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4篇

美怡分享

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抢抓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4篇,欢迎借鉴参考。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凸显,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各类风险挑战增多,旧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安徽必须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切实摆脱旧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新轨道。

一、摆脱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走投资消费联动的新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抢抓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我国出口贡献率由2002-2008年10%以上降为2011-2013年的-2%到-4%,投资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25.5%降至2014年的15.3%。安徽外贸增速从“十一五”时期的20%以上滑落至2014年的8.2%,投资由37.5%降至16.5%。国际经验表明,大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扩大内需上。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信息、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和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快速涌现,内需增长空间广阔。从安徽看,“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推动需求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内外需协调、投资消费联动的新局面。选择好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项目,创新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徽在“一带一路”经济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二、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本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目前,传统产业面临需求“天花板”制约,产能扩张空间收窄。我国钢材人均消费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人均水泥累计消费量已接近西欧和日本的产量增长拐点,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新世纪前10年的20%以上降至2014年的11.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8.7%;房地产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投资仅增长2.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7%。总体来看,随着传统产业接近增长拐点,数量扩张已经难以持续,结构调整的要求更为迫切。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涌现,既对产业平面扩张形成了挑战,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十三五”时期,安徽应适应产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三、摆脱对要素资源粗放投入的过度依赖,走绿色化引领的新路

随着要素供给趋紧、环境容量下降,低成本、粗放式发展难以持续。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仅为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人均淡水、煤炭、铁矿石资源降至世界平均水平的25%、67%和50%。我省煤炭以及铜、铁矿石等传统优势资源日渐枯竭,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一半。我省人口抚养比在2011年降至42.9%的低点后开始回升,2013年达到44.4%,用工成本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随着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落实,环境成本将大幅上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绿色化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按照减量、节能、控污、废弃物再利用的要求,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也将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按照绿色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加速生态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巢湖流域和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四、摆脱对非均衡发展的过度依赖,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总体战略,但目前区域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落差。安徽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非常突出,皖北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的2/3,城镇化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201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3%。伴随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矛盾凸显,“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日益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各地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向以人为本、质量提升转变。

五、摆脱对政府主导经济的过度依赖,走市场和政府协调配合的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逐步解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2

__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新常态下深化转型发展的目标与途径,更好地发挥其省区经济增长极地带作用,对于安徽“十三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__示范区的阶段性进展和效应

国务院于2010年1月批复的《__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__示范区要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新思路,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探索体制改革新举措,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也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探索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__示范区设立之时,恰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__示范区没有丝毫松懈,认真落实示范区规划,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开发园区、基础设施等九个专项规划,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与发展。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承接方式创新、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之路。三是推动行政区划及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促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形成了“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四是推进省部联动、省际联动、省内联动以及国际合作,走出了一条“产业承接—区域分工—互动发展”的合作发展之路。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长三角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促进一体化发展。六是注重绿色集约,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承接、集约发展”之路。目前,__示范区已实现了规划预期的阶段性目标,很好地发挥了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要素集聚效应显现。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1.8万亿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306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28.4%和23.3%。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型显示、机器人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超导托卡马克、量子通信等高端科技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三是“一轴双核两翼”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双核”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两翼”以装备制造和轻纺为主导的产业承接呈现爆发式增长,“一轴”初步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四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示范区设立以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拉动全省经济年均增长近10个百分点,使安徽增速跃居中部第一位。五是人居环境保持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示范效应更加彰显。六是民生福祉得到提升。__示范区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在产业承接中得到了实惠。

二、__示范区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__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示范区,应当适应新常态和新要求,继续先行先试,围绕科学承接与发展,进一步探索新路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此同时,__示范区自身也存在着产业承接质量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区域协作不强、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发展。这就是说,__示范区不仅自身发展已进入到由突出承接、做大数量向突出转型、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而且外部环境也赋予了__示范区探索科学承接与转型发展新路径的使命,两者高度契合,有必要拓展__示范区规划期限,继续支持__地区先行先试,切实担负起新阶段的新使命。

