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备考指导: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历史备考指导: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供考生们参考。
备考指导: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
有的同学认为历史只要临考试前背一背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殊不知,高考历史与平时考试不尽相同,绝不能抱如此想法,否则必吃败仗。历史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建议坚持每天1小时对教材阅读,这比仅仅大量做题效果会好很多。在阅读中逐步把知识点放在一定的知识结构或框架内,这样能够减少记忆量,增强理解力。做题时,建议从选择题入手,如果选择题中绝大多数能做对、弄会,其他类型的题目也就问题不大。
近几年来,历史考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题型固定、题量略减。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3.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4.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5.现实热点穿插在题中。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1.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此外,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这些题型的考察功能、特点和要求各有不同,认识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它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成绩是十分必要的。
大一学生分享高中三年学习方法:历史
历史:
由于个人爱好,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历史难?
历史要求的是什么能力呢?
首先对史实的掌握,一个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说到这个你就得马上想到这个事件的相关知识。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作用评价等等的,如果有要求,都应该掌握。然后就是时间,这个东西,是很重要很关键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时空上的东西。一定要对时间敏感。
然后,阅读文言文材料的能力。这个东西,如果学不好,去找语文老师吧
然后,表述的能力。这个问题其实跟你的语文还是有区别的,怎么能用最少的字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且怎么能切题能踩在点子上,这都是很值得研究的东西。
然后,总结反思的能力。真的很讨厌有人跟我问问题,我历史只有多少分,老错多少题,从来没把自己的情况分析清楚。每题为什么错,到底是什么知识点还是其他的地方出问题了,没有分析总结清楚,你又拿什么去面对接下来的考试呢- -
然后,做题的能力。就是选择题,排除法都不想再说了,这是必需的。在不能排的情况下就要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了。或者在题目中还有些词你没注意到,导致你判断失误了。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
背书,不要在说什么背不下来了我就不相信有记不下来的,关键就是,你到底有没有费心思去背。
历史我没有死记硬背过。真的就是多翻看老师的讲义和课本。老师划过的知识多看看,自己多体会一下那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评价辛亥革命。我至今都记得这几条。并没有死记过,就是掌握了这个方法,做个例子。
好的方面:首先,由这个事件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注意此处用词,想想都能知道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之后统治阶级还是很封建的)
然后,在政治制度上的影响: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连串下来的,三个事件互有联系)
然后,在经济上的影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句话在很多近代事件上都可以用,包括新文化运动,有点通吃的作用)
然后,文化上的影响: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个也可多用)
最后,对国际上的影响:影响了亚洲其他民族解放运动
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总之就是和后来成功的无产阶级反着说)
说说选择题的问题:
主要说说怎么去做吧。(此处参考《高中历史选择题解法新探》)自己做不出来的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每个选项都要弄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
首先是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的情况。
然后是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如: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A和B都是列宁时的政策。但是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最后在组合式选择题中,排除法很有用!有一个表述错误的,包含这个的选项就都可以排除
二、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目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储存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考察的就是知识的迁移。
例 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D)。
三、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但是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选项是最佳答案。也就是说要找那个说的最全面的,这个也适用于做其他科目的选择题。
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目的,由此确定C是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