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科生复习指导: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及材料设问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三文科生复习指导: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及材料设问》供考生们参考。
高三文科生复习指导: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
参照法就是通过找一个参照对象,如题干材料、选项(题肢)、政治原理、历史结论等进行拓展解题思路、缩小选择范围的处理,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解答的一种方法。下面主要介绍两种参照法。
1.题干材料参照法
题干材料参照法也可以理解为排除法,以题干材料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题肢),从而得出答案。题干材料的信息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题肢),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2.选项(题肢)参照法
选择题的选项(题肢)都包含着一定的信息。有的选择题中,几个选项(题肢)之间是有关联的。选项(题肢)之间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某些选项(题肢)可以参照互证。选项(题肢)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题肢)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题肢)进行推理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因果、包含、对应、交叉、矛盾、史实重复、观点同类等。
典例调研
调研1苏轼的《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记载:北宋时期,老儒生以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赶紧抄录,日夜诵读。据此推测,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这两本书被皇室专藏,民间不得私藏
B.宋代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读史人数增
C.宋代印刷术落后,导致书籍供不应求
D.宋代与民族政权对峙,中原文化遭浩劫
关键信息:北宋时期《史记》《汉书》紧缺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北宋时期《史记》《汉书》出现短缺;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分析出北宋《史记》《汉书》出现短缺的原因;最后,结合选项参照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四个备选项,A和C相互矛盾,或者两项均错误,或者其中一项正确。从材料看,这两本书虽然出现短缺,但毕竟还能从民间找到,故A错误;印刷术在宋代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故C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宋与民族政权对峙,但并没有出现中原文化遭浩劫的现象,故D错误。北宋时期《史记》《汉书》出现短缺,而不是其他方面的文化书籍短缺,这就说明史书的短缺一定与宋朝的文化政策有关系,这项政策就是宋代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因此,答案为B。
能力提升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世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通过科举考试,向平民百姓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调研2某学者写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富国尽管受到新的竞争的巨大压力,毕竟日子好过得多穷国自己又怎样呢?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持怀疑态度的信仰,避免教条,善于聆听和善于观察,努力明确目的并使之逐渐完善,选择更好的手段以促其实现。该学者认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A.怀疑、选择
B.排斥、抵制
C.独立、自强
D.顺应、理性
关键信息:经济全球化穷国善于聆听和善于观察选择更好的手段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穷国应当如何面对全球化;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选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最后,结合选项和题干参照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四个备选项可以发现,A和B属于同一种类型,C和D属于同一种类型,只要能在这两组之间确定一个错误选项,就可轻松推断出答案。根据材料努力选择更好的手段可知,该学者认为穷国不应该排斥全球化,故排除A、B;而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为最佳选项。
能力提升有关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关键句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物质条件、根本原因,市场经济市场条件,国际金融催化剂,跨国公司主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WTO的组建,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组建。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相辅相成,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5)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6)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各国只能顺应,不能抵制。
调研3电影《梅兰芳》中,提到了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纽约演出,《纽约时报》认为,梅兰芳的演出不会获得美国人的认可。其主要依据是
A.严格的表演程式
B.脸谱化的人物
C.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D.虚拟化的表演
关键信息:梅兰芳美国纽约演出不会获得美国人的认可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美国人不会认可梅兰芳的演出;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分析美国人不认可梅兰芳演出的原因;最后,结合相关方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备选项可以看出,A、B、D属性相同,都是京剧的特点,故本题答案很容易确定。文化差异是根本的差异,A、B、D都是由C决定的。因此,答案为C。
能力提升
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外在表现。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本质决定现象。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要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现象,哪些是本质。如上题中,美国人看不懂京剧的因素有很多,从某个角度来说,四个选项所述均可以作为原因,但仔细分析可知,严格的表演程式、脸谱化的人物、虚拟化的表演都是京剧本身的特点,都属于外部因素;而美国人看不懂京剧的深层原因在于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才属于本质的原因。就世界文明而言,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文明现象,要想真正了解一种文明,就需要了解这种文明的本质是什么。
借谈高中历史试卷命题中的材料与设问
近日,在网上见到这样一道文综历史材料解析题,觉得此题材料选取比较好,引起我的注意,但接下来的设问,却令我失望。考查方向是文明史(文明史观),但设问显得很粗糙,设问与材料明显脱节,材料变得可有可无。
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教学中比较普遍。如下例: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注:选自山西省定襄县登峰2012届高中补习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地扩大到全球,(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华文明在连续、未间断地发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绽出新枝,在16世纪后,并继续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进行着交往,做出了贡献。但是,18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评价欧洲的先进文明。(13分)
答案要点:
(从两个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近代欧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但是,欧洲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殖民侵略、掠夺的基础上,破坏了其他文明的完整性。(13分)
以上三则材料,都是在谈文明的发展,三段材料都是命题人摘取原著论述中的某一段内容,并没有完整展现原文关于文明发展的论述。这点值得注意,因为我们很多材料题之难,其实也有因为断章取义所至。
第一段材料是作者在论述人类文明进程发生一种转折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即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这段材料本来是一段有历史转折、历史对比的材料。但此处命题人将东西方对比的论述省缺了。
第二段材料是中华文明处于关键历史时期的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段材料,本来可以作为第一段材料有关联的补充,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三段材料对前两段材料有总结和阐释作用,材料选取是非常好的。
但作为材料题的命制,关键在于你选取材料的考查目标是什么?这段材料与你的目标有多少关系?材料本身存在的元素或题眼是否被你挖掘出来?这关系到命题人为什么这样设问?设问对材料有多大程度(深度)上的应用?等等,一系列技术上的处理问题。
从以上例题看,为什么说很粗糙呢?
原因就在于,它的设问没有抓住每段材料中的题眼,一个13分的问,试图让学生通过材料发现欧洲文明发展中的双重性,以此从两个方面来评价欧洲的先进文明。这样的问学生用一种模式就可以套,没有必要展现这么多段材料。用我们常说的,分值这样大,设问这样空泛,其实只是一道棒棒题!
怎样使用这三段材料才好呢?
我认为还是要抓做引用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一步一步设问,做活题眼。
此题我们修改后如下: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地扩大到全球,(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4分)
欧洲日益兴起;人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注:这里原材料给出多少信息,就应要求学生答出多少。欧洲与中国的对比在摘引材料中没有,就不应作要求。)
材料二:中华文明在连续、未间断地发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绽出新枝,在16世纪后,并继续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进行着交往,做出了贡献。但是,18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史实,说说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压力下,中华文明面临着生存或灭亡,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请以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史实加以说明(举出两例即可)。(4分)
积极向西方学习(1分)。林则徐、魏源等是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谋求独立自强之先河;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洋务派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运动,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重大尝试;资产阶段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段共和国;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积极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2点即可给满分)
(注;答题史实的时间、阶级等范围可以在设问中作明确要求。这样对范围进行限定,增加考试审题难度和对史实运用的难度。)
材料三: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评价欧洲的先进文明。(4分)
(从两个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近代欧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但是,欧洲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殖民侵略、掠夺的基础上,破坏了其他文明的完整性。
到这里,原题这个问可以不变,但分值一定会降下来。其实,关键是这样一步一步,层层设问,更能够训练学生如何阅读材料,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利用知识能力的迁移,解决问题。
历史命题中的材料与设问是个大话题。材料怎样选?怎样组合?考查目的是什么?怎样通过设问更有利于学生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不管怎样考,其实都是为考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