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地理>

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

淑航分享

  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不要情谊错过重要的黄金时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一)

  1.自然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间温度的差异。

  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主要方式:(1)水平运动:风;(1)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3)湍流:不规则运动

  3.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技巧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的差异。气压的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5.气压梯度: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所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技巧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技巧3:水平气压梯度力:(1)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2)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技巧4:风的受力和方向:

  (1)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高空(1500米以上):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技巧5: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二)

  1. 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技巧5:防治酸雨

  最根本的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措施: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三)

  1.地球上的水分类

  按形态分:固态水、气态水、液态水

  按性质分:咸水、淡水

  按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海洋给大气提供水汽和热量(受海洋影响,大气的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降水量较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大气给海洋提供降水、大气逆辐射、影响海洋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

  3.海岸带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滨海平原、狭义的海岸带(向海至20米等深线,向陆延伸10米左右)和大陆架三部分,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

  区位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地势低平、丰富的资源、宜人的气候,有利于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

  (2)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发展经济,便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可直接利用海水;

  (4)海滨多荒地,征用购置土地费用低;

  (5)海洋自净能力强,废弃物处置代价小

  技巧1:海水热量收支

  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

  海洋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能量。

  规律:(1)赤道—副热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而热量盈余;

  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收入小于支出而亏损。

  30度附近(副热带海区),收支基本平衡

  (2)不同季节、不同的海区,热量收支并不平衡。大气环流、海水运动调整和维持着全球的热量平衡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

  技巧2:海水温度分布

  水平分布规律:(1)同一季节,低纬海区,水温高;高纬海区,水温低(太阳辐射纬度变化)

  (2)同一纬度,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太阳辐射季节变化)

  (3)同一纬度,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低(洋流)

  垂直分布规律: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表层海水(1000米)以下变化很小。(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海洋深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小)

  影响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沿岸地形、天气气候

  4.海水的盐度: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技巧3:影响海水盐度因素

  大洋的中部:主要是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

  近岸地区:(1)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

  (2)径流(稀释作用)

  (3)洋流(暖流高)

  (4)结冰(高)与融冰(低)

  (5)封闭性:海水交换

  技巧4:表层海水盐度:

  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赤道)和高纬度(两极)递减。(呈马鞍型曲线)

  副热带海区海洋表面盐度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天气稳定而干燥,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因而海洋表面盐度最高。

  赤道地区海洋表面盐度

  赤道地气温高,蒸发量不小,但由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

  自副热带地区向高纬盐度递减

  自回归线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蒸发量逐渐减小,盐度逐渐降低。

  北纬60°附近与南纬60°附近盐度

  北纬60°附近陆地面积广大,有较多的陆地淡水注入海洋,对海水起了稀释作用。

  红海盐度:

  ①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②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

  ③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波罗的海盐度

  ①波罗的海海域位于副极地多雨带,多锋面和气旋,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②波罗的海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的淡水注入。

  ③波罗的海海域较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3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