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历史>

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试卷和答案(2)

夏萍分享

  黄冈市2016-2017学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l.《国语•晋语八》说到晋国的富商,“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逸周书•文酌解》载大商行贿。”唐大沛注行贿,流通货贿。”朱右曾注行贿,通有无也可见当时

  A.不存在工商食官现象 B.商业发展相对独立

  C.商人与君主关系密切 D.官商勾结现象普遍

  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 “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 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3.《史记•货殖列传序》记载此四者(农、工、商、虞),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与这一思想主旨一致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 D.“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4.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 “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

  A.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 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D.种椬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

  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6.下面是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A.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趋势 B.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

  C.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 D.民族工业受外国商品的排挤

  7.以下为某著作的目录截图,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囯民政府的主要对策是

  A.实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实行法币改革

  C.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 D.维持银本位制

  8.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 —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A.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

  C.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

  9.下表为世界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人均标准、我国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对比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我国

  A.第一二产业变化符合国际标准 B.第二产财长过快,比重变大

  C.经济的现代化水平丞待提高 D.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10.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连成一片,京津冀只有北京和天津经济比较发达,并没有形成那种真正的城市片区。从这一角度看,雄安新区(地理位置见右图)的成立

  A.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B.改变了中国延续千年的经济格局

  C.有利于京城资源的高效配置

  D.使首都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

  11.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一(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12. 1935年,昆明经营棉布的商号有天宝隆、慎记、德丰裕、源丰利、裕源丰、万福祥、祥顺号、义森号、安祥、庆源隆、元昌利等137家,远多于从事绸锻生意的32家。该现象可以佐证该地

  A.丝织技术非常落后 B.棉布创造了髙于丝织品的价值

  C.棉布经营注重广告宣传 D.棉布在民众服饰生活中的重要性

  13.西方政治学家把因通信技术发展而推动的民主现象叫做“媒介民主”,“在传统上,政党是民众表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具。现在,媒介也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出现。民众过去主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也可以选择通过媒介的途径来做。”材料旨在说明

  A.技术进步使媒介的政治功能增强 B.“媒介民主”逐步取代了政党民主

  C.“媒介民主”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 D.媒介是政党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

  14.“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始大量购买亚洲的辣椒、丝绸和其他物品。然而,1400年后变得不那么容易买到。”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这一记述其目的是想论证

  A.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B.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D.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15.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16.1824年,美国军火商霍尔的目标是如果把一千支枪拆散,杂乱地堆放在一起,它们也能很快地被重新装配起来。”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

  A.提高武器质量性能 B.提高士兵技术素质

  C.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D.加强对枪支的管理

  17.罗斯福上台后,为了确保失业者和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罗斯福突破主要依靠私人和社区援助的传统救济制度,玫府强力地介人失业救济,极大地增强了救济力度,迅速扩大了救济面。该措施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有效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D.维护和增强了失业者的自尊

  18.在研究20世纪70年代滞涨危机时,有学者将1973年称之为“七灾之年”,即同时出现农作物歉收、海洋环流转变、外汇市场剧烈波动以及中东战争引起世界原油涨幅高达4倍的价格飙升等,在该学者看来,当时的滞胀危机发生的原因是

  A.商品生产过剩 B.战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C.供给急剧变动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9.下表为1965年-1987年美国被规制(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限制、规范)产业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反映出美国

  1965 年 1970 年 1980 年 1987 年 价格、进入规制 9.8 15,6 15.0 8.7 自然垄断性产业等 6.6 12.1 11.6 5.3 金融、保险业 3.2 3.5 3.4 3.4 健康、安全和环境规制 — 14.5 12.0 10.9 总计 9.8 30.1 27.0 19.6

  A.加强对各领域全面干预 B.全面指导和调节社会经济

  C.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趋势 D.开辟了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20.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历史阶段:1918年6月到1919年底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前期;1920年到1921年初是该政策实施的后期。后期把适用于战争环填的特殊措施用于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集中物力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21.1925年4月,加米涅夫在莫斯科的苏维埃代表会议上就提出我们必须检查关于土地使用、雇佣工人和出租土地等方面的法律,因为目前巳有的很多法律上的限制,事实上是摆在农村生产力发展面前的一种障碍。”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进一步推进 B.民主法治不断地完善

