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师听课心得体会5篇
正伴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逐步向中学政治课堂渗透,广大教师教育境界焕然一新,能够自觉践行政治课堂育人无痕的全新育人理念,精神面貌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高中政治教师听课心得体会5篇,欢迎借鉴参考。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一
2011年8月进入本校工作以来,我积极进取,严格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党员,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处处以身作则。平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标准,学习其新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
教学方面
我认真学习领悟并坚决贯彻执行我校倡导的“一案三段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做好领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课前充分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每次上新课前我都要做好吃透教材、分析学案、把握学情、听课交流这几方面的工作。教材教参是我备课的主要资料依据,每次集体备课前我都认真研读仔细分析,力争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而后再在每周三的集体备课时间与其他教师积极交流,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及适宜的教学策略,化繁为简,做好教学计划。备课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交流和学案分析了解他们的基础,预测他们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和备课组教师互相研究参考。听课交流对作为新教师的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听课我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时间安排、教学策略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政治课每周仅两节,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有限的45分钟里抓基础、提能力、在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批改作业要及时。
课后辅导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抄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对后进生的转化上,要有耐心,要落实到位。高一政治教师工作总结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分对象进行适当的培优辅差活动。这就要充分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我通常是布置一定的任务,他们自己讨论解决然后我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对后进生,我先让他们端正思想,重视学习,然后抓基础,将他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设定组长。我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时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而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组织他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增强他们的兴趣及自信。有的后进生接受能力较差,有的惰性很大,要做好跟踪工作。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我想其他新老师要比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多很多。每个新老师都有一个信念:我要干出成绩。我现在需要的是学习加方法加勤奋。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二
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要想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就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启迪思维能力。
一、政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很好开展的保证。如果学生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就说明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不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拥有的学习兴趣越大,说明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大,教学活动也将会更好地开展。所以,有趣的事例、形象的语言、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政治教学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可以让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2.通过比较,寻找异同,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
比较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启发,使学生更好地弄清相关联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准确地加以运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和国外的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弄清楚哪些传统文化是比较优秀的,即不仅能让我们继承和发挥,而且是值得外国人学习的,以及弄清哪些属于封建糟粕,应该是在当代被摒弃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抓住政治学科自身所拥有的特点
认识到政治学科的个性,找到真正适合政治教学的方法。然而,许多教学活动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真正地把握政治学科的特点,并且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统一,使政治教学的教育实效性得到提高。不仅如此,政治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形成自励、自制的好习惯。
二、课前预习
预习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找出本课主要要讲的几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下设有几个小问题,即要分清文章的层次。对知识进行筛选:哪些自己能看懂,哪些不懂,那么上课听讲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听课时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作用,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口到,切忌单纯地听、单纯地写。所谓眼到,就是要注意老师的演示和板书;耳到,就是要注意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包括一些具体的事例,要声声入耳;手到,就是要在听与看的同时记重点笔记;心到、口到,就是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做出积极回答。
三、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知识面拓宽,课堂上更有主见、更为积极地表现自己。这与教材编写“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克服说教式成人倾向”的要求相吻合。那么,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听任学生自学呢?肯定不是。课堂教学的整合,比如:学生究竟需要获取哪些信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获取来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对材料进行选择、分析与综合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或不去引导,只是让学生将收集的所有信息都纳入课堂的话,那就会喧宾夺主、牵强附会,达不到预计的目标。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确实需要教师去讲解的,必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讲授。
