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化常识详细介绍(2)

夏萍分享

  高考语文成语应用知识点总结归纳

  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

  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重视双解关系成语的运用

  双解关系的成语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成语的意义不同,感情色彩也相应不同,呈现出意义与感情色彩的双重性;另一种情况是成语的意义呈现出双解现象,但感情色彩并不一定相应变化。而考生很可能只注意到了成语用法的一个方面或者感情色彩的一个方面,在高考中误选答案,这种成语多次在高考题中出现。

  譬如1992年高考成语C项“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是贬义词,又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褒义词;1995年高考成语D项“想人非非”,2000年B项“淋漓尽致”都属于成语双解现象,而此种成语在高考中出错率特别高,应当引起我们对双解成语的足够重视。

  重视“望文生义”现象的研究

  不少文章总结了成语“望文生义”误用这种普遍现象,但并未从深层次上揭示命题者如何设置错误选项的规律,笔者分别比较了1995年、1997年、1999年的高考成语“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炙手可热”,等等,总结出了如下答题规律:我们只要摘取成语中的部分意思,代人全句中能讲得通,往往就是“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现象。而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从成语的来源、成语的结构、成语的发展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切不可分而化之,断章取义。命题者往往利用成语中一两个“耀眼”的字,迷惑考生,最终让考生出错。遇到此类成语,我们应该仔细辨认,反复推敲,方可定夺,切不可草草下笔。现举三例以深入解读这类误用现象:

  例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道上显得静悄悄的。

  重视从语法的角度去研究成语运用

  我们研究成语往往把成语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来研究,其实,命题者很可能转移考生视线,延伸到语法的层面来考查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考虑到成语本身具有的语法特征以及与前后的搭配,应从成语的内部研究延伸到成语的外部研究。

  譬如“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形容某事物常见,就不觉得特别奇怪了。从词性上讲,是动词性的短语,但从搭配上讲,这个成语并不能带宾语,不能说:“某某司空见惯了什么东西”,即使要带宾语,也只能说成是“对什么司空见惯”。用状语将宾语转移位置提前。

  又譬如“奇谈怪论”,指“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言论”,是名词性短语,它就不能修饰名词,但我们很可能只抓住“稀”与“古”字,误认为其是形容词,下面的例句就不恰当:

  例9:有人通过散布奇谈怪论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了人们的嘲笑罢了。

  另外,部分成语有比较常见的搭配,譬如“空穴来风”就经常说成“并非空穴来风”,“望其项背”多用否定“难以望其项背”。这些我们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灵活运用。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介绍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猜你感兴趣:

1.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2.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3.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4.2016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5.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6.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376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