  C.国家工业化全面开展 D.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

  22.从1955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主要实行指令性计划(包括面积、产量、增产措施和农事进度 等),改为只下达收购计划。农庄的生产计划上报区执委会备案,如有出人,进行协商仍不通,最后决定权属于农庄。该措施的实施

  A.表明苏联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B.表明苏联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表明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D.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3.下面是1951-1961年英国与英联邦和欧共体国家的贸易额比例(%)的变化情况。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的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 B.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C.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可从经济上解释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24.21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趋同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大致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

  A.导致世界经济规则为发达国家所主导

  B.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制度障碍有所消除

  C.消弭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

  D.使计划经济手段全而退出历史舞台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内商业领域,清代的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专卖制度、榷关制度、

  牙行制度和行会制度等方面。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干预商业经济的发展,把商业经济的发展控制在封建经济、政治体制能容许的限度之内。既需要商业经济保持一定程度的繁荣,以便为封建体制服务,又需要防止商业经济的过度发展而危害封建体制,这就是清政府推行抑商政策的实质。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认识到恤商与抑商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编自邓亦兵《清代前期抑商问趣新探》

  材料二 重商主义政策在16、17世纪的英国得以大力推行,主要是民族国家崛起的需要。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急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加强,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对金银货币的狂热追求使重商主义最初表现出55烈的重金倾向。随着重商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重商主义者认识到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同样是使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的英国正处于这一转变的过渡阶段,伊丽莎白一世对外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拓展海外贸易,对内則实行保护性措施。伊商莎白一世政府,承受着欧洲各国争霸的巨大的压力,努力寻求新体系的构建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治国方略。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嶙起》

  (1)根据材料一,阐释清代抑商政策的内涵。(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重商主义发展的特点及作用。(10分)

  (3)上述材料表明同样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中英商业政策却明显不同,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10分)

  2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城。1984年到1986年,经过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 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斤发区;截止2015年9月,中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所在地(直辖)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拥有同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打造更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

  ——据柳金红《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运行效率研究》等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

  (要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因定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則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益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1960年,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又会造成美元泛滥。“美元无论是多是少,均会造成世界经济灾荒”的内在悖论应当如何解决,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难题”。到1971年,美元貶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尼克松被迫切断美元和黄金的联系。

  ——摘编自《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二》等

  材料二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美元霸权并没有随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瓦解而终结。即使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金觖体系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遣产仍然使美元霸权得以继续维持。

  —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1年“特里芬难题”的结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结局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使美元霸权得以继续维持”。(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6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答案】C.【解析】“能行诸侯之贿”、“流通货贿”、“通有无”之意,就是说当时的大商人财力雄厚,可与各国国君做生意,向他们提供商品,并非从事后世所说的贪污受贿之“行贿”。反过来说,既然这些富商能向各国的君主们提供珍奇商品,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就非常密切了。

  2.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是通过适时精细耕作,改善土地效果明显,增加了农业收成,体现了精细耕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犁耕”在材料有所涉及,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改善土质的方法,A项不及B项准确,且A项“推广”在材料中缺乏依据;C项夸大了其影响;小农生产体现为以家庭为单位、小块土地耕作,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3. 【答案】C.【解析】 材料强调“农、工、商、虞”四者是“民所衣食之原”,强调的是四者均重要,故A项错误,而C项与这一主旨一致;BD两项与材料无关。

  4. 【答案】D【解析】“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均表明种植棉花(即撞树)较之“蚕桑”经济效益高,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夸大了其影响;材料未涉及“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故B项错误。

  5.【答案】B【解析】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自觉抵制,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本身正确,但没有涉及到根本;D项说法本身有误。

  6. 【答案】C 【解析】从表中数据看,机制品出口值增速快,是中国引进先进机器,近代工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出口仅涉及机制品出口值,没涉及出口总值,A项结论缺乏依据;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贸易的发展并不等同殖民化程度加深,B项错误;在当时进口商品中,不少是西方先进机器,D项分析不准确。

  7.【答案】B【解析】面对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针对白银外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放弃银本位,实行白银国有政策,故B项正确,A、D项错误;C项不是主要对策。

  8 【答案】A【解析】.为改变我国原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一五”期间国家“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而将工业转向东北和内地,故A项正确。