四、在政治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1.网络资源是个不可忽略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交换各自的教学心得。此外,多媒体的适当运用也能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调动,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形象。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并且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了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也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和动力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应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列举出现实的生活材料,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得到提高。在课堂的教学中,只有通过学生的充分参与,才能够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为学生以后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按照教学任务,根据自身的教学方式与原则,开展生动的课堂活动,让课堂活动来引出学习的问题,让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究和发现。
3.教学方式和方法转变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理念相适应的。
4.及时教学反思
课后问问自己:这节课什么地方我上得最精彩?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出现问题时我当时是怎么处理的?课堂上学生发表了哪些独到的见解?理论学习时问问自己:我的理论素养有哪些收获和提高?听课后问问自己: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我有哪些收获?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等等。通过教学反思能提高自身的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从而不断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三
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能启迪学生灵动的思维和智慧,能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知识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道德情感。但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如目标不明、层次不清、逻辑不顺、无视学情、无思维含量的徒劳提问。下面结合观摩2015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12节课的感受谈谈对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认识。
一、提问应服从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和气氛的活跃,而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强调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交流等丰富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与过程有机融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有效的课堂提问应防止出现目标虚化的现象。
如杭州张老师在“国家财政”教学中请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回答财政的作用并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突出了本框的教学重点。衢州杨老师在“价值与价值观”教学中请学生结合教材97-98页的内容谈谈造成翁明冲姐弟的幸运和小悦悦悲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既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又注重情感渲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合作探讨,体验知识的自主构建。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前提,研读教材则是准确定位目标的关键。没有对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就难以设计出有价值、有实效的课堂提问。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次省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因执教者未能充分领悟教材并准确定位目标也出现了一些无效甚至负效的提问。
如在“价值和价值观”教学中,一位老师创设了班级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情境并设计了“你想让哪些同学去敬老院献爱心”的课堂提问,隐含着献爱心也要“论资格、视实力”的潜台词,既无助于解决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也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去甚远。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价值与价值观”时, 把焦点放在“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设计了关于“扶不扶老人过马路”、丛飞等献爱心人物的“人生有没有价值”之类的提问,忽视了教材中关于义利观、生死观、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的导向作用等更贴合学生生活的文本,片面理解了“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提问应遵循思维规律
遵循规律是教育教学的常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讲求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遵循思维规律,启智导思。当学生的注意力疲劳、思维困顿的时候,课堂提问应能如一剂强心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使课堂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和节奏感。
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尽量创设鲜活、真实的情境,营造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情感氛围和提供可予以分析的信息元素,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温州郑老师在“价值与价值观”教学中创设了7.23动车事件后“温情与救援”的情境,温馨、真实的画面辅之以动人的音乐,让学生心有所动,“在这支救援大军中,哪些身影让你印象深刻”的课堂提问自然能得到良好的回应,“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知识也易于生成。而一位老师在“国家财政”教学中未设置任何情境,直接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国家财政支出的用途有哪些”、“你有没有感受到财政支出带来的好处”,使缺乏一定生活体验又无法从课堂上获取信息的学生无话可说,导致课堂提问失去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尽量设计发展学生辩证思考、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能力的课堂提问,即通常所说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只有在思考并回答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教学才不只是满足当下应试需求,而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事业。