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初中思想政治工作文章

淑贤分享

  思想政治工作是每个学校都应该做好的,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时期的初中生,更应教好地处理,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思想政治工作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思想政治工作文章: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笔者把上学期在初中政治课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模拟法庭》进行一个小结,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切磋、提高。

  一、指导思想: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以学生亲历性学习和研究行为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试点班级为本校初二(1)班)

  二、实施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首先通过播放《人民法院审判实录》,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种诉讼程序;让学生识记、理解几个正在学习的书本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已学习的法律知识点,继而对拟审案进行初步分析:本案属什么种类的诉讼,应按哪部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理;本案审判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是什么;本案的原告、被告是谁等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生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并进行分组和分工。

  �2、实践研究探索阶段。即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方法的过程。在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法官进行采访,并让学生直接走进法庭见识活生生的庭审场面与程序,取得直观效果。观摩后的模仿实际是排演的过程,是不断训练和纠错的过程。模仿应基本达到的要求是:审判程序基本正确;固定台词记忆牢固;场地氛围严肃庄重;道具准备充分恰当。这些都应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切记不要忽视记录活动过程,而且记录必须及时、准确、全面。

  3、成果展示阶段。这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以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为主线,先宣读法庭纪律:诉讼参与人应遵守法庭纪律,维护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不得中途退庭。发言、陈述、辩论须经审判长许可;然后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接着审判活动在法官的主持下有序地进行。法庭调查的顺序为:当事人陈述;证人出庭作证;出示书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或勘验笔录。法庭辩论的顺序为:原告及其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代理人答辩;诉讼中的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发言;互相辩论。法庭调查及辩论结束后再由“合议庭”评议,最后宣告“判决”。

  4、总结评价阶段。这是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成果提高为理性认识,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先由教师作总结,指出本次模拟法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座谈、讨论、演讲或辩论;完成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

  三、 初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

  1、 实现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从研究前的准备活动如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开始起,学生就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讨就已经展开。

  2、加深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参加这次研究活动的几个小组无一例外地都投入到了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之中,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锻炼了与他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社会是一部"无字书",通过"读"社会,学生学到了不少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课内外知识相融,容易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感。

  3、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了学生思想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学生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体验,容易找到调查研究、科学探索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所获得的已远远超出课堂教学本身的价值。

  四、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方式获得。

  2、在学习形式上,应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智能优势,让学生自由选择最佳学习效果,不拘一格,别开生面,不硬性要求学生按照传统做法去做,要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实践新的做法,如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均可采用。

  3、在指导方式上,以"师生互导、生生互导"的多向互动指导方式。教师应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道或研讨、或考察、走访、或调查,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同行者",真正做到与学生相互"传道、授业、解惑",并引导生生之间进行多向交往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种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4、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绝大部分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但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那么就不管这位学生的成果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肯定、表扬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

  初中思想政治工作文章: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逆反心理初探

  当前,许多从事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都感受到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普遍存在及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我觉得,正确认识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现象,探索它产生的原因,了解这种心理的效应,找到正确诱导它的方法,应当成为摆在所有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教育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的复杂性

  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一种同教育者的教育导向不相容的心理状态,它对教育者的导向力产生阻抗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中,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具有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等特点。

  从中学生逆反心理所涉及到的内容看,它是多方面的。由于中学生思想政治认识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广泛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多方面可能性。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过中学生多方面消极的逆反心理,有关于政治理论的,有关于社会制度的,有对当前形势估价的,有关于伦理道德的,有关于法纪的……

  从中学生逆反心理强弱的程度看,它是多层次的。有的仅表现为对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或教育方法不以为然;有的表现为对教育者缺乏信任感;有的对教育者或某种社会现象、某种观点流露出不满情绪;有的则对教育者或某些社会现象表现出厌恶、对立的情绪;极个别的甚至对教育者或社会产生公开对抗或报复性冲动的情绪。

  从中学生逆反心理导致的行为看,它是多形式的。有的对教育者疏远回避,对社会现象冷漠淡薄;有的明知教育者讲得有道理或自己有错误却不接受;有的对教育者或某些社会现象讥讽谩骂;有的对教育者或某些社会现象憎恨厌恶;极个别的甚至以暴烈的行为来渲泄自己对教育者或社会的对抗情绪。

  从中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的情况看,有触发性的,还有继发性的。触发性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比较明显的是非感。而在多次触发性逆反心理基础上形成的继发性逆反心理则具有明显的定趋性,往往意气用事,缺乏应有的是非感。