三、__地区转型发展的对策

“十三五”时期,__示范区应遵循的思路是:按照产业承接与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适应经济新常态,针对示范区存在的问题,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嵌入、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开发区整合,努力探索科学承接与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产业承接向创新驱动、由分散孤立向集群联动转变,打造__示范区升级版,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1、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促进要素配置结构转型。主要是围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改革,打通转型发展的微观途径——要素配置结构转型。具体改革包括:投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贸易体制改革等。尤其要把握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全力打造__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提高__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全方位立体式承接产业转移。

2、以科技创新与高端服务业嵌入为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主要是按照“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着力推进科技、信息与产业融合,打通转型发展的中观途径——产业结构转型。主要举措有:进一步明确各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千方百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链承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嵌入__示范区制造业等。

3、以“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快经济组织结构转型。主要是根据中国版工业4.0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通转型发展的宏观途径——经济组织结构转型。主要举措除了“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外,还包括探索设立国家级新区、推进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等。

4、以政府协作为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对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形成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双轮驱动力”。具体举措包括:修编示范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协作,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探索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

5、以软硬件建设及开发区整合为抓手,增强产业承接与转型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四个能力”,即产业承载力、产业选择能力、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产业配套能力,为__地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举措包括:加快示范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开发区整合提升,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谋划和实施重大项目。

解读十三五规划心得体会篇3

十三五规划,又将是承载着多少人期许,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命脉,关系着群众生活质量的高低,保障民生,没有终点站,开工没有回头箭,只有拼命向前,不断奔跑,朝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奋进,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一、摆脱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走投资消费联动的新路

二、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三、摆脱对要素资源粗放投入的过度依赖,走绿色化引领的新路

四、摆脱对非均衡发展的过度依赖,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

五、摆脱对政府主导经济的过度依赖,走市场和政府协调配合的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逐步解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十三五”规划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各地、各部门和条线都在如火如荼地调研、准备中,再加上此类“接地气”的征求民意,相信一定可以科学、圆满地完成编制。本人先后有幸在基层法院、基层组织部门和省社保中心工作,结合自己的亲身工作体会,对这三个岗位目前存在的难题与困境深有感触,现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制提供一点思路。

法院方面:基层执法部门和执法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政治任务、维稳压力与依法办事、维护法治权威之间的矛盾,基层相当一部分群众恶意制造或宣称制造群体事件、上访事件,来干扰执法或办案,从而达到其自己目的,基层执法人员往往也怕出现不稳定事件而放弃法律,选择和稀泥甚至违背法理的做法,这不仅会让其他广大群众纷纷效仿,更会导致百姓“信访不信法”的心理蔓延,大大影响了法院的形象和法治的权威。建议在明确责任和监惩机制的基础上,取消或减少司法办案人员的维稳信访、上访考核指标,让司法机关、执法人员心无旁骛地维护法治、严格执法。如果说提高法检人员待遇、明确案件终身负责制等司法改革举措是增强法治建设的外在动力,那么我想执法人员“去政治化”、执法标准“单一化”则是对他们内在的心理减压。

基层组织部门主要是干部、组织、人才三大块,干部选拔方面越来越规范,但仍存在群众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建议借鉴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步挑选有素质、有威信的群众参与到干部考察过程中去,毕竟“互信缘于透明,谣言止于公开”;组织工作主要困境也是“接地气”不够,理论性文章和政策调研占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建议可以利用党组织的全覆盖,广泛开展诸如”寻找遗失婴儿“等百姓关注、期盼的实在事情,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人才工作建议要将对基层的考核指标从单纯的“招引”数量、层次转向“留住”人才和人才利用程度上来,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流于形式。

社会保障事业目前存在险种不全、保障体系之间关系的不够衔接、信息系统支撑不够、经办力量跟不上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由于上级经办机构对下级机构无约束力,很多地方的经办机构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不能严格执行上级经办机构的政策和要求(如最基本的最低缴费基数,各地都自行其是),极大地损害了全省社保政策统筹的公信力,本人认为这些问题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社会保障是较为重要的民生事业,与税务、工商等一样事关民生与稳定大局,且相对较为专业,建议可以逐步考虑垂直管理,即便条件不成熟也可以参照市、县的做法,对省社保中心进行升格为二级局(省社保中心现有49名工作人员,下含设10个科室,却和其他3、4个人的普通部门同等级别,而地方社保中心均已升格),增加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的话语权与人力财力投入,避免权责不等、权威不够的尴尬地位。

    45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