本次省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很多老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实践。如在“价值和价值观”教学中,湖州唐老师以明星企业家李某在创业过程中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同时企业排污破坏当地环境的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评价李某的个人价值,在观点冲突中综合分析,使知识构建、能力发展、正确价值观确立浑然一体;台州徐老师以宁波象山旦门岛综合开发的情境为背景,设计了“如果你参加此次决策会,你会如何规划旦门岛的开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予以论证和探究,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应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提问由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思维规律预设,但问题的答案却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成。预设和生成是有效课堂提问的两翼,缺一不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使课堂充满着动态因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以生成为导向,关注提问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预设提问时应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方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前面提到的丛飞、严意娜等人的人生崇高有价值,但“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会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择友观、择业观的话题更能让学生感觉亲切。“国家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支出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有何联系”有可供探究的空间,但超出了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只能让课堂陷入沉闷和尴尬。
课堂生成因其无法预约、充满着即兴的智慧而更加可贵而美丽。关注生成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随机性。如“如何用财政把宁波打造成文化名城”、“如何规划旦门岛的开发”、“谈谈你心中最有价值的人”、“读了周赵洁的日志,你对生命是否有了新的认识”等课堂提问看似粗线条却体现着开放、多元和灵活,为新知火花的迸发创造了条件。相反,一位老师在展示两位网友观点后提问“你赞同哪位网友的观点,请阐明理由”则因其封闭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防止“节外生枝”的同时,也失去了“节外生姿”的可能。
课堂提问在课前预设,但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刻板地执行,而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做出适时、适度的调整和变更。观察、倾听、对话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当问题抛出,学生却报之以疑惑的眼神时,教师可将自主思考的形式调整为合作交流,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同时在学生讨论时及时提示指导。当学生的回答存在表述不当、理解模糊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地追问,也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和答疑来解决问题。当同一个提问请到第三位学生回答,其答案仍超出教师的预想时,应将原有提问予以层次分解或转换角度以适应学生。如“国家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支出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有何联系”的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大都望着课件发愣,课堂上一片沉寂,此时,教师可将此问题分解为“①你了解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吗?②你知道我国政府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的财政措施吗?③这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以便于学生思考并回答。
篇四:听课感想——怎样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
本月14~15日,江苏省初中思品、高中思想政治优课评比分别在在泰州市二附中、泰州中学举行,笔者听了14节高中课,感想颇多。现正在头脑中梳理,先有选择地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省教研室每两年开展一次初高中优课评比的初衷或指导思想,是为了探索高效思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和实现途径,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发现和培养人才,选拔参加全国比赛的选手;为一线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教学技能、水平、艺术展示、亮相的平台。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一批教师通过此类赛课走上了名师之路或领导岗位。这次,参赛选手总的来说是很珍惜这种机会的。因为课题早在四月份就已经告知了各大市,选手们的备课时间应该说是很充分的。但从我这个听课者的感受来讲,有的选手似乎准备不足,所准备的素材或事例、怎样提问等好像没有认真推敲,教学效果一般乃至较差,这就让人很费解。
二、怎样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
笔者边听课边在想: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的确不容易。一堂合格课应该有哪些要求?一堂好课有哪些要求?怎样的课才能算是一堂好课?那么能不能上好呢?相信和我一起在台下听课的同行老师们也在想这些问题。
怎样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教学设计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这实际上是新课程明确提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事件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见《课程标准》)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思考、搜索、排查、选取最贴切的实例和鲜活的生活素材,以使学生理解感悟教材观点。这次参赛的14节课,老师们在这方面动了许多脑筋,想了许多办法。例如,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6位老师选取了这框内容)老师们想到了30年前的深圳、盐城、泰州和30年后的深圳、盐城、泰州,并下载了视频图片,请学生思考这些城市飞速发展的原因、途径、状态。还想到了汽车的发展历程,最初笨拙的汽车、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以消耗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将来可能大量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素材、实例就比较恰当,也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参与热情,实现学生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新事物?为什么说它是新事物?新事物的发展途径为什么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用好这些事例就能很清楚地说明教材观点。
