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病题解题技巧详解(2)
说话或阅读时的停顿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即停顿两可。主要有五种情况:
(一)由于句子中缺乏必要的标点断开而引发的不同语法结构
(1)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人说)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个人都得说)(89年全国高考卷第16题)
(2)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03年全国高考卷)
【注】停顿在“明令”后,意为“不取缔”;停顿在“禁止”后,意为“取缔”。
(3)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04年全国卷,鲁、豫、冀、皖等地区)
【注】上句因为停顿不同,有两种理解:一是家里的人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二是谁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的人。
(4)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04年全国卷老课程卷,蒙、琼、藏、陕、桂等)
(5)祈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05年黑、吉、桂高考卷)
(6)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二)中心名词前有多个定语
多个定语既可以同时修饰中心名词,也可以存在定语之间的相互修饰。
(7)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98年全国高考卷第7题A项)
【注】上述画线的两种不同停顿带来两种不同理解:一种是灯笼作为礼品是“今天得分最高的”,另一种是嘉宾是“今天得分最高的”。
(8)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98年全国高考卷第7题D项)
【注】因为停顿的不同,“几个”既可以修饰“领导”,也可以修饰“学校”。
(9)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04年湖北高考)
(10)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04年全国卷老课程卷,蒙、琼、藏、陕、桂等)
(11)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05年天津高考)
(三)定语修饰用“和”连接的多个中心名词
(12)本市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凡和刘星一起到边疆地区去,参加扶持发展文化事业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短语结构关系不同引发的歧义
(13)咬死/猎人的狗。
【注】本短语看作动宾结构,意思为“猎人的狗被咬死”;如看作偏正结构,意思为“狗咬死了猎人”。
(五)施事者不明引发的歧义
(14)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注】①可理解为: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已有准备的。进攻者是以色列。②可理解为: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已有准备的。进攻者是巴勒斯坦。因此按照①可写成:对以色列的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是早有准备的。按照②可写成:对于以色列的进攻,巴勒斯坦是早有准备的。
六、标点符号乱用、滥用引发的歧义
(1)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04年全国卷,鲁、豫、冀、皖等地区)
【注】由于第二个逗号的存在,“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既可以指“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也可以指“索尼公司的产品”。改法有多种,其中要表达是“索尼公司的产品”,只需要去掉第二个逗号;要表达是“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则只需在“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的前面加“该产品”。
(2)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91年全国卷)
【注】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逗号和顿号的标注不同,意义也不同。
(3)收购站营业员因认真执行规定,对收购进来的有病猪肉,未按该站主任的意图,加盖“合格肉”图章,所以遭到迫害。(2000年常州市模拟卷)
【注】该句本意是:收购站营业员没有给有病猪肉加盖“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但却在“意图”后加上一个逗号,意思变成了:收购站营业员给有病猪肉加盖“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意思恰好相反。故根据句意的需要,若表示前者意思,则在“意图”后不加逗号,若表示后者意思,则可在“意图”后加逗号。
七、重音两可
说话时重音不同(在书面语里不会出现),意思的侧重点往往也不同。
(1)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注】“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2)你为什么打他?(89年高考第15题)
【注】重音分别可放在“你”(该打的是我。)、“他”(他可是不懂事的孩子!)、“打”(应该好好教育嘛!)和“为什么”(打人总得有个理由吧。)上,意义都不同。
八、说话时同音词引起的歧义
(1)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
(2)这是致癌物质。这是治癌物质。
(3)自从我省西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对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92年高考第20题)
高考语文学习步骤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科学、准确、公平、规范
2017年的山东卷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准确性、公平性、规范性原则。考试内容方面,无论是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考查内容,符合《考试说明》关于考试内容及能力层级的有关规定;整体布局方面,无论是试卷结构、试题形式以及分值分布,还是表达应用、理解文意、鉴赏评价以及识记、探究等考查功能,思路清晰,考点鲜明,试卷框架科学、布局合理;试题取材方面,无论是古代诗文还是现当代文本,着眼名家名作,均以考生主流阅读内容为范围;试题设计方面,无论是选择、翻译、填空,还是简答、论述、写作,均围绕考生语文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主干问题,不偏不怪,题型规范,题干精炼,考查目的明确,追求细节精微,试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强调语文基本素养
按照普通高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试题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从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正确书写、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含意的辨析,到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运用能力、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到考查关联词运用、基本修辞技巧运用和语言信息概括能力,再到对写作表达条理性、成理性的考查,都强调了对语文基本能力或基本思维方式的考查。论述类阅读材料,是考生在课堂上接触过的“移情”问题的理论阐释,不仅在选材方面实现了课堂知识在考场上的延伸,而且将课堂学习过的诗文名句融入到设题中,用课堂知识作为阅读材料的例证与阐释,实现了课堂知识与高考内容的有机融合。考试内容对基础性内容的持续关注,有利于考生扎实积累、夯实基础;情境运用中活化积累的考试形式,有助于引导考生在有效的思维活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强化语文学习价值
试题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一大题1~5小题均是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第五大题16小题关于网络围观问题,18小题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这些贴近考生的现实问题,可以引导考生通过学习语文思考或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实践反思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的价值。古代诗歌鉴赏,选择了盛唐著名诗人岑参的一首写蜀地山川景色的作品,考生不仅对作家比较熟悉,而且通过必背篇目李白的《蜀道难》已了解蜀道的艰险,因此,通过设题可以使考生了解并探索同类作品的不同风格,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作文题所提供的24小时书店的材料,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不管是城市考生,还是农村的考生,对材料中“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及相关情境,不存在陌生感,考生通过这些熟悉的关键词及相关情境,可以产生关于书店的功能、文化属性以及阅读的意义等多方面的感悟和联想。作文材料采取描述客观事实的形式,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能更有效地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由此进一步提升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查考生的审美、探究能力,凸显语文育人功能
试题在语料选择、问题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体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理念。如第3题题型,通过诗句来考查考生的语言连贯能力,不仅有助于考生在诗句营造的美感氛围中发现并品鉴古典诗歌美,提升考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格,而且能够引发考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强古典诗歌的吟咏、传承和弘扬的自觉性;论述文阅读对于“审美移情”的阐释,有助于考生从理论层面了解文艺学学科一个重要基础观念,有益于提升考生的审美能力。第4题取材于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第5题展现民族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成果,第17题立意于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特点,第六大题现代文阅读表现鄂温克族狩猎生活方式,等等,不仅引领考生站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更高层面思考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谋求更广范围的文化认同,而且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扬民族自信方面给考生以极大鼓舞。古文阅读材料中古人孝行感人故事,古诗歌阅读中的蜀地风光和为报知己、为国平乱而不畏艰险的精神,第16题关于网络围观的评判,第18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意义的阐释,第六大题小说阅读材料对少年成长历程的关注,作文材料中24小时书店以及工作人员“不驱赶任何人”的表述等,彰显了人文关怀,充满情感道德判断,对于考生健全人格培养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一些探究性题目的设置,有助于激励考生的发现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作文的事实性材料形式,是试题创新的一个亮点,不仅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多元立意、开放性探究中,可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问题,探讨创新、发展理念,思考书店这类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出路问题,思考关于经济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同步提升和共赢同享的关系问题。育人目标在试卷中的充分体现,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实现由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