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长春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2018届长春的高一同学们,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就快来临,历史的期末试卷都做了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2018长春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8长春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3.下列关于中国的制瓷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制瓷业到西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C.商朝工匠就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效果如同油画
4.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 )
A.君权神授 B.春秋大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纲五常
5.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下列和他的观点主旨一致的是:( )
A.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 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弱者道之用
6.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7.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某种炼钢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坚紧,生铁安置其上…洪炉鼓鞘,火力到时生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该炼钢工艺最早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8.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入市井队伍中。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9.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映出清代( )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10.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有关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阅读《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表》。对统计表的解读有误的是( )
A.商办企业资金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小
B.洋务企业资金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大
C.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 压制民族企业发展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了商办企业发展
12.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潮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民主独立
13.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从1866年到1956年90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主要 在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 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14.“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5.商业广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 )
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质匮乏
C.计划经济的影响 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
①关键是改革所有制形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
A.社会制度的优越 B.商业贸易的成熟
C.手工业的发达 D.工业革命的成果
18.“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英国工业革命壮大了资产阶级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9.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工厂制组织形式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20.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资本原始积累
B.资本原始积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资本原始积累→资本输出
D.资本原始积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21.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22.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C.在改革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3.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2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B.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所导致
C.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所决定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25.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00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15000美元升至25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000美元跳到75000美元。”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
A. 美国房地产正处于发展的高峰
B. 美国房地产业存在较多的发展泡沫
C.房地产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D. 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
26.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该组织是下图中( )
27.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被称为社会的减震器,主要是因为( )
A.解决社会矛盾 ,消除两极分化
B.刺激社会消费 ,缓和了供求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刺激经济发展
D.维护社会稳定
28.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人民都是资本家。”与该广告思想相一致的是( )
A.“混合经济” B.“经营者革命”
C.“人民资本主义” D.建设“福利国家”
29.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如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为此西方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不包括 ( )
A.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
B.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出售国有企业给私人
D.大大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30.某国际机构曾指出菲律宾国内“电价过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足,这有碍菲贫困人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该国际机构最有可能是( )
31.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 ~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是一把双刃剑
B.缩小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资金缺口
D.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提供了时机
32.1919年,太原郊区的刘大鹏写道:“五更各庙鸣钟,惊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连不断,此其新年也。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他在此表达的是( )
A.当地习俗中过年应名钟、迎神和放炮
B.在乡村推行民国新习俗需要假以时日
C.乡村里民国倡导的民主观念比较淡薄
D.当年百姓和官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
2018长春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非选择题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阅读下表,观察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两白银)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
(1)从上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10分)
(2)材料二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6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4.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材料三: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1)美国农民为何会收入锐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提高他们的收入?(3分)
(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如何评价这个运动?(6分)
(3)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2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得益者,请结合史实从经济方面加以说明。(4分)
35.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形成篇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挫折篇
材料二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调整篇
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1)自1500年以来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分)
2018长春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试卷答案
1-5 BDABA 6-10 BCDCB 11-15 DACCC 16-20 BCDBD 21-25 CABDB
26-30 ADCBA 31-32 CB
33.(1)信息: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2分)进口额高于出口额(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2分)。
原因:列强入侵(2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2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分)
(2)变化: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单一公有制建立)(2分)。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分)。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2分)。
(3)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2分)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2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分)。
34.(15分)
(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1分)
措施: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2)特点:公有制,计划经济;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民的利益。(任答2点给2分)
评价:
积极性:①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②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任意一点2分)
消极性:①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任意一点2分)
(3)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对外开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免农业税等。(任答两点给4分)
35.(15分)
(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市场出现挫折;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5分)
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国际分工;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3分)
(2)办法:转嫁危机,提高关税,货币贬值。(2分)
影响: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2分)
(3)影响: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另一方面,规范协调国际经济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3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