  9. 【答案】C. 【解析】对比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变化较符合国际标准,但是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从数据看,比重变化不及第三产业变化大;故A、B两项错误;同时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其发展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第三产业水平相对低下,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化问题,D项缺乏依据。

  10. 【答案】A.【解析】从地理位置看,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正好形成等腰三角型,雄安新区的成立,可以形成真正的京津冀三角区,形成“真正的城市片区”,京津冀地区将会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中国延续千年的“南强北弱”将在这个世纪发生重大的格局性变化,故A项正确;B项“改变了”说法错误;CD两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11.【答案】D 【解析】“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等观点在当时处于民族危难关头的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上海女性不读传统女学教材,而去读政治改革性文章,这冲击了保守的思想体系,故D项正确。

  12.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看该地对棉布需求大,因此经营此业的商号也多,可见棉布在民众服饰生活中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且人们对丝织品需求不大,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因为人们消费水平低下;材料未涉及销量和价格问题,B项缺乏判断依据;C项与材料无关。

  13. 【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通信技术发展”使民众可以通过新的媒体技术手段更多地参与到政治中来,材料并非否定政党民主,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说法夸大其作用,D项材料缺乏依据。

  14. 【答案】C【解析】 1400年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阻隔了传统的商道,使得欧洲人“不那么容易买到”亚洲物品,故C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十六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促使英国积极组建垄断公司,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故D项是主要原因;160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开始,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非主要因素。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一千支枪拆散……能很快地被重新装配起来”,说明在美国军火领域推行了零部件标准生产,使枪的每一个相同部件完全一样,能用于任何一支枪。

  17.【答案】A【解析】材料中直接救济保障了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治本之法,只能作为短期内的应急措施,故A项符合题意。维护失业者的自尊是指“以工代赈”的措施,故D项错误。

  18. 【答案】C【解析】 由“农作物歉收”“原油价格飙升”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滞胀是生产停止和物价上涨交至,故A项错误;中东战争导致原油生产下降,供给减少引起价格上涨,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D项材料未涉及。

  19. 【答案】 C【解析】 表中数据从整体上看,美国被规制产业所占比例在总体上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明美国对经济干预在逐步减少,C项正确,而AB两项错误;对经济干预的增多或减少并非这一时期才有,D项“开辟”说法不准确。

  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20.【答案】D【解析】从时间上看,苏俄“战时共产主义”前期,是为了适应战争方面的要求。后期战争基本结束,继续实施这一政策,其目的是借助相关“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进行过渡,故D项符合题意。

  21. 【答案】 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目前已有的很多法律”限制了农村雇佣租赁政策的推进,而该政策又属于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22.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指令性计划”改为“只下达收购计划”,意味着国家对农业的直接干预减少;“最后决定权属于农庄”意味着农庄的自主性加强,故D项正确;A、B两项本身不符史实;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问题,C项错误。

  23.【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英国的贸易发展趋势看,英国的贸易重心由英联邦向欧洲转移,英国与欧共体国家贸易联系日渐密切,这是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经济原因,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当时英国尚未加入欧共体。

  24.【答案】B【解析】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制度障碍,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C、D两项表述有误。

  25.(1) 内涵:抑商并不是简单地抑止商业的发展,而是对商业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5分)

  (2)特点:重商主义理论不断走向完善,经历了从重金到重贸易的转变;伊丽莎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带有明显的对外扩张性和对内保护性。(4分)

  作用:加快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为工商业的发展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推动英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6分,答出3点即可)

  (3)中国: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清代抑商政策延缓了封建经济的瓦解,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转型。(6分)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国家崛起;欧洲各国争霸的压力;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转型。(4分)

  26.答案示例: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

  东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可利用便利条件,吸引外资,引进高新科技产业,促进所在城市和周边地区发展;还可以推动审批权的改革, 提高服务效率,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等。(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即可,12分)

  27. (1) 结局:1971年,美元放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分)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缺陷;欧日经济恢复发展,与美国在世界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等。(4分)

  (2)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瓦解,但美国所主导的世界性的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组织仍在运行,所以美元霸权得以继续维持。(3分)

  (3)影响:保证了一段时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维护的是美国经济的霸权;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的影响,美元霸权仍将会继续得以维持。(6分)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2.2016年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

3.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4.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题(答案)

5.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练习试卷及答案

379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