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点:高考地理线性学习法及难点解析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地理学习方法文章《名师指点:高考地理线性学习法及难点解析》供考生们参考。
复习指导:关于高中自然地理中几个难点的解析
伏旱天气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半年的天气过程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高度可延伸至平流层。在整个对流层的同一高度上,中心温度比四周高,是一个常年存在的、深厚的暖性反气旋。在地面上,闭合等压线的形状东西扁长,范围非常大,尤其是在夏季,几乎占整个北半球的1/4。其强度和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中心平均气压为1020百帕左右,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其西部高压脊很少深入至中国沿海地区;夏季高压强度增加,中心气压值平均值可达1025百帕以上,中心位置约在西经1500、北纬360处,高压范围较大,其西部脊线可伸至我国沿海地区。
太平洋高压脊的活动,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送出的暖气团,与中高纬大陆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形成大量降水。随着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南北进退,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也随之移动。6月以前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西部脊线,在北纬200以南活动,雨带徘徊在长江以南地区;6月中旬,脊线突然北跳至北纬250附近,雨带则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准静止锋与梅雨天气;7月中旬,脊线第二次北跳,维持在北纬300附近,雨带就北移至华北;9月以后脊线南撤,雨带又复南移;10月中旬以后,脊线又回复至6月以前的位置。
在夏季,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都可以受到太平洋高压西部脊线的直接控制,处于它的西南部,所以一般吹东南风。虽然东南风带来海上暖湿空气,但是在下沉气流作用下,气层比较稳定,白天没有云雨产生,天气极为闷热。如其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如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
关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问题,中学阶段老师只是仅强调对于其偏转方向的记忆,即: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但是为什么存在偏向,为什么有这个力的存在,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其实道理也并不复杂。
基于对高中物理中的惯性定律的正确理解,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绝非难事。牛顿的惯性定律是这样说的:由于惯性,任何水平运动的物体总要力图保持它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地球上的人是基于经纬网来定位的,经线表示正南和正北方向,纬线表示正东和正西方向。假设北半球有一物体起始由A1向B1运动,即向正北方向运动,亦即沿着经线方向运动。由于惯性,物体始终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A1B1始终要和A2B2保持平行,但是经线之间并不平行,而是越向极点,间距越小,而我们以经线来确定正南正北方向,所以看起来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了偏向,北半球向右偏转,纬度越大偏角越大,同理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赤道上经线之间相互平行,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和经线走向保持一致,所以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会发生偏转。那地球自转偏向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这个力并非真实存在的力,而是一个假想的力。什么样的力不改变速度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这个力必须满足在沿速度方向正交分解没有分力,不提供这个方向的加速度。所以这个力的方向必须垂直速度的方向,只起改变方向的作用,不改变速度大小。水平运动的物体纬度越高,偏向越大,我们可以认为纬度越高,地球自转偏向力越大,同时画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时应该垂直于速度方向画在右侧,同理南半球画在左侧。
作者简介:戴正才,中学地理一级教师,在中山一中从事高中地理教学13年,其中毕业班教学7年,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功底,对高中地理疑难点有深刻的认识,地理课堂教学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十分突出,所教班级地理成绩始终列全市前茅。因为其突出表现,2010年被广东省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广东省优秀地理教师。
名师指点:高考地理线性学习法
文综历来是知识点最为丰富的学科,对该学科的深入细化,知识面不仅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还涉及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提升呢?高三学生面临的不仅是一门学科,而是同时备考六门考试科,因此必须提升备考效率,复习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的打破自身水平限制,才能战胜高考,赢得今后的人生的转折点。
玖久高考针对高三学期第一轮和第二轮总复习,提出一套人人都可掌握的学习方法,其最基本原理是把知识系统化、简单化(把书读薄)、关联化这也可称为联想记忆法。应用心理学和大脑记忆科学的教学模式,调动大脑多个区域参与思考记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大脑的兴奋与注意力,以影像记忆、运动记忆、声音记忆来备考文科知识体系,从而打破文综学习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成绩不上不下的局面。不仅如此,还可达到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使知识真正成为自己受益终身的本领。
地理地图轴心线性学习备考法
以地图为工具,以十大河流、十四个高原山脉、十个代表性名胜古迹为主线,把中国地理所有知识点和考点都形象直观地归纳记忆,轻松建立并牢牢掌握历史知识系统。更融汇历史、语文知识,使文科知识备考复习简单化、直观化,轻松备战高考文科科目,从此不用死记硬背,忘记都难。
文综备考无法下手?知识点太多难以背诵?将知识点活化再生!
