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初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面临成都初中语文考试,初中的学生需要做一些试卷的复习,能够更好的巩固语文基础知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成都初中语文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成都初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均可以找到关于鱼灯的记载。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两千多年前,在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南朝梁元帝萧绎《对灯赋》中也有“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对元宵夜抢眼夺目的龙灯、鱼灯称赞有加。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生动再现了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体现了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鱼龙舞成为古代节日文化重要的表演习俗,源于古人的崇鲤观念。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人们在从事日常的捕鱼生产中,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这种发轫于巫术的舞蹈对后世鱼龙舞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宵节表演的鱼龙舞总给人鱼龙相随,鱼龙混杂的印象。宋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清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鲤龙门。”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鲤鱼跳龙门写了—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即与《西京赋》中“鱼化龙”的说法相吻合;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记载显示,“归来伴凡鱼”的既不是原来的鲤鱼,又不是飞过龙门的飞龙,而是在“鱼化龙”中变异而成的鳌鱼。鳌鱼保持了龙头、龙角、龙须,其身上却布满鱼鳞,保留鱼尾。这一变异在传说故事中是以鲤鱼“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实现的。无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均反映了“鱼龙合一”以及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传承至今的鱼灯舞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们传承千百年而不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分布在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广东梅州的鲤鱼灯舞以及福建莆田的九鲤鱼灯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三地的鱼灯舞和宋代的鱼龙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头角鱼灯舞的表演形式以众鱼围绕“神鱼”黄鳢角展开,整个舞蹈呈现了群鱼献祭的主题。舞蹈的重点角色“黄鳢角”即为鳌鱼的化身;梅州的鲤鱼灯舞也被称作“五鲤跳龙门”。五鲤由一雄四雌组成,唯一的一条雄鱼,即为青色的鳌鱼。舞蹈由5位年轻的女子表演,鲤鱼灯舞深受汉代乐舞百戏的影响。莆田的九鲤鱼灯舞在表演时,由9条不同的鱼在龙珠灯的引导下出场。据考证,九鲤鱼灯舞和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无论在舞蹈动作,还是在鱼龙组合上,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鱼灯舞蹈的表现内容、源流和传承发展来看,三种鱼灯舞均呈现了较强的独立性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们与中原古代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各地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才发展到如今人们在元宵节花灯中所看到的精彩纷呈的鱼龙灯舞。
(摘编自《元宵时节舞鱼灯》,《百科知识》2016.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汉张衡的《西京赋》里就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的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B.由梁元帝《对灯赋》所赞“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可见在南朝时元宵节的花灯表演,龙灯和鱼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C.宋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再现了民间庆元宵时舞鱼龙灯的盛况,“一夜鱼龙舞”说明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的重要性。
D.《埤雅•释鱼》《本草纲目》《辛氏三秦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鲤鱼的记载,既写其奇特可爱的形貌,也叙其具有飞越江湖的本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半坡先民之所以视鲤鱼为图腾,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自然现象,于是只能将鲤鱼神化。
B.“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各异,有说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说它“变异为非鱼非龙的鳌鱼”,这些说法都具有神奇的色彩。
C.鱼龙舞是古代节日文化表演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鱼龙文化,不论是鱼龙相伴还是鱼龙合一,都反映了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D.闽粤地区的鱼灯舞虽名称不一、地域不同、表演人数各异,却表现出同属于“鱼龙舞”的文化特征,既有共性,又各具鲜明的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鱼龙舞的形成离不开原始巫术舞蹈的影响,这种巫术舞蹈是在古人崇鲤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崇鲤观念可追溯至半坡仰韶文化。
B.“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的广为流传,是鱼龙舞在各地域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也为今天的人们研究鱼龙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和线索。
C.从我国元宵节鱼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既有地域间文化的矛盾冲突,也有彼此的借鉴、融合,这是它们具有较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以研究鱼龙舞的起源和发展为例,可以看出,在研究我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资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豪杰志义之士,磊磊落落。慈少仕东莱本郡为奏曹吏,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单骑突围直出,到平原,说备曰:“今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慈本当与刘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①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②。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
【注】①楼棼:城楼上的柱子。②当归:一种药材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郡守与州牧有隙 隙:嫌隙
B.事毕,还启其母 启:禀告
C.宁识神亭时邪 识:记得