  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的复杂性,给我们认识这种心理现象带来了困难。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社会的又有个人的,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既有主要的又有次要的,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既有潜在的又有诱发的……

  我觉得,要弄清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一、从教育者居于教育主导地位角度来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方面,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中,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教育者的教育导向、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情感及教育方法等都会对教育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者的教育导向或教育内容的错误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育导向和教育内容正确的情况下,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使用不当,教育情感不正常,教育语言陈旧罗索,也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来认识。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学生能否接受正确的观点,与本身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思维能力、性格特征等有关。这些因素是学生思想转化的内部因素,是学生思想转化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而学生的这些内在因素,又不是他们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在各种条件影响下,逐步培养和形成的。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氛围中,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外部获得的。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以及其他的外部条件都能对学生的思想转化产生影响,有的甚至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但这些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本身思想中各种因素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由中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但受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教育者施加的,一方面是由社会、家庭等施加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

  一、由学生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

  1.当代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综合反映。这一代中学生生于动乱年代,长于粉碎“_”后,他们虽受动乱年代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生活却比较优裕稳定,从小就在恢复了正常秩序的学校里学习。他们除具备一般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还打上了新的历史时期的鲜明烙印,他们具有较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尊心,他们喜欢说:“我看”、“我的意见”、“我认为”,对于教师或家长所给予的过分的照顾或过细的要求往往反感讨厌,对于别人当面的批评往往抵触、厌恶;他们富有朝气、富于幻想、勇于进取、不甘盲从;他们营养较好、发育较早、性成熟期有所提前;他们还比较任性、容易冲动等。

  2.当代中学生信息储量增多的影响。随着当代知识的大爆炸,随着传播媒介的现代化,随着报刊杂志的大量增加,中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量迅速膨胀。中学生信息储量的增多又加强了他们兴趣的广泛性崇拜偶象的多样性。又由于中学生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无法对所接受的信息一一进行比较鉴别,难免会受到一些消极东西的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就可能成为学生接受正确观点时的阻抗因素。

  3.青少年思想方法简单化、片面性的影响。青少年思想方法往往比较简单,不够成熟,他们看问题时,往往带有直观、机械的特点,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是单维的而较少多维的,在作出判断时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这就导致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往往比较肤浅而不能把握其实质,往往是僵化的而不是发展的,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易于偏激冲动而不能客观公允。

  4.中学生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和不稳定的影响。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或迁移性,往往容易为周围环境的不良诱力所影响或左右,并以之作为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然后又为表示自己成熟的愿望所驱使,以之来评价他人的或社会的观点或信念。正因为中学生在观点和信念的形成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尤其应当重视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中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中学生由于不同的性格、志趣、爱好和习惯等原因自然形成了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对其成员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不少影响( 如对群体的盲从、哥们义气、传播流言等)是消极的, 这些消极影响都可能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阻抗因素。

  二、由教育者方面引起的。

  1.教育者教育导向或教育内容的错误。教育者的教育导向与错误的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导向意图正确,但教育内容失当或根本错误,这种情形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如有个教师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多次对学生讲,过去我们那个时候的学生都很艰苦、朴素。穿的是木拖鞋,吃的多是咸菜,有时一个咸蛋可以吃一个星期,哪象你们现在个个都打扮得这么漂亮,一顿还要吃几角钱的菜,一开口就是谈吃穿打扮,艰苦朴素的传统还要不要?他还没说完,一些学生就起哄了,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在内容上没注意到一般与个别的区分,没注意到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导致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还有一种是教育导向和教育内容都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比较敏感的学生提出疑问甚至责难,应该说是正常的。这时教育者要是不能及时纠正或表示正确的态度,反而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进行压服、讥讽甚至打击报复,那就必然导致双方的对立,诱发逆反心理。此外,极个别教师利用学校讲坛散布极左的言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言论或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学生进行抵制批评那更是应该的。应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教育者的错误观点一旦为学生所接受,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正确观点的逆反心理。

  2.教育者教育情感的不正常和教育语言的陈旧、罗嗦。少数教育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或个性乖癖,对学生缺乏应有的感情,对学生不关心不爱护,不理解不尊重,态度冷酷生硬,作风简单粗暴,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反感。另外,教育工作者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脾气暴躁,易于发怒,也会引起学生的误会和反感(1)。教育者的教育语言陈旧罗嗦,容易使学生烦倦、反感、讨厌,常可见到学生对教育者经常重复的语言动作进行模仿,给教育者讲话中的口头禅计数,甚至以教育者的口头禅为教育者取绰号等。