选择性的记忆,摒弃过滤繁杂且必定不考的知识点,只抓重点要点,对考纲要求心里有数,从容备考。常见考题客观分析,引出更细致化的小知识点学习技术,从点到面,从面到点,既抓好基础,又挖要点考点,从而快速提升成绩,备考更容易。
线性学习备考法地理科目概述:地图线索串联江海山川、地理人文
以地图为工具,以十大河流、十四个高原山脉、十个代表性名胜古迹为主线,把中国地理所有知识点和考点全部形象直观地归纳记忆,轻松建立并牢牢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系统与高考备考秘笈。
再进一步,融汇地理与文史知识,使整个文科备考复习简单化、直观化轻松备战高考文科科目,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你想忘记都难。
下面,请你准备一支笔、几张A4纸,把中学地理知识归纳为神奇的形象化知识串联。
第一讲 河 流
目标:1、用十条中国主要河流熟记中国版图。
2、了解中国主要湖泊
3、了解陆地与海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考点
4、掌握大气对海洋及河流的作用
第一部分
一、长江,长6370公里 青、川、藏、云、重、两湖、江西、安徽、江苏、沪。
苏轼:大江东去浪涛尽
毛泽东:方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天堑变通途,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三国孙皓欲从南京迁都武昌,百姓不从。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著名的长江三峡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
①瞿塘峡 8公里
②巫峡 40公里
③西陵峡 70公里
二、黄河 长5464公里 青、川、甘、宁、内、陕、山、河南、山东全流完。
著名的陕晋峡谷:壶口瀑布、龙门
摇篮:100万年以前,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在黄河臂弯繁衍。
6000年前:黄河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优秀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历史:八大古都 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在黄河水系
洛阳更称为九朝古都。从东周起,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唐(武)、后梁、后唐等。
断流原因:
全球变明暖
1972年后 植被破坏
灌溉方式
三、京杭大运河 公元前450年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
吴王夫差欲攻打齐国时曾下令挖掘
四、黑龙江
91条支流,原为中国内河。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使60万
平方公里沦丧。
五、乌苏里江与黑龙江同释
六、松花江
北源为著名的嫩江,南源为第二松花江
七、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主流为西江,源于云南
八、淮河:
位于黄河长江之间。由河南桐柏山发源地,流经豫、皖(安徽)、鄂(湖北)、江
苏。自古以来,淮河-秦岭-白龙江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九、塔里木河
主要流量来自阿克苏河,河田河(和田玉)、叶尔羌河及孔雀河(楼兰)。中国第
一大内陆河,源头有著名的新疆喀什
十、雅鲁藏布江:
从海拔53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雪山岭发源,为世界水资源最富集的地
方。自西向青藏高原南部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第二部分
引申 : 湖泊 (用图示说明)
1、洞庭湖: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南岳阳,2820平方公里。
2、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长江中下游南岸西北,吞吐湖 赣江,3583平方公里。
3、太湖:江苏无锡。2428平方公里。
4、巢湖:安徽中部,五大淡水湖之一,750平方公里,合肥南。
5、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江苏西部淮河下游,2069公里。
6、青海湖:距西宁200公里。位于青海高原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称鲜水,海。
两个子湖:1、 尕海(咸水)
2、耳海(淡水)
40条河流入,海拔3196米(湖西) 最大深度:38米。
第三部分 陆地与海洋
1、 地壳物质的组成:地球年龄约46亿年。
地壳是有岩石组成的,而岩石又是矿物质组成的,岩石成份分类
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皱褶 断层 风化作用 地质作用等
背斜 向斜
3、 海水的温度与盐度
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最深11000米,海水体积13.7亿立方千米。每年蒸发掉45万立方千米,90%直接返回海洋,10%由大气输送到陆地通过河流返回海洋。
世界水储量: 海洋水 96.53%,淡水 2.53%,湖泊咸水、地下咸水 0.94%
降水与蒸发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河水注入
平均盐度3.5% 洋流(暖流增、寒流降)
亚马逊河口160公里淡水 红海最高4.1%
4、海水运动:
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通过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7、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中有机制的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标志。
第四部分 大气
2、 大气的热力状况:
⑴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及散射作用。实际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小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⑵ 大气的温室效应: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因为,地球比太阳表面温度低得多,所以地球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相对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吸收。
3、 大气的运动:
成因,各维度获得太阳辐射能不均,造成高低维度间的差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