的象征,也被美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芬兰颂》作于1899年。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在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此作《芬兰颂》。

  3.《肖邦故园》教学PPT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肖邦

  观看ppt

  ppt简介肖邦和作者,知识灌输。

  ●解题,“肖邦故园”

  讨论

  讲解,准确把握题意。以“肖邦故园”为题而不以“肖邦故居”为题是因为“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

  ●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进入文本,感知故园景物美。

  速读、讨论、概括、发言。

  对肖邦的“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的描写,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用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简朴的小屋进行对照,超越时空的对比,突出肖邦故园是最珍贵的古迹、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伟大艺术家的摇篮。

  对贵族庄园的描写,用这种衰亡折射历史的变迁,插入波兰的历史,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故园四季景色的特点:“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理解肖邦故园的四季优美景色与肖邦的音乐的密切联系。

  主导学生活动:

  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思考、概括、发言。

  故园对肖邦的意义:艺术家与其出身环境的关系。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

  肖邦对故园的情感: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在肖邦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肖邦的影响:(对敌人)是花丛中的大炮;(对同胞) 是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能从肖邦音乐中获得精神力量,能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伟大;(对民族)是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础。

  主导学生活动:

  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阅读、欣赏、发言。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故园景物和音乐艺术的融合,展现出这样一个主题,故园即肖邦,肖邦即故园,而这个故园,在肖邦的爱国热情面前,意义又决不仅在于此,而是已经上升到祖国这一层面了。二者已经合而为一了。

  主导学生思考:

  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阅读、欣赏、发言。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节奏美。后面的描写是对前面描写的重复凸现,如同音乐的重章叠唱,旋律尽显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教学时可以把文学鉴赏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 拓展延伸

  主导学生活动:

  列举你所了解的爱国的音乐家的事迹。

  讨论、发言

  ppt出示爱国的音乐家的事迹。

  “教学资源”中所列相关内容供教师参考,学生回答内容,或将超出所列范围,教师自行把握。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

  感知故园景物美

  感悟人物情感美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欣赏文章结构美。

  故园一故居一故乡一祖国

  ● 课堂反馈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厩(jiù) 夙(sù)愿 通衢(qú)大道 养尊处(chù)优

  B.缱绻(juǎn) 瘠薄(jíbó) 命运多舛(chuǎn) 茕茕(qióng)孑立

  C.簌簌(sù) 栗(lì)树 玲珑剔(tī)透 树影婆娑(suō)

  D.陶冶(yě) 树冠(guàn) 令人窒(zhì)息 有条不紊(wěn)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府第 草垛 依稀 简朴 千丝万缕

  B. 苍桑 伶仃 踱步 狐裘 不容质疑

  C. 隐蔽 渊源 蕴藏 覆盖 富丽堂皇

  D. 招摇 目睹 蔚蓝 宛如 荒诞不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B.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

  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

  C.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D.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荒诞不经的音

  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__________;夏天,树木欣欣向荣,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__________,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①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 ②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 ③亭亭玉立 ④青翠欲滴 ⑤遍野金黄,雾缭烟绕 ⑥清风徐来,树影婆娑 ⑦四野茫茫,白雪覆盖

  ⑧大雪覆盖,粉妆玉琢 ⑨像姐妹般排列成行 ⑩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A.②④⑤⑧⑨ B.①③⑥⑦⑩ C.②④⑥⑧⑩ D.①③⑤⑦⑨

  5.在对肖邦故园景色的描绘中,作者流露出对肖邦和肖邦的音乐怎样的情感?