  3.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运用不当,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否使用得当,对教育导向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接触到这么两个班主任,他们都要求自己班上的男生不留长发,但是由于采用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不同,再加上他们的教育情感不同,最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一个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大娘发现前面一个青年掉下了一包东西,她捡起后,对着那青年拼命喊:“姑娘,你东西掉啦!”那个青年就是不回头,老大娘只好气喘嘘嘘地赶上前去拉住那个青年,一看,老大娘傻了眼,原来不是个姑娘而是个留着小胡子大鬓角的小伙子。只因他头发太长又穿花衣衫,老大娘认错了,闹出了笑话。听了这个故事,学生都笑了起来,接着,这位班主任又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审美观点,希望大家不要盲目模仿那些在外国有时也遭禁止的东西,更何况大家现在还应该把精力集中到长知识长身体上呢!”这位班主任始终没有很明确地提出要求,可是第二天那些男同学却都理掉了长头发脱下了花衣衫。另一个班主任声色俱厉地批评留长发穿花衣衫的男生,说他们流里流气的,象个小流氓,要他们限期理掉。学生不服气顶起牛来,他继而以不让上课相逼。结果,第二天班上不仅仍有几个留长头发的,而且还出现了几个剃光头。两个班主任的导向目标相同,教育结果迥异,充分说明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选择的重要性。有些教育者动不动就以留教、停课、罚款、处分来对付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逆反心理。惩罚性的教育手段不是不能用,但不能滥用,用则务求达到儆戒教育犯错误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学生的目的。而在惩戒的同时,还应切实做好诱导工作,防止学生破罐子破摔,消极堕落。教育者在进行批评或表扬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场所、方式及情感等,切忌用尖刻的讽刺挖苦的语言批评学生。教育者在家访时对学生评价要客观,不要让学生认为在告他的状。否则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4.教育者的外表形象或内在素质方面的缺陷。构成教育者个体形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表的,还有内在的,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形体的俊美、风度的潇洒、语言的清亮等固然都是难得的有利条件,然而,要是没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真诚的感情,这些外表的有利条件也不过只能取悦于一时,这个教育者仍将失去学生的爱戴和崇敬,反之,有些其貌不扬甚至外表有某种缺陷的人,却最终能以自己的品格、学识、热情赢得学生的敬佩。但是,不管怎样,教育者个体形象上某一方面的缺陷都可能或者暂时或者比较持久地引起学生的反感。

  5.教育者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低下对教育者形象的影响。“”中,斯文扫地,在批判师道尊严的口号下,教育者蒙受了极大屈辱,至今教育者的社会地位仍未能提高到应有的程度。再加上教育者收入较低,生活窘迫,以至部分教育者从事第二职业等活动,这些都损害了教育者的尊严,影响了教育者在学生中以及在社会上的形象,削弱了教育者的号召力。

  三、由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引起的。

  1.开放改革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纷繁复杂。中学生处于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阶段,社会上的政治经济现象远比学生的父母、老师及教科书所教给他们的要复杂得多。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我们对““””期间林彪、“_”搞的假马列主义、假社会主义进行了拨乱反正,还有一些原来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或者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还存在着某种缺陷需要完善的东西,这不能不增加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难度。更何况,改革时期,一方面是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难免也会有些沉渣泛起或外部浊流渗入。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中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并正确理解的。所以,他们在社会问题认识上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是不足为怪的,而这些错误看法极易导致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逆反心理。

  2.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不正之风。这一点许多教育者都感慨颇深,确实,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之间比较强烈的反差,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相逆的,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

  3.宣传工作上的失误。宣传工作上的失误主要有这几种情况:一种是极左思潮的残余影响,这种倾向由于在“”中肆虐,已为我国人民所深恶痛绝,但克服“左”的倾向和僵化的思想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另一种是右的倾向,即全盘西化,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一个时期来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研究不够,也不很得力,导致了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党的领导的不信任。还有一种情况是宣传的不稳定性,即反“左”时不注意防右,反右时不注意防“左”,宣传不注意真实性、科学性,这都会导致偏差,搞乱学生的思想。这几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中学教材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及教材的不稳多变。过去中学教材一般都讳言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可供借鉴可供继承的东西,这样有可能使部分同学对开放、引进、经济体制改革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持抵触的态度,这种情况目前仍然存在。基于此,我认为中学政治、历史等教科书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腐朽性反动性的同时,也无需讳言资产阶级的某些可供学习、供鉴的东西,而在宣传对外开放、引进的同时又要注意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只有客观地评价资本主义,才有利于解决中学生在认识资本主义方面的一些“左”的或右的错误观点。另外,政治教材的不稳多变也是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缺乏信任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5.“”中煽起的“造反有理”的流毒的影响。“”期间,林彪、“_”煽动起的“造反有理”、“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潮尚未完全肃清,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那种盲目的反正统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思潮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反映。