但有的选手,所举例子明显地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结合的理念。下面我们就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为例。有位选手举了一个体育特长生考上北京大学的例子,试图说明新旧事物的区别、说明前进性与曲折性的道理及关系,费了很大的劲,结果还是很难解释清楚。还有的老师尽管举了深圳、泰州等地30年的巨变,学生的直观感受是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但老师没有在这里点明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学生怎么能理解新事物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呢?它的成长发展而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呢?把改革开放说成是新事物我认为是不准确的,把特区说成是新事物也是很容易牵强的。应该说特区的经济体制创新了,率先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才有了腾飞,进入了全球城市前100强。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就是新事物,这就很好解释新旧事物的区别、新事物的发展途径。这启示我们,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事例、素材与教材观点的适切性,防止举例说不清道理。
附带还想说明的是,除了在备课时要准备恰当事例以外,还要思考问题的恰当性或适切性。有位老师在讲这个课题的时候,其他的创意很好,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参与度也很高,互动真实有效。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让人很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例如:为什么要一村一大学生?你认为大学生村官一上任会遇到哪些困难?讨论:国家大力推动与社会纷纷质疑等,让人觉得问题很随意,学生也茫然,其实稍微想想很简单,你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否是一个新事物?为什么?他当好了村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这需要老师常想想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是否能统一?当然这位老师的教学机智还可以,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请大学生村官谈感想体会,请学生面对面提问题,谈个人的职业理想等,都较好地引导学生动真情说真话。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新版本的QQ取代旧版本的QQ的原因是什么?试图说明新事物的概念,似乎也不很贴切。
再来看四位老师上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来看,有的选手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很有创意的。例如,有位选手在“白板”上展示了辽沈战役示意图,请学生分析这一战役中包含了哪些矛盾?哪个矛盾是整个战役的主要矛盾,为什么?再说说主次矛盾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感悟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位老师还请学生选带进课堂的饮料,并讨论你选饮料抓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其他还有哪些次要矛盾?作为生产饮料的企业,其主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又有哪些,成功企业又是如何处理的?请学生写和说,这就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感悟。
但这4节课给人留下的遗憾比较多。一是举例、提问不适切。例如,猎人如何把狼、羊、菜都安全地带到河对岸?说“羊”或“狼”是主要矛盾,听者就不大明白,羊和什么构成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呢?教者没说,估计学生也不明白。又如,你对孔子、老子了解多少?孔子为什么还被后人尊为孔圣人?给听课者的感觉比较别扭。还有,请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分析说明一下上海世博会的成就与不足,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矛盾该抓什么?“有脚没鞋”的故事说明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温家宝总理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题词的等,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是什么?你让学生怎么回答?让听课者很费解。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很好地思考和推敲,连一般干部都回答不了,我们老师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政治见解都
无法适应,例如,请你对如何搞好沿海大开发献计献策,恕笔者愚昧和浅薄,这类问题我也答不出,或者稍微狂妄一点的话,答不好,因此,千万不要拿这类问题难为我们的学生。二是如何突破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个概念,以及与主次矛盾的关系,笔者没有听到恰当的事例。学生对这两组概念,头脑中多半仍然是一团浆糊。三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到底有哪些要求?难道就三点要求吗,抓主要矛盾,也重视次要矛盾,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以为,首先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承认矛盾、正确地对待和分析处理矛盾,可惜,教学中没有一个老师有这样的综合思考,这也是选上其他两框内容的老师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有四位老师选上的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一位老师的设计是很高明的:(1)展示“七彩板拼图”;(2)展示某市老城区道路交通改造系统工程;(3)探究如何看待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排练与可能影响学习的矛盾。应该说,用好了,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一定很精彩。遗憾的是这节课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成了两张皮。有一位老师请学生思考歌曲《国家》蕴含的哲学道理,一位老师列举了沿海大开发战略是如何体现部分与整体关系的,一位老师播放了爬墙游戏的视频。后面3位老师的设计对学生如何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尚可,但本框教材的难点第一是,整体与部分的两层含义,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也不懂整体是一,部分是多;第二是系统优化的概念及要求。听课的结果是我觉得参赛者在突破两个难点上没有成功。有的老师列举了“田忌赛马”这个故事试图说明系统优化的道理,我认为既不贴切,也难以说清楚。有位老师请学生说说泰州医药城的设计是怎样体现系统优化方法的,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学生能答出来吗?教师又能说清楚吗?笔者边听边想,我们的选手怎么就想不到神舟载人航天飞船的例子呢?通过图片、视频,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是很容易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的。
第二,教学过程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具体了,就是要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表达的境地,这需要靠老师设置的悬念、提出的问题来驱动、来实现。就是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我想说”、“我有话说”的境地。我们要努力打造灵动的课堂。这需要严密的预设,更离不开机智巧妙的生成。
