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朝阳高三期末地理知识点复习
在地理学习中,要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朝阳高三期末地理知识点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朝阳高三期末地理知识点复习(一)
1、相互联系的水体
从形态上看
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从空间分布上看
1)海洋水:占 全球水储量的96.53%,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陆地水体相互联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有着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水循环的环节及类型
水循环的环节及类型
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4.水循环的环节及类型
利用模式图把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整个过程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016朝阳高三期末地理知识点复习(二)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注: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距今22亿年-1万年),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候,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大约可以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3)近现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波动上升,总的趋势是在变暖;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从地区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①.使海平面上升
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影响: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在高纬度地区国家,农作物产量提高。
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在低纬度地区国家,农作物减产。
③.影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2016朝阳高三期末地理知识点复习(三)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