D.权甚悼惜之 悼:悼念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史慈聪颖机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郡的属吏,巧用计谋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太史慈智勇双全,是个孤胆英雄。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成功地劝说刘备出兵援助,解救了被围困的北海相孔融。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他归顺孙策后马上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D.太史慈志向高远,可谓个大丈夫。他认为应当提着七尺宝剑护卫天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惜他正值壮年,抱憾而终。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5分)
(2)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8.本诗颔联写景极其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爱情没有定准,感情一变再变的不满。
(2)曹操《短歌行》中,以比喻手法表达贤才欲择主而事却无所适从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并称“风骚”,“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5)巴金的 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三、文学类文本阅(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宁静
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⑾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有删节)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第⑤段中用比拟的手法写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形象再现了日落的全过程,也衬托了荒野的宁静。
B、文章第⑨段说红杉“不仅仅是树”,是因为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
C、文章最后一句“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意在提醒人们珍惜宁静,爱护自然。
D、文章按照“拂晓”“日落”“夜晚”的顺序,描写了同一天之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置身于宁静的欢乐。
E、全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在描写一些宁静美好的景物的同时,严密透彻地论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主旨。
12.请赏析文章第①段里描写湖泊的句子。(6分)
答:
13.文中描写了哪两类声音?作者写这两类声音的意图是什么?(6分)
答:
14.作者说“宁静无价”,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C.专家指出,反兴奋剂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仅止于事前宣传教育、事后严肃处理,而需要釜底抽薪,彻底斩除兴奋剂的诱惑,让体育回归公平竞争。
D.事实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籍的优良属性也难以被取代。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2016树德嘉年华》社团活动在成都树德中学成功举办。活动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展现了树德学子非凡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②我攀登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③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④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 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⑤有些人稍微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自视甚高,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⑥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龙卷风突袭事件。突如其来的旋风将树木、电线塔、房屋纷纷刮倒在地,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新生人口必然会增长,这一方面将会改变现有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减轻适龄劳动人口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和职责。
B.冠军教头“银狐”里皮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的两年之内,便把广州恒大队由“中超新军”打造成为“亚洲豪门”,赢得了中国球迷的广泛追捧。
C.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D.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①因为不管它们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
②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
③令人们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④尽管它们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
⑤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
⑥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A.①④⑥②⑤③ B.②⑤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②⑤④⑥①③
19.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⑴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⑵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⑶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
(2)
(3)
20. 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结合小说《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加以说明。(6分)
五、写作(60分)
21.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还有......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成都初中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B项信息来源于第一段,粱元帝萧绎作《对灯赋》中 “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两句话是对鱼灯的称赞,而非说明“龙灯与鱼灯” 成对出现。
2. 【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A项信息来源于第三段,原文“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A项“无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自然现象”,扩大概念范围。
3.【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B项““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的广为流传,是鱼龙舞在各地域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属于无中生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
4. D(悼:悲痛,悲伤)
5.B
6.C(“他归顺孙策后马上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错误,是在刘繇死后)
7.(1)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关键词:奇、数、讯问、致各1分,大意1分)
(2)曹操听到他的名声,派人送信给太史慈,用小箱子装着。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当归。(关键词:遗、以、发省、但各1分,大意1分)
(二)
8.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任选两点作答,每点2分。)
9. 同: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都抒发了爱国之情。(任选1点给1分)
