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山区孩子的一封信500字
山区里的孩子,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也收到了我暖暖的祝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给山区孩子的一封信5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写给山区孩子的一封信
黄秀梅:
你好!
我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名小朋友。看了你生活的环境,我深有感触。
我上的是一所贵族学校。我的爸爸是学校的一名老师。虽然我们家不如同学富有,但一个月也有几千块钱的工资。我虽然很想资助你,但我爸爸却不让。可能是他们太富有了吧,浪费一词对他们如儿戏。我将给你听听。
有一次,我们班有个同学,他爸爸妈妈给他买了几瓶维他奶。有一次,他不想喝,就把整瓶奶给扔掉了。当时,我就想:“怎么那么浪费啊,如果给山区的孩子喝,他们还舍不得喝呢。”嗨,与其浪费还不如捐款。你说呢?
我从你家照片上看见你家的房子很破旧了,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洞,甚至还有裂缝!这样的房子,我肯定住不到一天,就凭这一点,就能看出你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
你的学习也令我敬佩。在你的照片里,我看到你的学习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而我呢?虽然拥有着那么好的条件,但是,学习成绩连第十都拿不到。我真因该反省一下了。真可谓,穷人子弟,随穷,但学习棒。
你的处境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一定会说服我爸爸,给你捐钱,写信。
祝学习进步。
王XX
2008年二月21日
给山区孩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
你们好:
请允许我这位来自远方的陌生朋友称呼你们,在电视上看到关于你们的情况,我的内心隐隐作痛,那种感觉是无法比拟的……
妈妈整天说山区的孩子多么艰苦,为了学习多么努力。由于没亲眼看过,所以一直怀疑。直到前一天,我通过有关你们的新闻报道,心中一阵愧疚。一所破旧不堪的学校,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位满脸胡须的老教师,一切真实的景象,使我深受感动、教育。渐渐的,我发觉,我原来是这么幸福,虽然爸爸妈妈整日忙碌于工作,但是全家始终都生活在一起。而你们,却只能把对亲人的思念,埋藏在心灵的深处。那种坚定不移的精神更让我震撼,山区的学校离家不是一般的远,有的还需要过河,走陡峭的山路,我记的非常清晰,一双双赤裸裸的小脚丫,踏在坚硬冰冷的小石子上,艰难的往前走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倘若是兄妹,那长兄会毫不犹豫地背起年幼的小妹妹,看到这,我真是内疚。我和弟弟,每天都争争吵吵,互不相让,还喜欢斤斤计较,真是不应该……
山里的风景特别漂亮,郁郁葱葱的一片,有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放假的时候,你们会穿梭在大树于丛林之间,小溪于山坡之间,捉鱼的捉鱼,游泳的游泳,像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身处大山的你们,远看犹如国画般真切,坚强是你们唯一的信念!成功的背后是辛酸的,走向成功的道路更为坎坷,看,月光下摇曳着身躯的小草,似乎在诉说着将来的物语,似乎在预示着美好的明天,似乎在鼓励着大家,坚持坚持……
山区的精灵朋友们, 谢谢你们带给我的感动。 让我体会人生的真谛, 对!快乐就好。
不管多辛苦,不管多艰辛,
你们仍旧不惜的前进着。
仍旧欢乐的跳跃,
在山间之间,河流之间……
祝:有个美好的未来!
远方的朋友:
2007-11-28
给山区的孩子一封信
你们好!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们瘦弱的身影,还看到了你们无助的眼神。你们大都家境非常困难,常常一个关心你们的同学:吃不饱穿不暖,可你们却非常想上学,渴望学到一些你们梦寐以求的知识。
可看看你们的学校吧!一间间破旧的房子,一张张用泥土堆起来的桌子,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一的破板凳,没有电灯,没有书本,甚至没有粉笔!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有的同学练习本上的字写得密密麻麻,写完了用橡皮擦掉,再用一次;有的同学的笔用得只剩手指头那么长了,还舍不得扔掉;有的同学的书包是妈妈用一些旧布头缝成的;有的同学几学期下来,书本还像新的,书角一点也没有卷起;有的同学……你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坚持学习,有的同学成绩还好得出奇呢!你们的学习精神真令我们敬佩。
再看看我们吧。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具,漂亮的书本,崭新的文具盒,功能各异的笔,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书包……数不胜数。我们中许多同学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里人整天都围着我们转,可我们还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学习,整天想着玩,看上什么就非要不可,老惹大人生气。
通过我们的“手拉手”的活动,让我们都能真正能感受到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一人有困难,大家都应该去帮助。我们可以通过援助,让有困难的学生不再感到孤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也许我们捐助的东西微不足道。但无论什么,也许是一个书包,也许是一支铅笔;也许是一本小书,也许是一件洁净的汗衫;也许是日积月累下来的硬币……但是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永远都是等值的。我相信,当你们收到我们的小礼物时,一定体会到了温暖,拥有了无限的欢乐。
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一定要向你们学习,长大以后更好地建设祖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希望与你们手拉手,共同进步!
祝你们学习进步,天天向上!
一个关心你们的同学:
3月22日
给山区孩子的一封信5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