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2)

郑晓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四)

  第二十四课 诗两首

  (一)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选文中“笑嘻嘻”、“摇摆”、“跳舞”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心理?

  4.反复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和后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比较二者的语气以及当中所包含的感情。

  5.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6.从全文来看,诗的主旨是要表现 。

  《世说新语》二则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世说新语》是 集,主要记述了 。刘义庆是 宋文学家。

  2.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歆(  ) 辄(  ) 携(  ) 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

  ⑵去后乃至(乃:     去: )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

  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

  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6.“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9.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10.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

  11. “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

  12.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 ,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使之冲烟而飞鸣

  D.故时有物外之趣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 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

  1.散文、《野草》
2.⑴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⑵形容猛然醒悟过来。⑶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意思。 
3.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4.反映鲁迅先生知错必改,充满自省精神。 
5.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7.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8.“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引出下文 
9.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0.鲁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11.善于自责
1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3.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当时的天气;心头的悲凉 
14.略 15.略 
(二)1.B C F
2.①恍然大悟:忽然醒悟过来。②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营或经营。
3.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
4.用“惊惶”、“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 “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5.“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三)1.完全忘却。因为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
2.过去的事情已经全都忘记了,连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兄弟的浑然忘却使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而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更令人悲哀、沉重。
4.“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四)1.暗示此时的“我”已经因为年少时的举动受到了心灵的惩罚。
2.将心灵手巧的小兄弟偷做的风筝粗暴武断地撕破踏扁踩坏。
3.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 步入中年后真正领悟到生存的艰辛。 4.对比 “我”深深的悔意和失落。
5. “生”一指脸上条纹的形状像“生”的字型,二指生活的艰辛体现在了他的脸上。 引号起强调作用。
6.小兄弟对过去的事情全然忘记,连怨恨的理由都没有,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第二十二课《羚羊木雕》答案:

  (一)1.逼“我”用糖果换回木雕。木雕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坚决要“我”用糖果换回木雕 3.说明爸爸妈妈和“我”的矛盾冲突发展到了极点,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4.不顾孩子间情谊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会给孩子的成长笼罩上阴影。 5.作者倾向于“我”,流露出(或认为)作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或心情)。(二)1.心理;责怪“我”;谅解“我” 2.“冷冷的”;烘托了“我”当时哀伤的心情。 3.C 4.选段着力运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才轻义,不珍惜孩子的感情,对孩子心理的伤害,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第二十三课《散步》答案:

  1.q sh ln 2.略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 ①母亲听我的 ②儿子听我的 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6.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7.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8.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第二十四课《诗两首》答案

  (一)1.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是母爱的光彩,想象新奇巧妙。 2.活泼、天真、快乐、可爱 3.孩子不想让妈妈知道。他不图妈妈夸奖,只求妈妈生活得更加快乐、温馨,所以只是撒谎、瞒着妈妈。 4.前一句表现妈妈不见了孩子的焦急,后一句表现妈妈见到孩子又惊又喜,是对孩子的嗔怪。 5.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6.表现母子情深,孩子对母亲的喜爱、亲昵。

  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二则》答案:

  (一)1.古代笔记小说、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南朝 2.略 3.⑴超过⑵才;离开⑶丢下,抛弃⑷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回头看4、略。5略。6略。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0.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1.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2.略。(二)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三)1.C 2.D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4.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一句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5. 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答出一两点即可)“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看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的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4.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后练习题

137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