异:《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英雄气概;(1分)“古往今来多少恨”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忧愤之情;(1分)“一时收拾付杯盘”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菜盘和酒杯,实则表达无奈之情,情感更加激越。(1分)
(三)
10.(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国风》《离骚》
(5)《家》《春》《秋》
三、文学类文本阅(22分)
11.BC(A“形象再现了日落的全过程”分析错误;D“同一天之中的景物”分析错误;E“严密透彻地论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主旨”分析理解错误)
12. 答:①运用了拟人手法,“轻轻地喘息着”把湖泊拟人化,写出了声音的轻微。②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湖泊比作“一块巨大的海绵”,吸进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写出了环境的宁静。③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写湖泊的有如轻轻喘息的微弱声音,反衬出环境非常宁静。(每点2分,共6分)
13.答:①作者描写了两类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工业文明的喧闹。(2分)②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2分)③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2分)(意思相近即可)
14. 答:对于我们来说,宁静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所以是无价的。在宁静中才能更好地感受生命。只有在没有干扰的宁静中,才能能够感受到宇宙,获得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在宁静中才能更好地感悟精神。只有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才能感悟灵魂,理解精神的意义。现在我们大都远离了荒野的宁静,城市的喧闹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摧毁了我们的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使我们得焦虑不安、喜怒无常。我们急需宁静,以及在宁静中才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观点明确2分;联系文本2分;联系生活2分。)
(说明:还可从“宁静是难得的”的角度谈“宁静无价”。)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C(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A.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B.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D.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16. B(叹为观止:赞美事物好到极点;登高自卑: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分庭抗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浩如烟海: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17、D(A. 搭配不当“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和职责”与前面的“减轻”不能同时进行恰当搭配;B.暗换主语,是里皮赢得追捧,非执教经验;C.有歧义“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有歧义。)
18.D(①没有语境,放在句首很突兀,故排除A、C两个选项。②是介绍陈述对象,可以放在句首,做⑤“包含”的主语,②⑤相连。通过④中的“尽管”和⑥中的“但”可判断④⑥相连,且④在⑥前。③中“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与语段中“这种震撼和共鸣”相照应,故可判断③放在最后,由此确定选项D项。)
19.⑴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⑵偏重于求宽度
⑶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20. 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地解救了她。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受了绞刑。
五、作文(60分)
【参考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有志气的豪杰们,磊磊落落(他)从小好学,在郡里担任奏曹史。正巧当时郡守和州牧发生嫌隙,(双方各执一说,)谁对谁错难以分辨,于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那时候,州牧的奏章已经发出,郡守担心落后,寻求可以派遣的人。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郡守选中,、于是日夜兼程赶路,到了洛阳。太史慈用计破坏了州牧诬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牧怨恨。(太史慈)担心被州牧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后来孔融在北海郡被贼寇包围,太史慈从辽东回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曾见过面,但你走了以后,他却供养周济我,待我情意深厚,比旧交老友还要好,现在他被贼兵围困,你应该前去救他。”太史慈在家停留了三天,然后独自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孔融打算向平原相刘备告急,但城里人却无法出城,太史慈主动请求前往。他单枪匹马冲出包围,到了平原,劝谏刘备说:“孔融被围,孤军困窘无援,危在旦夕。因您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急难之中,所以孔北海很仰慕您,伸长脖子盼望您的到来,让我冒死突围,在万死之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才能使他生存啊!”刘备神情严肃地答道:“孔北海知道这世上还有我刘备啊!”立即派遣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前去救援孔融。黄巾军听到救兵赶来,就撤围逃散。这件事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我为你能这样报答孔北海而感到高兴。”
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那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个县没有归附。太史慈于是住到泛县,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许多来归附的。后来,孙策亲自来征讨,太史慈才被俘虏。孙策见到太史慈,立刻替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那个时候的事吗?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捉到了我,会如何呢?”太史慈回答:“很难说我会怎么处置。”孙策于是大笑说:“今日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来商讨。”(孙策)立刻派他担任门下督,回到吴郡,授兵给他,封他为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万多人,不知道归附谁,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抚。(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此番北去一定不再回来。”孙策说:“太史子义除了我,还会依附谁呢?”(孙策)于是在昌门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别,向他说:“几时回来?”太史慈回答:“不超过六十天。”太史慈果然按期回来。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很长的须髯,长长的手臂,很会射箭,箭不虚发。他曾经跟随孙策讨伐麻保的贼兵,贼兵在屯区里,攀爬到楼上叫骂,两手扶着楼的梁柱,太史慈一箭射去,贯穿贼人的手掌而射入梁柱,围外一万多人看了个个叫好。他射箭的功夫就是如此神妙。曹操听到他的名声,派人送信给太史慈,用小箱子装着。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一种药材)当归。孙权掌权后,因为太史慈能制住刘磐,就把南方的事都托付给他。太史慈四十一岁,在建安十一年去世。太史慈临死时,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带着七尺长剑,来登上天子殿堂的台阶。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孙权 (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评论说:太史慈十分守信义,诚厚刚正,大有古人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