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题
挥毫烟云落笔疾,马到成功身名立!诚心祝愿你考场上“亮剑”,为自己,也为家人!祝你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编的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题,大家快来看看吧。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试题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运用(1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丰腴(yū) 滂沱 怒不可遏(è) 手屈一指
B.惧惮(dàn) 巅簸 养尊处优(chù) 高瞻远瞩
C.束缚(fù) 猥琐 别具匠心(jiàng)言归于好
D.蛰伏(zhé) 咆啸 蹑手蹑脚(niè) 因地治宜
2.下列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
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B.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
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C.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
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D.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南极探险队员们有敢于钻研、英勇无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
C.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斗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一经披露,广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D.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一年。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诗人,祖籍福建永春。
B.陈伯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上海宝山人。
C.《地毯下的尘土》选自《美德书》,作者是美国作家莫德•林赛。
D.艾青,原名蒋海澄,当代诗人。所写的诗《我爱这土地》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 年代久远, 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 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 所以 但是 B.不仅 而且 但是
C.尽管 但是 所以 D.由于 而且 所以
6.文明在学校。学校开展“写温馨提示,做文明学生”活动,请参照示例,选择下面一处校园公共场所,写一句温馨提示语(句式不拘,字数不超过15)。(3分)
示例:草坪——小草也有灵,脚下请留情。
(1)图书馆:
(2)洗碗池:
二、阅读理解(5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0分)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4分)
8.(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4分)
(2)这两首诗歌寄托了两位作者什么样的共同情感?(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④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注】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②请:请教。③子:您。④对:回答。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请于关尹子
(2)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3)又以报关尹子
10.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村路怎能不弯呢
余世磊
①村路怎能不弯呢?
②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
③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乎乎的。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花样的脚印,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④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
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块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块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菜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菜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到山前,似乎没有地方可去了,真有些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和你开玩笑呢,走过去,拐一个弯,嗬,在山冲里,又是一个大村子,屋檐连着屋檐,炊烟缠着炊烟,一条小河绕屋流过,河畔有三两垂柳,五六月季,十七八鹅。
(文章有删改)
1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4分)
14.读第⑤、⑥两段,说说“我”家门前的路弯过了哪些地方。请按顺序摘录。(3分)
如:墙壁、 、 、 、 、 、 。
15.品读第⑦段,体会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四)(2015•济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瞭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6.“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0.材料(1):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全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乏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2):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思想。”
材料(3):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生活中你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吗?请就“交流”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题参考答案
1.C(A.“腴”读yú,手—首。B.巅—颠,“处”读chǔ。D.啸—哮,治—制。)
2.B(A.“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本句对“新上任的厂领导”有所褒扬,故“处心积虑”的运用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C.“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成语属于褒词贬用。D.“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对象误用。)
3.D(A.句式杂糅,应将“有”去掉。B.用词不当,应将“完善”改为“充分”。C.语序不当,应将“广泛”移到“关注”之前。)
4.D(艾青为现代诗人。)
5.A(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运用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复句和句群的内容,同时要理清分句间的关系。回答这类选填关联词语的题,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它们一一代入原文,比较其表达效果。“年代久远”、墨迹“暗淡”与后面的“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很显然是转折关系,所以第三个空应填“但是”,这样选项C、D被排除。再看前两个句子,分析可知,“年代久远”与墨迹“暗淡”是成因果关系的,所以前两个空应填“因为”“所以”。)
6.示例:(1)来也轻轻,去也轻轻。(安静角度)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图书。(爱护图书的角度)(2)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约用水角度)餐具洗净,别忘讲究卫生。(卫生角度)(写提示语注意用语要简洁,最好用上一些修辞手法。)
7.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和主题,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修辞等方面品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梅花”和“柳絮”都不是实写,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用来形容雪的。)
8.(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本题考查诗的内容及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就必须反复诵读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1)两首诗都是写雪景的,所不同的是,《江天暮雪》以动态为主,《江雪》则以静态为主。(2)其共同情感可以通过分析两诗得出。通过比较可知,两诗中都有一个孤傲寂寞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钓鱼翁,所以都表现了作者的清高。]
附:马致远《江天暮雪》赏析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江天暮雪》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为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蕴藉含蓄,韵味隽永。第四句“江上晚来堪画处”,作者宕开笔锋,文势一转,点明地点,自然引出下文的“钓鱼人一蓑归去”。
