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资料: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复习资料: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
(1)理论基础:
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
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3)社会根源: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4)地理原因:
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
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
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
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3)巩固——西汉:
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和科举制(选官制度),唐朝继承并完备,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还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军制).
②特点:用分权(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5)加强——北宋:
①内容: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集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②特点:强干弱枝,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注意: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
(6)新发展——元朝:
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还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或顶峰)——明清:
①明初调整中央官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提高;调整地方官制,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充分体现君主的专制意志;设厂卫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采取八股取士.
明特点: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
②前清沿用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使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表明其衰落之势)
3,特点:
①皇权至高无上,且终身与世袭;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
③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④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
⑤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4,发展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5,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
积极作用: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如修筑长城,兴修水利等;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如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
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6,消亡原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1)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3)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掌握高考历史的复习方法,以做到事半而功倍。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历史复习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必须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
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试题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的能力。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从唐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用年号。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然后调动所学知识,知道汉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个尚武的的皇帝,“武”之意为威强睿德,即可得知本题答案为B。
要把教材的句号变问号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学会获取和运用信息
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将这个顺序颠倒。其次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再者,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必须“史论结合”
我们要具备正确运用史学观点的能力。
例题: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从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可知试题中所列的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有关,造成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因此本题答案为D。
准确审题,表达规范
准确审题和有效的表达能力是提高历史成绩的重要保障。由于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提高审题和表达能力要靠平时多练多想,同时也取决于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低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好坏。近几年采取网上阅卷,学生答题的规范和文字的表达对取得高分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