思考教学过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要考虑的问题是很多的,例如,视频、音频的清晰度,教学语言的适应性,特别是借班上课、异地上课,你的语言是否具有适应性和亲和力?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反应,等等。总之,要尽量地优化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确保问题的清晰明白,富于思考性,要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顺畅和灵动。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以一位“七彩板老师”的课为例。第一步,是否可以请学生看一看、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问题分别是:你看这幅拼图是(像)什么?请你用整体与部分的概念解释一下这幅拼图,并说出这个概念有几层意思。试着移动或去掉某快板,(老师表演或请学生边表演边说)说明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包含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请你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别举一些例子。第二步,请学生看视频:某城市道路交通改造系统工程。请学生想一想,在这个视频 什么是系统?哪些是要素?系统有什么特点。这个工程对我们今后搞好学习、做好工作有哪些启示?第三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第四步,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某同学怕参加文艺演出排演影响学习的思想问题。那么这节课就相当地完美。
再以“大学生村官”这一课为例,教师应坚定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大学生村官是个新事物,其发展的趋势为什么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当好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村官你认为该做好哪些量的积累?再加上请村官现场谈感想,请学生面对面对话,谈怎样立志成才该课就更为生动活泼,直击学生的心灵。
第三,教学行为必须合理有效。
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语言、老师的提问、走动、板书、布置的探究、作业、小论文等。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上课者,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节课自己有多少“这个”、“那么”的话搭头,自己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有哪几个问题学生是很投入思考的,哪几个问题学生是茫然的,哪几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学生照书回答的,自己走动了多少次,走动的目的效果怎样,自己的板书学生关注了吗?有用吗?自己有几次吆喝学生们鼓掌,什么意思,有必要吗?但作为听课者是明明白白的,有许多都是无效的行为。在这里笔者谈一点个人看法,对老师要求学生给发言学生鼓掌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你要相信,学生课堂上的精彩发言,同学们是会自发鼓掌叫好的,犯不着教师吆喝,制造虚假的课堂热烈气氛。又如,用多媒体上课,教材的主干知识都列举全了,还在黑板上再搬一次,明显多余无效。再如,你让学生思考大学生村官下派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一个小孩悄悄地说,对象难找,你的走动没有任何发现,也没让学生大胆表达,就悄然地消失了。有多位老师请学生谈未来的职业理想,笔者也不大理解其必要性,学生也只能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在这次赛课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有个别老师仍然停留在简单提问,学生照书回答,齐读概念、一分钟读背等死教教材的做法上,和新课程理念南辕北辙。这是必须坚决克服的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因为说到底,这样的问、读、背,学生并没有实现理解感悟,更不会运用分析实际问题。这样的设问和教法最多只是在学生的思维系统上轻轻地划了一道痕,或者说学生在思维的水区淌徉,压根儿就没有实现学生的心动和情动。死教教材死记硬背的教法可以休矣。
最后,笔者想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感想或看法仅代表个人,手头也没有各位参赛选手的具体教案,评价很可能挂一漏万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好课的评价界定也不全面。还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位老师可能会说,你上一节课给大家看看,笔者也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大家总该努力,克服一些硬伤,如举例的适切性,提问的恰当性,引导的合理性,还是可以做好的。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四
(一)好的方面:
1、施老师教态自然,在整个课堂中的表情非常好,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亲和力非常强,语调平和,听起来很舒服。
2、对教材比较了解,整节课各个环节连接比较好,没有出现停顿,课堂比较流畅。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应答。
(二)值得思考的地方:
1、整个课老师讲得太多,是较典型的传统的讲授课,据统计,前面30分钟里,老师讲的时间有26分钟,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和阅读。
2、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较为混乱,问题的设计没有难度,难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的2个练习中,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但老师还是让学生强行思考,然后再个别作答,一个说明练习太容易,二是老师的应变不好。
3、教师的活动范围太小,一节课40分钟都是在讲台上活动,没有深入到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和学生和目光交流,也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不利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
4、如何将黑板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本节课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作为教具,展示了一些图表、图片及文字,在黑板上只有两行大大的字,就是关于世界市场的定义:各个国家之间(范围)以商品流通(内容)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从这节课来看,多媒体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而黑板,则根本没有起到作用。
自我反思:
这一课例的试教、评析、改进、再施教的过程,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1、教师只有熟悉教材,掌握内在的知识间联系,以及熟知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促使自身素质和学生能力的飞跃。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此,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明确的共同任务,让每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除生生间的互动外,还要发挥“师生间的互通”对合作学习的促进作用。
3、有时一堂课要经过几人的试教与修改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这样反复,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老师吃得消吗 这分寸该如何把握 假如没有教学管理者的介入,这样的研讨活动能自觉自愿地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吗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五
听公开课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让我近距离的感受每位教师的教学风采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些课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让我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这些课程呈现的亮点和优点:
一、能够突出主题。即对于教学目标把握定位准确,能正确认识和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表现为:
(1)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2)教师能着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互动关系;
