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画家和牧童》是一个很优秀的古代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地向牧童学习。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1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感悟中提升朗读水平。这样,读一点,悟一点,再读一点,再悟一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由浅到深,体会更到位,朗读更精彩。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2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大画家的谦虚,小牧童的勇敢率真深深打动我们的心,很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讨论稿教案中,我重在引导孩子们体会两位人物的优秀品质,采用了对比感悟,读文感悟。虽然学生能说出两位人物的优秀品质,但是总感觉理解得比较肤浅,没有在读中深入体会。
在修改稿教案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改中感受语言,画中学习语言。体现在:
1、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修改稿中,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创设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
2、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在教学中,贯穿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如圈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画家画画的句子,以及人们纷纷夸赞的句自子并通过朗读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两位人物的品质,仅靠老师的指导,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所以在修改稿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想象,充分体念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在交流小牧童指出画的错误时,引导学生想象其他的人对这句话是什么态度,会说些什么?进一步体会到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画家出现的错误,不顾旁人的态度,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声喊着“画错啦”,是何等的率真,何等的胆识,真是了不起!在学完课文后,回到课题,再次来审视课题,就会明白,虽然牧童年龄小,地位低,但他与大画家一样,具有让人称颂的好品质,所以把课题写成一大一不太合适,从而,修正课题。这样既升华了主题,又做到了首尾呼应,给人完整的感觉。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3
一、扎实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注重抓住语言文字的典型信息,即抓住课文内容的精彩之处,抓住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真正体现出了语文浓厚的人文气息。例如老师在讲课中都注意了语言的感受、训练与积累。在引导学生欣赏戴嵩的画后,出示“词语宝库”,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赞美画。此时,学生语言的清泉汩汩流出,妙语连珠,口吐莲花,让人惊叹(这也充分说明,孩子大有潜力可挖,要充分相信孩子),这也说明孩子平时的语言积累较好。再例如在读赞美的话时,老师先读,然后让学生挑战老师,学生兴趣盎然,读的很有感情。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在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学生不知不觉融入了角色,不仅突出了朗读指导,更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与人交往,提高了学习与生活的自信。
二、关注、鼓励多元解读
课文中的对话,几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的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对文章不同角度的感受,鼓励他们尝试在朗读中体现自己的情感。例如:一旁欣赏的客人是如何赞赏戴嵩的;牧童是如何提出自己不同看法的;戴嵩谦虚、慈祥的语气口吻如何体现,都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自己去领悟;并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理解和鼓励学生对文字的不同感悟,让他们敞开思维,自由驰骋于语文的天地,真正在美的熏陶与热烈地交流中提高语文能力。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