  ● 课后测评 (1-5题预习指导,6-9题选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保佑(yòu) 瞻仰(zān) 蕴藏(yùn) 庇护(bì)

  B.违禁(jīn) 多舛(chuǎn) 排筏(fá) 剔透(tì)

  C.掳掠(lǔ) 紊乱(wěn) 一幢(zhuànɡ) 通衢(qú)

  D.荒诞(dàn) 簌簌(sù) 孑立(jié) 缱绻(juǎ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密的回忆。

  B.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连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C.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弛。

  D.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而且为欧洲的音乐增辉。

  B.因此,可以说,此时的肖邦,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和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C.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

  D.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见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4.阅读下面的语段,请用三个词语概括出肖邦之家夏季景色的特点。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的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5. 作者在文中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在一起。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 ,又如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 ,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 ;秋天的落叶,就像 。冬天,只有 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2题。

  另一个肖邦

  自从青年时代离开波兰,肖邦就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被运回故乡的只有他的心脏。出生于华沙省热那佐瓦沃拉的肖邦,虽然父亲是住在波兰的法国人,但母亲的波兰血统在他身上却始终占据优势。肖邦的音乐无论在外表上如何显现巴黎气质,但内在的精髓却更多地凸现出斯拉夫人的民族特质,“使用一架巴黎钢琴的波兰诗人”是对他的一个比较形象又恰当的描述。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的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十五首波洛涅兹舞曲和五十六首玛祖卡舞曲是最具波兰气质的音乐作品,它们是英雄的赞美诗,是灵魂的舞蹈。

  保罗•亨利•朗在他的权威音乐史专著中说:“没有肖邦,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是难以想像的……肖邦的情感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肖邦的外表和纤弱的体质常常给人一种阴柔、女性化的错觉,就像那些为数众多的肖邦的肖像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而真正熟知肖邦音乐的人,会意识到只有肖邦好友德拉克罗瓦的肖邦肖像才表现出肖邦的某种内在精神气质。那是另一个肖邦,他让我们常常想探究外表纤弱忧郁的诗人到底哪儿来的英雄主义的悲壮和激昂。

  无数个马略卡岛上海风吹拂的夜晚,无数个诺昂庄园田园间散步的黄昏,肖邦从未停止过思念他的故国波兰。无论是在艺术名流会聚的桑夫人的客厅中演奏,还是在西班牙古老修道院的小屋中作曲,肖邦的思绪始终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树林和小屋所牵引。乡愁已不是一种情绪,而成为他精神在别处的一种象征;波兰与其说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的一个精神家园。因为这样一种灵魂的独立和精神的超越,肖邦才成为肖邦——那个无愧于时代英雄称号的诗人肖邦。

  6.为什么说“使用一架巴黎钢琴的波兰诗人”是对肖邦的一个比较形象而又恰当的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文章中简要概括肖邦的情感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题“另一个肖邦”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本文和《肖邦故园》同为写肖邦,却有着不同的风格,请将本文与《肖邦故园》作比较,思考写法上的异同。

  再谈肖邦

  杨燕迪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这似已成艺术的定律。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正因其别具一格而对后来者有无穷的吸引力。肖邦对后人的影响,显然很大也很多。可能最接近肖邦原貌的模仿,是早年的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以及早期的法国人福列。但同样明显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人曾企及肖邦音乐的那种纯净度和精粹度。

  ②艺术家的影响与形成艺术“流派”似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多面而多样的,而且因后人对某艺术家的认识之不同会有很多的改变。而艺术流派的形成,则有某些“硬性”的指标。从肖邦的例证中可以见出,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集体性的“流派”共同点。就此而论,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虽然让人惋惜或叹息,而其中确有某种命定的必然。

  ③越是伟大的艺术家,其矛盾性就越深刻和复杂。不过,对于后人的理解而言,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而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特殊性质。李斯特的矛盾性显然不同于肖邦,他在尖锐和敏感方面不如肖邦,却比肖邦更为混杂和多面——例如他的血脉中杂耍艺人的游戏和宗教超验的追求之间,就形成难以调解的冲突。最终他的风格没能像肖邦那样形成自成一体的内在完整性,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舒曼和门德尔松的矛盾性当然完全不同,前者是太不平衡,后者是太过平衡,因而都影响了各自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反观肖邦,他的音乐独特处在于,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被隐藏起来,好像故意引诱听众只是痴迷于其音乐外表的优雅、流畅和自如。而其实,他的音乐内部饱含着复杂的句法行进,神出鬼没的对位线条,放肆大胆的和声实验和眼界开阔的大范围形式控制。

  ④进一步看,肖邦的出新,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创新,意味着探险和开掘,因而粗糙、生硬和不足都在情理之中。而完美,在音乐艺术中意味着周全、妥帖和无可挑剔,经得起反复的聆听、演奏、解读和分析仍让人不觉厌倦。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

  ⑤考虑到肖邦39岁就因病辞世,其创作盛期也就区区约二十年时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

  10.“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的原因是什么?

