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有关大自然的美文随笔:假如人类找不到纯粹的自然

莉莎分享

  学习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却越来越迷失了自己,不再想投入自然的怀抱,与山野相伴,与清风为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假如人类找不到纯粹的自然》这篇文章吧!

  我越来越相信:随着文明的进步,随着人类被文明包裹得越来越严实,人类的心灵却迷失了清晨和阳光,步入了黄昏和幽暗,因此越需要野性的洗涤和滋养。两游洗耳河深有体会。

  我所说的洗耳河是位于黎城县西井镇洗耳河村的洗耳河。

  大概是2012年第二次去游洗耳河。一到那里我的心突的一沉,有丝丝失望与痛楚,还有些无奈与惋惜。

  许多年前年,到洗耳河游时看到的景象依然在我脑中。

  那时,河流按它自己开辟出来的道路,随山谷地势自然曲折而行,弧度自然,弯形优美,河水清澈。河底卵石遍布,排列自然。水草亲吻着水皮,柔柔的飘动,手之触摸嫩滑嫩滑。河床边沿,乱石遍布,大的、小的、方的、圆的;有立着的,有卧着的;有竖着的,有横着的……总之不是整齐划一的,那样随和自然。河岸上以柳树为主的树木群,错综排列,距离不等,高低不一,你俯我仰、枝杈相交,看似无序,实则美然!不但不使人感到别扭,反而心理舒服得很。感觉就应该这样的。树下杂草丛生,蚂蚱欢跳,野花遍地,蜂蝶嗡嗡。唯一人类活动的足迹是:几条石径小路从河边通向村里。一切呈现出野性的真性情,原始的真滋味。有村妇在河边洗衣服,河边大小的石头上,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上,搭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还有人到上游的河里洗菜、淘米。一种久藏心中的深沉强烈而固执的对原始荒野的向往从心底慢慢的、但不折不挠的蔓延开来。我兴奋,激动。在此之前,我还没有见过这样极具原始韵味的美丽地方。

  时隔多年,第二次看到的洗耳河却变了样,失却了本色。此时的洗耳河,已被开发了,正在修建。一个圆形的石砌水池,可能就是泉源吧,因为在池底看到许多水泡往上冒。这个圆形的石砌水池,虽然是人工造就,但是材料还是未加工的石头,因此还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一些神韵。泉水顺着一条河道流到一个小小的水坝,坝底用水泥抹平。这条河道两边的石头比较整齐,明显有人工的痕迹。往前走,又是一个小水坝,也用水泥抹平。因为两个水坝有地势的高低差异,所以形成了一个人工小瀑布。再往前走,看样子正在修另一个水坝。圆形的水池周围有鹅卵石铺就的路面,有树,有石桌、石墩,初次到此地游玩的人可能觉得太自然了,然而你要看过自然的处女洗耳河,也许你就会和我一样大大的失望、痛楚。我曾经追问我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我无法用高层次的人类心理解释清楚,但法国哲学家卢梭的一句话也许能说明道理。——“没有一个痛楚能怪罪天意,没有一个痛楚不是出于人对自己才能的滥用者多,出于大自然本身者少。”因为原来的洗耳河使我的心更能与自然进行交流,获得婴儿般的满足与安慰。“只要给我健康和一天的美景,我便能使帝王的豪华变得寒碜可笑。”爱默生的哲理名言始终是宇宙和人类的明灯。这是对自然崇高的但很真实的赞美。不是吗?

  朋友,那可能要问,现在的洗耳河不美吗?美,毕竟是不错的风景旅游区。但,美,不一定有趣,不一定拥有自然的韵味。我们读古人的山水诗词和游记,感觉甚好,陶醉其中,真要去游游看看,和那从古诗中得到美感相差还是很有一段距离的。为什么?除去品文和看实景的差别外,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致使自然内容的流失,难道不是一个因素?山水之物,自然的自然才最美。

  我们总以为把自然改造得更好、更美,殊不知有时真是越改越不是个滋味,越改越没了滋味。有时候,我常常纠结,开发自然是在创造美,还是在破坏美。诚然,开发,弄个大门,只留供人能进出的小口,收收门票,增加点收入,确是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是以毁坏原野,改变自然为前提的。就我们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来说,是无以恢复的灾难。人类的厉斧改变着自然的面貌,曰:我爱自然。爱自然为什么不让它成为自然呢?为什么加入你的意愿和创造呢?为什么总愿意在自然的成就之上留下人类的成就?是在向自然炫耀我们的伟大?就像一个小孩子,非常喜欢一棵树,于是乎,在大树身上刻字:“此树很好。爱护此树,人人有责。”从这点看来,我们人类的智商在无所不能的伟大而神秘的自然面前真的还是个婴儿吗?——一无所知而又无所畏惧。

  自然藏真机,造作无趣味。洗耳河的开发只是个别案例。在整个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生活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似乎在大自然永恒的宁静中才能找到了自己。试想,假若有一天,我们再也找不到纯粹的自然,我们人类就会失去故里,失去心灵栖息地,失去成就哲学思考的因素,失去人类自己……

  有时候,我想躲进自然的怀抱,与山野相伴,与清风为伍。让寂静相随。不,有声音,是微风热吻露珠的声音,是草尖儿与露珠呢喃的声音,是花与蝴蝶共舞的声音,还有,还有那寂静的声音……

作者:陈爱平

  公众号:清漳两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