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礎鸿分享

  初中语文第一单元考试是值得重视的,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复习和做一些语文单元试题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中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默写:(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王绩《野望》)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⑤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下列各项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

  A、溃(guì)退 舀(yǎo)水 白洋淀 (dìng) B、绥(suí)靖 脂(zhǐ)粉 蹿一蹿(cuàn)

  C、寒噤(jīn) 拂(fú)晓 颤(chàn)巍巍 D、提(tí)防 惊骇(hài) 迫(pò)击炮

  3、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5、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C、《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D、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6、依照例句的形式,仿写。(4分)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送你_________________;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送你_________________。

  7、请在横线上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新华网布鲁塞尔10月4日电 (记者冯坚 刘江 赵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和日本首相在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进行了交谈。温家宝重申,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温家宝指出,维护和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方同意,加强两国民间交流和政府间沟通,适时实现中日高层会晤。

  20

  8、这个单元是有关“战争”主题的课文,你能写一句有关战争的诗句和一个有关战争的成语吗?请试一试(2分)。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文阅读。(23分)

  (一)(12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9、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10、“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①/②一⑧/⑨一15    B、①∕②一⑦/⑧一15

  C、①/②一⑤/⑥一15 D、①/②一⑨/⑩一15

  12、“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二)(11分) 芦花荡(节选) 孙犁

  ①“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③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⑤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 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⑥“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15、“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⑧段中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15分) 生死攸关的蜡 烛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___ 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 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 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 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20、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1分) …………………………………………………( )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___的搜查。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

  21、在第5段中,划横线句子中的 “厄运”一词在文中具体指的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有什么作用?(2分)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作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 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子分别运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4、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2分)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3分)

  初中语文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默写:①青青园中葵②东皋薄暮望 ③乡泪客中尽 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⑤烟波 江上使人愁(每个空格1分,共6分。每写错或多、少一个字,该空格不给分)

  2、C(A、溃kuì 淀diàn B、脂zhī 蹿cuān D、提dí 迫pǎi)(2分)

  3、B (A、嘹—缭 C、宵— 霄 D、恭—躬) (2分)

  4、D (A、应为“攻势”;B、“旋”和“归来”重复;C、删“的距离”) (2分)

  5、C(A、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B、应为“抗日战争”。D、应为“法国”) (2分)

  6、(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你)一条银河;( 2分)(如果)一棵树代表一缕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 2分)(注意句子要与“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相对应。本题共4分)

  7、温家宝在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会见日本首相(2分。要紧扣主要事件,符合新闻要求,超过限定字数的,只给1分)

  8、诗句:(1)唐王昌龄《出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分。写出一句即可) 成语:破釜沉舟、南征北战、围魏救赵、四面楚歌、马革裹尸、纸上谈兵(1分。写出一个成语即可)(本题共2分)

  二、课文阅读。(23分)

  (二)(11分)

  15、负伤,受伤 (2分。意思对即可)

  16、因听到菱花受伤的话感到意外(1分), 懊恨自己的大意和过于自信。(1分)(共2分)

  17、环境描写,(1 分) 烘托了老头子的心理,(1分) 因过于自信而让别人受伤觉得丢了脸。(1分)(本题共3分)

  18、特别讲究自尊(1分)和面子。(1分)(共2分)

  19、写出老头子的懊丧(1分)与悔恨。(1分)(共2分)

  三、课外阅读。(15分)

  20、C (1分)

  21、(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就遭破坏。(1分) (2)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1分)(共2分)

  22、你可以不用蜡烛。(1分)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粗暴的态度。(1分)(共2分)

  23、比喻(1分) 夸张(1分) 紧张(1分) 憎恨(1分) 凶恶(1分)(共5分)

  24、取出油灯,吹熄蜡烛(1分)推说睡觉,拿走蜡烛(1分)(共2分)

  25、机智(1分) 勇敢(1分) 镇定(或沉着)(1分)(共3分)

    375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