  11.文章第三段写到李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三个人,有什么作用?

  1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为什么?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 C(A 养尊处优chǔ B 缱绻quǎn D 树冠guān)

  2. B(苍桑一沧桑 不容质疑一不容置疑)

  3.D(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贬义。)

  4.A(根据季节景物的特点和上下文的衔接关系组织答案:春天丁香盛开,选②;夏天的树木多,所以是欣欣向荣,只能选④;同理可得出答案A)

  5.作者对肖邦是仰慕、崇敬之情;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

  二、课后测评

  1.C(A项,“瞻”应读“zhān”;B项,“禁”应读“jìn”;“剔”应读“tī”;D项,“绻”应读“quǎn”)

  2.D(A项,“甜密”应为“甜蜜”;B项,“浮想连翩”应为“浮想联翩”;C项,“神弛”应为“神驰”)

  3.C(A.递进关系顺序颠倒;B.“眼前浮现出……歌”搭配不当; D.缺少主语)

  4.成熟、清丽、悠扬。(夏天的景色特点,那开满的睡莲,舒展的叶子,是一种“成熟”。夏日黄昏的景色,“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亭亭玉立的树干”让人心荡神驰,使人想起肖邦“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可抽取出“清丽”“悠扬”)

  5.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 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6. 肖邦的身上具有诗人般的敏感和激情,他宣泄这种情感的方式不是诉诸纸笔,而是通过他的创作和演奏表现出来的,每一首小曲都是一首诗;长期生活在巴黎以及一半的巴黎血统,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了巴黎的高贵气质,但对波兰的炽热和执著的爱在他的情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7. 从“肖邦的情感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一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邦丰富而多变的情感,并不像他的普通的肖像画所表现出的那样柔弱、纤细;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因为强烈的爱国情怀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的悲壮和激昂。

  8.从肖邦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以及流露出的丰富情感,我们认识了“另一个肖邦”。这个肖邦的身上有着浓烈的波兰气质,对波兰有着令人震惊的热爱,这是与其纤细柔弱的外表所不相符的“另一个肖邦”,也是我们在窥探到其内心世界后所认识的真正的肖邦。

  9. 同:这也是一篇介绍和评价肖邦及其音乐创作的散文,文中也提到了肖邦故园跟肖邦创作的密切的关系,也表现了肖邦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异:①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表现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创作的关系,而在于探究肖邦的真正的特质。他是一个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民族音乐家和爱国音乐家,他的音乐外表是纤弱的,但是富有民族的精神,他的情感幅度广阔,他的创作表现着他对祖国的思念。②在表现手法上,《肖邦故园》有时通过景色的描绘再现肖邦的音乐,从而说明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密切的关系,而本文则是对肖邦的音乐作直接的评价。

  10.肖邦的艺术独创,身后没有继承者(答出“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亦可);不符合流派的某些“硬性”的指标;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流派的共同特点。

  11.举例论证(或举这三人为例),对比论证;证明伟大艺术家作品的深刻和复杂的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有着特殊性质。肖邦在对于音乐矛盾性的处理方面比其他音乐家高明。

  12.肖邦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没有人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答出“无可企及”即可);肖邦的音乐独特,音乐中的矛盾都被隐藏起来;肖邦的音乐不仅创新而且完美;肖邦英年早逝,创作盛期短,但作品大多是第一流杰作。

高一语文《肖邦故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

2.高一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设计2篇

3.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4.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和原文

5.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6.高一语文必修二《短歌行》教学设计

7.《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195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