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清明祭奠父母的文章

淑贤分享

  清明节,,只会增添更多的思念双亲的情感,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祭奠父母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祭奠父母的文章:清明祭祀,思念父母

  今天是清明节,虽然有些雾蒙蒙,天气还算晴朗。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父亲离去刚满五年,现在他们正双双静卧在西山脚下的万佛园公墓。墓碑是在2007年8月18日修建的,每年全家人都会到墓碑前献上花篮和鲜花,寄托我们对父母的思念。墓碑的题词是父亲亲手草书的苏轼诗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復计东西

  这是父母最爱的诗句,也是他们人生的墓志铭,他们为祖国的解放,为人民的戏剧和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就像鸿雁那样,偶然留点指爪印,不求什么,又展翅飞去了。他们永远是那样高洁、自信、契而不舍、淡泊名利。最近小妹来信说得好:爸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自尊清高、淡泊名利、为人诚信”已经长在我们的骨头里,流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做人待事的秉性。

  前商业部长胡子樱临终前曾对我说“你母亲是非常有骨气的,抗战时在重庆,她不去投靠当大官的哥哥、姐姐(国民党中央委员),却带着你们姊妹三个住在我家(章乃器家)的亭子间,她是为主义而生的人(当时母亲是中共地下党员)”。

  前两年为收集父亲文集的文稿,我和姐弟到国家图书馆查阅1938-1945年重庆的旧报纸和文档,看到父亲在抗战期间40年代那场“民族形式”大讨论中旗帜鲜明地站在鲁迅一边,发表了许多言辞犀利的文章,成为那场论争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父亲不过27-30岁,血气方刚、锋芒毕露,在原则问题毫不客气;此后在周恩来、廖承志安排下父亲去做孙科的工作成立“中苏文化协会”,为中苏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翻译的苏联名剧《带枪的人》相继在晋察冀边区和延安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使中国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了列宁、斯大林的形象。

  1946-1948年在上海,父亲和戈宝权合作编译出版了《高尔基画传》和《普希金画传》,并以中苏文协的名义组织过多次介绍苏联民族生活、集体农场、工业、文化的大型照片展览和千人以上听众的大规模介绍苏联歌曲的音乐会。当时我们住在静安寺愚园路250弄25号二楼,赵丹、白杨住在三楼,家里经常会有些文化人来聚会,后来才知道是周扬从延安来传达党中央的指示。那时我才八、九岁受父母的影响,反蒋情绪很明显,有一次放学回来,看见国民党军警用水龙头、警棍和马队冲散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的反战游行队伍,和我看到苏联木刻上沙皇镇压游行的情景一样,回来我就画了一张漫画.....1948年秋,形势骤然紧张,因为父亲在黑名单里,地下党的姜椿芳来通知父亲必须迅速离开,于是父亲和郁文哉夫妇四口先走,十一月母亲才带着我们姐弟一起飞赴北平。本来到北平后立即就要转程去解放区 (西柏坡),联系送我们出去的是北平地下党城工部的石岚同志(我的干爸),他成功送走了田汉、郁文哉夫妇,不幸被捕。紧接着解放军围城,我们就只好等解放了。1949年1月31日终于迎来了解放,漫长的黑夜终于过去了,我们全家到前门楼前欢迎解放军入城,那真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日子……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这就是父母为之向往、为之奋斗的日子!他们哪里会想到以后17年的坎坷……在思念父母的时候,同样要思念和他们一样的那一代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一切的进步文化人。

  清明祭奠父母的文章:清明祭——怀念父母

  早就想在清明时写点东西来祭奠我们的父母,但每每提起笔来,总是思绪翻涌,却下笔艰难,深恐惊扰了逝去的灵魂,更怕凭我一支秃笔难以记述我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激。

  我们亲爱的父亲和母亲很多年前就已离开了我们。这么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思念虽已不再是锥心之痛,但只要想起他们,我的眼眶就会湿润,思念就像扯不断的丝线缠绵而下,永无尽头。

  小时候,我们姐妹众多,父亲对我们严厉中掺着无尽的慈爱,如果谁犯了错,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但生活中,他又是慈爱甚至“护短”的父亲。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我们平时的零食很少,在外面别人送给父亲一只梨、一牙西瓜、哪怕是一把瓜子,他都会带回家来,自己从不舍得吃。父亲在单位是一个威严的领导,但回到家里却是我们无比慈祥的父亲,虽然姐姐们有点怕他,可我眼中的父亲很好,因为我是他最小的女儿。记得我上初二时患中耳炎发高烧,父亲一路把我背到医院,就连排队拿药都没有把我放下,惹来许多诧异的眼光,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很幸福。