  6.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教育,家长溺爱、娇惯子女,当子女有错时还袒护掩饰;二是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是耐心说服教育,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打骂甚至把子女逐出家门;三是某些家长思想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对子女潜移默化,给子女以坏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本文并无把以上三大类中的原因列全的意图。同时,应特别指出的是,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几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表现为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与教育者的教育导向、教育内容或社会舆论之间的心理冲突,而这种冲突往往是在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情感及教育语言等所激发的。

  本文之所以把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为三大类,主要是为了突出教育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教育者的信心和责任感,也希望引起全社会对中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

  中学生逆反心理效应及诱导

  近来看到一些文章泛提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逆反心理与其他许多心理现象一样,应当既有它的正效应,又有它的负效应。

  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是:当教育者的导向目标或教育内容发生偏差时,它的阻抗作用能促进这种偏差的纠正,限制这种偏差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它的负效应是:当教育者的导向目标和教育内容正确的时候,它的阻抗作用妨碍受教育者对正确观点的接受,从而阻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质往好的方面转化。

  无论哪种逆反心理都存在着正确诱导的问题。

  我们应教育学生把学习上的讨论,对教师的正常批评与尊敬老师、接受真理统一起来,我们既要培养敢想敢说敢干的开拓型的一代新人,又要防止造就那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目无师长、目无法纪的品格低劣的人。

  在我国这样一个缺少民主习惯、封建意识浓厚的国度里,要培养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首先应当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敢想敢说的习惯。我认为不分青红皂白地轻提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形成的责任都在学生身上的错觉,从而有可能挫掉学生的锐气,磨去学生的棱角,也可能激起学生的反感抵触。而如果不注意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必要的诱导,又可能助长学生的偏激情绪,妨碍他们的学习进步。

  如何克服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呢?

  从居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面的教育者来说,首先要积极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旦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则应及时弄清原因,正确诱导,从而尽量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从“理、情、行、巧、恒”五个方面努力。

  一、晓之以理,把握教育内容的正确性。

  教育内容的客观性、正确性,是教育工作成功的前提。教育者只有以理服人,学生才有可能心悦诚服,教育者只有减少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而要把握教育内容的正确性,教育者就应当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敏捷性。以已昏昏,使人昭昭是肯定办不到的。

  二、动之以情,增强教育情感的亲和性。

  教育情感的亲和性,是教育者强化教育效果的最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心灵是容易受伤害的”(2),教育者应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热爱学生。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产生教育好学生的强大动力,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3)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的教师,往往对学生具有较大号召力,甚至可达到言听计从的地步,所以一个教育者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任何一个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教育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那未,请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信任你的学生吧!请把你赤忱的爱献给你的学生吧!

  三、示之以行,加强教育者本身的示范性。

  加里宁曾经说过:如果教育者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4)

  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在学生目光注视下活动的,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注意并产生影响。教师的行为不检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去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去做。只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不令而行。反之,教育者如果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所以每个教育者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理想信念坚定、品德志趣高尚、学问知识渊博、风度气质文雅的人,成为谨言笃行的人,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自己对学生的示范性,增强对学生的号召力。

  四、导之以巧,讲究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如果教育手段和方法选用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留下后遗症。我觉得有这几种方法是值得推广的:1.消形法:有的也把它称为教育痕迹淡化,把思想教育工作的痕迹淡化,溶入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去。比如:转换角色,把居高临下的教育化为平等随和的交谈,就能产生一种亲切感,易于为学生接受。当然,也绝不应排除应有的严肃的思想教育形式。2.谐趣法。给严肃、刻板的思想教育形式揉进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使它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吸引人。3.扬善法,即以表扬为主的正面教育法。除了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外,还应及时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促其发展。这种方法对后进生转化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4.批评法。中肯诚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思想问题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绝不应放弃。5.鼓动法。通过语言或文字,激励学生,使之行动起来,为实现教育者的导向目标去奋斗。一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宣传鼓动家。6.诱导法。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接受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还要让他们接受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这就需要诱导。诱导法是苏联功勋教师、两次列宁勋章获得者索·尼·罗卓娃(6)获得成功的五种主要方法之一,她认为诱导途径有三条:一是教师言行诱导,二是抓环节疏通的诱导,三是分对象的区别诱导。7.约束法。这也是罗卓娃成功方法之一,她认为,严与爱是孪生姐妹,诱导与约束是对立面的统一,她很注意用纪律约束学生。在学生的逆反心理面前,有些教育者放弃严格的纪律约束,采取放任的态度,这不仅无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还会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