附:柳宗元《江雪》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用诗的语言画成了一幅壮美的“寒江独钓图”。起首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是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而又不屈的精神面貌的写照。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意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9.(1)向。(2)……的原因。(3)告诉。(解释文言词语时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10.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翻译课外文言语句,只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大体意思译出即可。)
11.示例:在做事时,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本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能熟练翻译原文,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概括道理。)
参考译文:
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12.开门见山,点题/贯穿全文/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即可)(首段的作用一般是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题等。)
13.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表现了村路与世无争、豁达宽容的特点。(可以选其他例句,赏析有理即可)(文中将路拟人化,赋予路以人的视角和情感。举出一例并赏析即可。)
14.房子 猪圈 田地 河流 菜园 祖坟 (第⑤、⑥两段将路所弯过的地方都列了出来,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
15.引用诗句呈现出更加美好的意境,进入了更新的境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或:“领起下文,增添文采。”(言及一点,意思相近即可)(诗句的引用不仅使文章更有意蕴,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
16.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可从文中“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等句概括答案。)
17.(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1)句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把“结满枣子的枣树”比喻为“一片彩色瀑布”,突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无限的生机);也可从用词的角度分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从色彩方面写出了枣树的果实累累,“缀满”“垂吊”从形态方面写出了枣树果实的丰硕。(2)句中“望着”,“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把枣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树在风中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18.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从内容上看,文中所引的《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创造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让作者“不再悻悻”,心情变得释然,且“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从结构上看,自然引出对枣树“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的赞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19.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文章先从悬崖上的枣树的生长环境写起,接着写这棵枣树丰硕的果实带给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诱惑,然后引用民歌创设的情境,自然引出作者结尾段的感悟“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本题要求回答“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可紧扣结尾段概括作答。)
20.思路点拨: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不应该只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而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自我,和同学朋友交流,和父母长辈交流,和大自然交流,和社会交流,甚至和世界交流……“学会交流,善于交流”不仅是一个在校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且是全社会都应探讨并重视的课题。
“交流”这个话题,切中了时代的脉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对突出的问题,如人类与环境、和平与发展、对抗与对话、竞争与合作、节约与浪费……这些问题都一度反映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而现在“交流”又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它与我们同在,只要我们生活在世上,就会时时刻刻都处于交流之中。它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与国和平共赢的保障。
例文:
绿化心灵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和睦温馨的家庭矛盾重重?为什么昔日的挚友要反目成仇,拔刀相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路边的乞丐不屑一顾,让人感到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人们在各自心里筑起一道“围墙”,把心牢牢地裹住,“冷眼看世界”,那么这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俞伯牙的琴声在山间缭绕,没有人能听懂,可是当悠扬的琴声拂过江面时,却使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那么深奥而又玄妙的琴声,竟被钟子期深深地领悟。俞伯牙慨叹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们不是用话语来交流,而是用音乐交流,用心交流。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与之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只有真心地去交流,你才能体会到真爱的神圣伟大,友谊的真诚可贵。是交流给心灵增添了一笔笔亮色,给世界带来了一片片温馨。心与心的交流本是一杯香甜的美酒,为什么人们会逐渐关闭心灵的大门,拒绝去品尝呢?人心是异常敏感的。当人们被迫需要面对竞争的时候,他们感到客观的无形的压力笼罩了世界。竞争像一个漩涡,圈住了一个又一个人,罩住了一颗又一颗心。当人们学会了分析利弊的时候就学会了选择利弊。“个人主义”在这个时代得到广泛的默认。它像一个个圈子,让人心在圈禁中变得冷漠了。
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却越来越淡漠?因为人心远了。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到无奈?因为人心冷了。
当无数矿工因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而葬身井底时,当无情的大火吞噬了无数无辜的生命时,当假酒假药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时,你的心跳有没有加速?为了个人利益,群众利益、国家利益损失了多少?
教训是惨痛的,为什么悲剧还要不断地重演?为什么不可以敞开心扉,用真心去交流,去呼唤?为什么不可以抛开一己私利,为了一份责任去互相交流?
交流就像柔柔细雨滋润着大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抚平了大地的创伤,滴穿了人与人之间如磐石般坚硬的隔阂。呻吟着的地球在呼唤着绿色的世界。而绿化世界,必先绿化人的心灵。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心,用真心去和别人交流,多一分温馨,整个世界就会变成爱的人间。
【点评】本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直截了当地引出话题,接着由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深刻地指出现在的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人们“逐渐关闭心灵的大门”,有人只“为了个人利益”,而置群众利益及国家利益于不顾。最后,作者又发出呼唤:绿化心灵,让世界多一点爱心。照应了题目。文章紧密结合现实,一气呵成,很有分量。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多处使用疑问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与力度,发人深省;还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文采。“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却越来越淡漠?因为人心远了。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到无奈?因为人心冷了。”这几句话有很强的哲理性。
看了“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题”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