  我们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姐妹七个,那时养育七个子女该是何等的艰辛,我们所有的衣服大到棉衣,小到内衣裤都需要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鞋子当然也是亲手做,那时可不像现在随处可买,即使有卖,这么多孩子的衣服鞋子也买不起。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集中国妇女的各种优良品格于一身,父亲工作很忙母亲很早就辞掉了工作在家照顾我们,还要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父亲的工资在当时还算是比较高的,但要养我们,还要照顾农村的爷爷奶奶,另外还有我的小叔和农村的亲戚,所以每个月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母亲是一个干练、细心的女人,我们从没有因为姐妹多而缺失母爱穿的破衣烂衫或邋里邋遢。但也就是因为操劳过度再加上生了这么多孩子,没有照顾好自己,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现在我已为人 妻、为人母,更加理解母亲当时的艰辛,也就更加钦佩我的母亲。

  但最令我们钦佩和感动的,是父母在对我们姐妹几人受教育问题上的远见。在我们生长的年代,做为矿工的后代,我们的同龄人受教育的程度都不算高,特别是女孩子,人们的观点是让她们上学念书,会认字能算帐足矣。所以我们的许多同龄的女孩都只上到小学毕业,顶多是初中毕业,而我们的父母却持不同观点,特别是我的母亲,她常说:我的所有孩子,只要她愿意、只要她有能力,她们上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就是“砸锅卖铁”都要让她们上。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伟大而又有远见的母亲。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家里有这么多张嘴吃饭,还要同时供三、四个孩子上学 (虽然那时的书学费并不太贵),可想而知,日子过得是多么的紧巴,可我们姐妹几个都受到了较高程度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慈爱的父母努力的结果。

  回想成长过程,往事历历在目。但我的父母把我们养大成人后,并没有享受多少福寿。父亲很早就因病遽然离去,父亲去得太突然走时才刚刚五十九岁,而母亲的去世也给我们太大的打击,当时我生完孩子才三个多月,母亲常说:“养儿才知报母恩”。可我刚刚才体会养儿的辛苦,母亲却没有等到我好好报答她的养育大恩就匆匆而去了。母亲去世后的一段时间,我怎么都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以至于忧郁成病,差点就撇下襁褓中的儿子随母亲而去……

  因为是幺女,小时候父母对我特别宠爱,就是我的小弟,家里唯一的男孩都得让着我,所以我十分依恋母亲,以至于上学都没离家太远。但上学工作后和母亲相处的日子很少,直到后来结婚怀孕以及孩子满月后,为了更好地照顾我,母亲把我接回家,那与母亲朝夕相处的几个月是我成年后最幸福的日子。母亲年龄大了,可慈爱有增无减,记得夏天的一个夜晚停电了,怀孕的我耐不住热,母亲就坐在我的床头为我扇扇子直到天亮。(写到这里我泪眼模糊,已不能下笔)。那时的我想着过几年条件许可一定要把母亲接去与我同住,我一定会让我亲爱的母亲安享晚年。 可谁承想……现在真是应了那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那年春节第一次听到陈红唱【常回家看看】那首歌,“逢佳节倍思亲”的我随即泪流满面,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听这首歌。母亲,我真的很想你。

  又是一年清明至,父亲、母亲,你们的灵魂是否还因为担心你们的儿女仍在附近徘徊?放心吧,父亲、母亲大人,我们姐妹都过得很好,我们平安、健康、团结、恩爱。

  安息吧,我们亲爱的父亲、母亲!

  清明祭奠父母的文章:清明时节祭奠父母

  又到清明节,昨天远在浙江家乡的哥姐及全家亲人去墓场祭奠已经在天堂的父母。他们来电话说:已经给我买了香火等祭奠用品替我拜祭了父母亲,并托付父母如果在天有灵一定要保佑我全家健康、平安、工作顺利、生意兴隆、儿子学业进步……。

  感谢哥姐及亲人,因为最近几年我在外地做企业,每逢清明节都不能亲自去父母墓地祭奠,心里好生愧疚。但是,我每年都会在网络上拜祭父母,如果在天有灵,双亲一定会每年收到我的祭拜之情和祝愿,也一定会理解和谅解你们最小也最爱的女儿的不便。

  日月山河,天经地纬,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母对儿女们的爱!沧海桑田,岁月轮回,人间里最深的爱是儿女对父母深深地怀念!无以回报父母之爱,只以我脚踏实地的人生来安抚你们在天有灵的心!

  小女儿在千里之外北方的网络上祝父母在天堂健康、幸福、快乐并能过上富有的生活!

  
看过“清明祭奠父母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悼念父母亲的文章3篇

2.怀念父母的文章3篇

3.怀念父母最感人的文章3篇

4.怀念父母亲文章3篇

5.儿女追思父亲祭祀文章3篇

    8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