(3)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课堂注重实践环节,践行法律和道德。
二、全面贯彻"三贴近"原则,教学设计新,提供的信息新,引入的情节新,贴近时代、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学的载体。这次参赛课展现了选手们独具匠心的设计。教学环节丰富多样,可操作性强。如:小组讨论、辩论、现场采访、调查报告、你说我说大家说、诚信卡、实话实说、小品表演、漫画、小品AB剧、才艺展示等等。既增加了课堂容量,也增强了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出众的才华,一个比一个精彩。让听课的老师和评委们都不由自主为他们鼓掌叫好!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三、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评价和点拨。
有的教师评价自然而贴切,教师及时评价"你能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很难能可贵!"对学生长时间的舞蹈展示评价"你的舞姿很美,因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欣赏吧"。有的教师针对材料充分预设问题之后,又能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与点拨,让学生由具体事例形成理性的知识,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声情并茂的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恰当的运用语言空白艺术,及时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自觉内化的机会,则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把握设置原则。鲜明的针对性。空白设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围绕教育教学的目标,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因而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当时的教学实际情景的需要,配合有声语言相机而用。故弄玄虚,有百害而无一益。讲究适度。难度要适中,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易,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一方面的内容,可以多层次、多角度设置空白,知识间的梯度要适当。同时要注意一堂课空白的频度。如果空白过多,则显得过于空虚,学生会感到茫然无获。空白只是教师语言的停顿,并不是思维过程的中断。设置空白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和动力,以燃起学生探求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获得反馈信息后,纠正学生的思路。因而空白设置必须遵从探索性的原则。
四、教学手段新颖。所有参赛教师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新颖活泼,动态精致,实用性强。本次优质课比赛有一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每当老师讲完课后便有很多人围上前去要这位老师的联系方式并复制课件以做参考。既体现出大家积极学习的劲头,更说明参评老师的课确实有过人之处。课件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当前社会热点相连接,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特色。
五、注重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这次讲课,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小组内、在班里有了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
当然,我也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略谈几点:
一、没有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引领功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有的老师上课时,抛开课本上的经典事例不用,自己费尽周折找寻材料,反而不如教材上的通俗易懂。正如专家所说的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即抛开教材、课本的课才是好课。不要迎合时髦去随意添加内容。有的老师整堂课都侃侃而谈,环节一个接一个,事例、故事让人目不暇接,而课本却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看。再有,事例的选取应多用正面材料,血淋淋的反面材料让学生触目惊心,反而是一种误导。
二、情景设计没有很好的进行优化,生成的东西少,预设的东西多,教学的探究性与开放性不够。
粗略统计,有的老师设计的活动一节课不下六七个,过多过滥,有的视频故事很好,探究却没有充分展开,浅尝辄止。课件制作效果很好,却一闪而过,让人来不及反应。有的环节设置过于简单,却偏要学生讨论交流,白白浪费时间。再就是教师过于强调传统,强调课本知识点,对学生冒出的思维的火花视而不见,面对生成缺少理智点评,不能及时捕捉,没有做到"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在思品的舞台上"。
三、没有合理运用评价机制,只是简单的重复。
评价要从态度上、价值方式上,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激励鼓舞。不少老师让学生发言、活动不少,但学生表现后老师的评价却很让人失望。如有的活动小组讨论后,要学生总结,学生总结的很经典,老师点评的却很失败,引来一片叹息。再就是学生说的不怎么样,老师却给予高度评价,明显有失公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还有就是不管学生怎么说,老师总是用"很好"、" 不错"几个字敷衍过去,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再者通过老师评价学生也能很好的看出一名老师素质的高低。课、课件可以提前准备、话可以背过,但对学生的反映却不好提前准备,结果就出现评价不当的问题。老师在充分准备课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师生真正互动,教学才会精彩。
四、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参与度与深刻度不够。
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才是一堂好课.应该看到,有的课存在偏快、偏难现象。只有几个或少部分学生反映过来,老师便急忙处理,而大部分学生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长此以往,他们肯定会失去信心与兴趣。老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能反映的程度,提问时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尽可能多的面向大多数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不要变成精英教育。
五,对问题的设定层次性不够,太笼统或模糊不清。
如:出示材料或视频后,问学生"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认识到什么"等等,让学生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或学习什么。还有的甚至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如有的老师"情趣"与兴趣、爱好都搞不清。有的老师把《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上成了普通的环保课,没有紧扣"依法"二字,让法律发挥作用。有的课件非常粗糙,出现掉字、漏字、错别字,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的。以上观点只是我的粗浅认识,因水平有限,难免出现不当之处,请谅解!
这次新教师公开课虽然是安排在学期之中,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次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来参加培训的。我通过这次活动,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总之,这次难得的机会犹如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更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不断学习、时时创新的思想。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