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二语文学习资料

淑航分享

  对于语文的复习,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学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语文学习资料:陈情表

  文言虚词

  1、以

  连词,表因果:因为

  臣以险衅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连词,“无以”,无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连词,表目的:来

  谨拜表以闻

  动词,用

  臣具以表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表凭借:凭,按

  猥以微贱

  2、见:“我”

  慈父见背

  3、所:……的事,……的情况

  实所共鉴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有所希冀

  4、既……终……:又……又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5、且:连词,况且

  且臣少仕伪朝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二)宾语前置句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三)定语后置句

  (四)介词结构后置句

  急于星火

  (五)省略句

  未尝废离(祖母)

  则告诉(陛下)不许

  逮(吾)奉于圣朝,沐浴(于)清化

  (六)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慈父见背

  沐浴清化

  寻蒙国恩

  犹蒙矜育

  (七)固定句式

  文言精句、难句翻译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臣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忠尽孝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是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高二语文学习资料:归去来兮辞

  一、基本常识

  1、题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2、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家境贫寒。29岁起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解职归。以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不堪行役之苦,转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即辞归田园。晋安帝义熙末,50多岁时,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晚年穷到“窥灶不见烟”(《泳贫士》)的程度。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卒年62岁。

  陶渊明的诗留存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20余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这些诗冲破当时“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境界。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3、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理解分析

  1、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2、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三、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用歌劝孔子归隐。陶渊明引用这两句意思是说:认识到出仕是错了,而归隐还不晚。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此句系从《离骚》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脱胎而来。“觉今是而昨非”出自《庄子。寓言》:“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也。“

  三径就荒——“三径”指三条小路。《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驾车出游。《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截取《诗经》的这句话,以表示驾车的意思。

  乐琴书以消忧——乐琴书,喜欢抚琴读书。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

  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登东皋而长啸——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课本注释为高歌似欠妥。高歌,即按一定的乐曲或节拍咏唱。“啸”与“歌”是不同的。

  高二语文学习资料:过秦论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35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