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藏着神秘文化符号的手把肉
学习啦:手把肉是一道能够用来概括草原民族、草原影响和草原文化的经典美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藏着神秘文化符号的手把肉》这篇文章吧!
有一道选题,说如果用一道经典美食来概括草原民族、草原影响和草原文化,我估计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出这道美味就是手把肉。的确,像手把肉这种带着远古的做法和它那粗犷的饮食风格,竟能毫无悬念地登上大雅之堂,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必定有它的张力、多元和兼容的高妙之处。
千百年来,手把肉一直是蒙古族和其他草原上游牧狩猎的兄弟民族的传统食品,因为是用手抓着吃肉,故而得名手把肉。正因为它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很强,所以文化背景也非常深厚。
手把肉的做法特别简单,从古至今,也大概就是这样,不需要太多的烹饪手段,甚至简单到让你连最基本的技巧和方法都看不出来。你看,以新鲜羊肉为原料,置入大锅内,加白水,以没过肉为度,适量盐,几颗香葱,煮熟至没有生血,即可食用。
手把羊肉在蒙古语中被称为“布和力麻哈”。虽说是简单,可不能说它没有讲究或不讲究。真正那些讲究,才是这种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源。它是蒙古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又是他们热情豪爽的待客方式。
家常吃手把肉和待客吃手把肉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待客手把肉,非常讲究时令,也就是说,最佳的上品美味,必须在最佳的时间段内。虽说是日常食用,但也因为有季节的制约,才能感受到更好的美味体会。
什么时候是吃手把肉的好时候?蒙古族老乡会告诉你答案。夏天,羊吃饱青,身上的剪花印长平。具体时间不定,根据年限膘情判断,以特征来作参考。
手把肉一般选成口羯羊为上品,只用羊前身部位,头、蹄、下水和身体后部分,严格不用。将带骨肉,分割成合适的小块,而且每块都有具体的刀法和标准。煮肉用的燃料,必须是野外风化变白的牛粪或经年刨起的羊粪砖,而且不可盖锅盖,敞开着煮。早年间,在蒙古族牧人家作客,十分好奇只用白水煮得肉,味道竟然就如此鲜美,它就是一种骨髓香。后来才发现,这就是这个民族的高超之处,天然取材,加上地域特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背景,把一道简单实惠的蒙餐,做到无以伦比的高度。
手把肉吃法也非常有讲究。先由主人开刀,将肩胛骨即产板子上的肉割下,敬给年长的老人,这是主梁肉,理应归最受尊重的人,再将胸叉肉割下给妇女,这是不见太阳的肉,她们有理由得到这一口,然后其他人才可动刀随意食用。吃法是一手抓着羊骨,另一只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佐料吃。佐料一般由酸奶、汤、盐、沙葱和自制的沙葱花酱搅拌而成。我也曾经见过强壮的蒙古汉子,将食尽肉的产板子,用一根指头猛力戳开一个窟窿。我想,那应该也是一种仪式或讲究吧,但我不懂的。
一顿丰盛的宴客手把肉,最少不了的,是香米、奶茶和马奶酒了。主客分坐,用精制的花边茶碗,盛满滚烫香浓的奶茶,每人一碗,边吃边喝。主人酌满一碗马奶酒,敬献给长辈和客人,这时间,穿戴齐楚的蒙古女子,托着洁白的哈达,在祝酒声中,唱起了蒙古长调。主人的热情豪放,长调的婉转悠扬,让你深深地沉浸在了浓厚的草原文化的氛围当中。这时打动你的,不单是美食、宴席,更是一种草原文化。主人他用他无名指在酒中浅浅一点,在额头上轻弹一下,表示对天的敬意后,示意大家干杯,一饮而尽。当然,蒙古包子和用煮肉汤下面或煮米粥,也是最后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既是那样的地道,又是那样的纯粹。
地域原因决定了手把肉在蒙古族的地位,也成了我们北方人的一道珍品美食。它就像蒙古赛马、蒙古摔跤和蒙古草原一样,看似平淡无奇,却蕴藏着大音稀声,大美无痕的景致。
离开了草原,离开了草原民族,离开了草原的文化背景,再高级的大饭店,再高明的厨艺师,也做不出天然醇香而又地道的手把肉。它是草原独有的美食。
广袤雄浑的草原,孕育了热情豪放的草原民族,一道手把肉里,竟然蕴藏着如此神秘的文化符号:宽厚深沉,简单而又极致。
一首歌唱道:陪你一起看草原,草原花正艳。也许那就是说,那正是吃手把肉的好时候,远方的朋友,请到我们内蒙古来,赏天堂草原,品人间美味。
作者:老Q子
公众号:老事旧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