  五、持之以恒,遵循思想教育的规律性。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教育者不能希望通过一、二次教育工作就根本解决问题,而应该持之以恒,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向好的方面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同时思想领域里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斗争是长期存在的,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也是长期存在的。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疏导,才能不断化解学生的消极阻抗心理,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教育者的急躁、厌倦、忽冷忽热都只能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育者的情、理、行、巧、恒应一体为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出发,教育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学生的观点信念不稳定,思想灵活多变的特点,要求教育者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记》中“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无论长善或者救失都须先知其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深中肯綮。任何不着边际、隔靴搔痒式的思想教育,不但于事无补,往往还会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只有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把学生的一些错误倾向克服在萌芽状态,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

  二、努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本身素质。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就主张“慎独”、“内省”、“自求自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唤起人们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7)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学生懂得自己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弱点和缺陷,同时教给学生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才有可能比较客观比较公正地评价各种事物,才能比较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也才能比较顺畅地接受各种正确观点。

  三、认真诱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中学生经常学习、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比较了解,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感情,懂得其他同学的实际思想情况。同时,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又有着较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他们完全能够解决同学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另外,有些话,由教育者去讲,学生会觉得多少带点说教的色彩,由学生自己去讲,就会带有一种亲近感、可信感,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发挥中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对于预防和诱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切不可忘记了“再好的劝说,也代替不了一个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8)。

  从学校教育活动以外的工作来看,要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当其产生后能顺利地加以诱导,首先要加速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努力造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多研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产主义道德、爱国主义及法制等的教育工作,认真倡导一代新风。另外,还应一方面努力加强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方面切切实实提高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他们的尊严,努力争取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工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认识和诱导,有待于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及在第一线奋斗的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提出这几点看法,只想引起人们对逆反心理现象的重视和研究,把中学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初中思想政治工作文章: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

  作者/陈延庆

  古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可塑性、发展性的特点,犯点错误在所难免。然而最头疼的就是遇到那种经常犯错的学生,大错三六九,小错天天有,软硬不吃,时间久了,大多数教师即使再“神通”,几乎对他们无计可施。此时的教师可谓既伤心又愤怒,对这些犯错的学生往往是一顿“臭骂”或者把他们喝出教室,甚至写检讨、叫家长、立保证。而最终的结果仅仅是造成了“虚假的繁荣”——摆平了,学生把头低下了,老实了。事实上,高压之下的认错和检讨有多少是心灵的真正感化和顿悟呢?

  其实,学生表面上的认错大多是对付教师高压的权宜之计罢了,教师一味地训斥、讽刺挖苦甚至是歧视、体罚只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抬不起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时候他们索性“破罐子破摔”,当面顶撞教师,弄得场面很是尴尬,也不利于整个班级的管理。虽然说教育要讲究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会减弱教育的效果,但是如果遇到任何事都讲究“及时”,说不定还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生活常识:在下雨天时,裤腿上多少会溅上些湿泥点,此时若急着用手去抹的话,一个个湿泥点就会扩散成一大片泥斑,弄得一团糟。还不如暂时不管它们,专心做别的事情,等到湿泥点晾干了水分之后,用手指轻轻一弹便灰飞烟灭,甚至连泥点的痕迹都不会留下。学生犯错了或是跟教师顶起了牛,与下雨天裤腿上的泥点没什么两样,先别急着发火,不如先晾干糟糕情绪的水分再去处理。

