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知识
随着期末考试的来临,你做好哪些知识点的复习准备了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知识点(一)
(1)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意义。
1)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其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由于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0.4~0.76微米),约占总能量的50%。因而也被称为"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强度及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强度:在1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做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此外,天空中的云量、云层的厚度、海拔高度等都对太阳辐射强度有影响。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时,其中的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如果把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作为100%,其中仅有约19%被大气直接吸收。大气将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用于自身增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可透过大气直接射到地面上来。
2)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此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这就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时,将发生有选择性的散射。由于空气分子的直径较小,这时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当太阳辐射遇到微小尘埃时,将发生无选择性的散射。由于尘埃颗粒直径较大,这时可见光各波长的光都能被散射,散射光看上去是白光。因而当大气中尘埃、烟雾较多时,天空呈白色。
3)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可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这就是反射作用。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三种方式中,反射作用最重要,其次是散射作用,最后是吸收作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再加上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平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约为47%,均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释放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辐射。由于地面辐射的波长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相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也被叫做"长波辐射"。
2)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差,但是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贴近地面的大气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因而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大气辐射,它属于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可以大大增强大气逆辐射。
4)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75%~95%)截留在大气中。通过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
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知识点(二)
地质地貌灾害
地质地貌灾害是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重点内容,复习地质地貌灾害时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等进行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1、地震:
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灾害。理解地震的震级、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和分布规律。特别是要明确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指烈度相同各点的连线。
构造地震破坏性一般大于火山地震。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但不是周期性出现的(如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台湾近些年地震较频繁,一是因为其处于亚欧板块碰撞地带,二是近些年此地处于地震活跃期)。准确预报地震仍是全人类努力的方向。
2、火山:
火山爆发给带来惨重的灾难,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21进入世纪以来,全球火山一个高喷发期。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地热。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上拥有火山最多的国家,仅活火山就有70多座,被称为"火山国"。
3、泥石流:
我国泥石流多发生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两省的西部。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地形以山地为主;地震频发导致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及大规模的工程兴建起了诱发作用。
4、滑坡
另:过量开采地下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使地上建筑物塌陷。沿海会引起海水入浸,使地下水水质变坏。可采取人工回灌的方法填补地下水漏斗区。
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知识点(三)
1、气象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
时间:
1月:寒潮、冻害、大雪等。
4月:华北、西北春旱华南暴雨、洪涝、冰雹。
7月:梅雨、长江流域的伏旱、台风。
空间:
东北:暴雨、洪涝、低温冻害。
华北:干旱、暴雨、洪涝。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
华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
西北地区:干旱、冰雹和暴雨。
西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
2、等压线的判读与灾害天气系统
等压线是反映大气运动和灾害性天气的载体,根据等压线分布判读高、低气压中心等气压场,特别是副热带气压中心的判读,进而判读各种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锋面、锋面气旋、寒潮、台风等,结合相关大气知识分析各地天气状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根据等压线图判读灾害性天气系统――寒潮、台风。
3、自然灾害与热点地区、热点材料
从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来看,今后单一考查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自然灾害的考查将以世界和我国某一热点地区、事件作为背景材料或者试题的切入点,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加以考查。因此关注热点事件和热点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如考查太阳活动的知识,可以我国今年发射的“神五”飞船为背景材料切入设问。再如三峡水库开始阶段蓄水会不会导致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我国与印度每年的旱涝灾害及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