  晓北曾经是个让人很头疼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拖拉作业,而且还有沉溺网络的恶习。教师的批评教育没有效果,家长的打骂训斥已成为习惯,最后发展到三番五次跑到学校,采取“死盯战术”也不见什么效果。看着他那副桀骜不驯、不思上进的模样,我这个做班主任的也很着急、很纠结:怎么办?不能放弃!但转念一想仍是一筹莫展,的确没有什么好招了。一天大早,我得到消息:他又钻了放学的空档去上网了,而且前两天的作业又落下了不少。顿时,我一肚子的火骤然升起:早自习还未下课,我便板着脸气呼呼地推开教室后门冲了进去,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他课桌旁。坐在后排的晓北似乎已感觉到“苗头”不对,忽地一下站了起来,胆怯地看了我一眼,喊了一声老师,声音很小。看着他缩着脖子,耷拉着脑袋,一副紧张的样子,我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我强压住了火,走开了。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种种选择萦绕在脑际: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件事?是上报学校给他一个处分,还是再次在班上公开批评、念检讨?还是和家长沟通,共同解决?是单独找他谈心,私下里解决?种种处理方式在我的头脑中闪现,种种处理方式的结果,我也在不断预料。晓北紧张的神情也让我疑惑:这次为何如此紧张?以前没有过的,难道有了自知之明?我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但仍不能确定我的判断,然而再想想以前收效甚微的处理方式,我把原先的想法都推翻了,决定另辟蹊径,大胆试一试——不公开,不叫家长,也不主动叫他,先放一放再说。

  就这样,我像平常一样上课,但在课堂上我总要多看他几眼,好像在等他主动给我交代,下课后也不叫他,装作全然不知的样子。一天下来,晓北似乎有些紧张了。就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周末的晚上,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这几天,你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但我知道你对我的那点事早了如指掌了,谢谢你给足了我面子。这几天,我每天都期待着你能对我讲一句话,哪怕是把我拉出去打两个耳光也心甘情愿。但是你什么都没有说,简直让我痛苦不堪。当你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的时候,我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小洞钻进去。我决定改,保证以后不迟到、不旷课,也决不会再去上网,要做个好学生,你能相信我么?我不想让妈妈再为我伤心了。”看完短信,我的心许久没有平静下来:一是庆幸原先的判断是正确的,幸亏当初没有发火,不然局面会很糟糕;二是晓北那天的态度有较大转机,幸亏我没有忽略掉这一点。我为我冷静的处理方式感到高兴,同时又为我以前待晓北的态度感到惭愧。我思忖片刻,在手机上写到:“老师看到你愿意“痛改前非”,决定“摒弃前嫌”做一回“冒险投资”,但希望你不要让我赔得太惨,老师实在伤不起啊!我知道你很爱自己的妈妈,有爱就会有改变,我相信你一定会有阳光的明天!”在短信的最后我还留下了一张灿烂的笑脸,对他我是充满了阳光般的期待,因为对于如何转化他我早已成竹在胸。

  后来,我隔三差五给晓北打个电话聊一聊,话题基本不涉及学习。有时也和他父母沟通一下,时不时也表扬一番,说晓北进步很快等等。为了巩固教育成果,我和其他科任教师约好,对于晓北身上出现的好的变化和优点,哪怕是极小的优点,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并放大。同时,我还通过不同的途径将晓北表现好的信息传递给他的父母,同时也把父母对他的夸奖说给他听。听惯了批评和经受打击惯了的晓北,在无形的压力下居然不再迟到了,旷课也很少了,网吧也很少去了。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字写得比以前更工整了,在班级活动中也看到了他忙前忙后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晓北在班级里一下子进步了20多名!家长会那天,望着阳光下的母子二人紧紧抱在一起,笑得那么开心,我的眼角湿润了。

  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不论意见多么中肯,硬要被人接受你的意见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思考并做出结论。”青少年正处于自主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当他觉察到教师是有意地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产生心理上的准备,从而警觉起来,并对教育引导进行挑剔,甚至形成心理对抗,产生逆反心理,而当他没有感觉到教师是有意说服自己时,则比较容易接受意见,改变态度。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具有较强可塑性的中学生,落后只是暂时的,犯错误也只是暂时的。作为教师,绝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不能一看见学生犯错就心烦意乱、大发雷霆,要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教育智慧,学会宽容。因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禁止学生犯错误,而是对犯错误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抓住有利时机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当再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发脾气,要像对付下雨天裤腿上的湿泥点一样,先晾干糟糕情绪的水分再去处理,此时师生之间消除了隔阂和戒心,架起了彼此沟通的桥梁,只需“轻轻一弹”,犯错学生的教育转化自然就能获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看过“初中思想政治工作文章”的人还看了:

1.中学生入党思想汇报3篇

2.2015初级中学抓党建总结3篇

3.苍桑古镇散文

4.初中教学质量标兵事迹材料4篇

5.浅谈网络时代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和探索论文

    86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