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阅读反思:在这个时代如何深度阅读(四)

晓晴分享

  什么是深度阅读呢?

  我在自己的阅读的历程中经常想这个问题,目前想得还不完善,初步归纳下来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个是阅读的姿态。

  深度阅读的姿态,就是尽可能让自己沉浸进去,把手机放远一点,躲到一个僻静的角落,安安静静看书。

  智能手机是苹果公司的伟大发明,但这个东西实在太好了,好到了有点坏,这就是物极必反。

  所以你在阅读的时候,尽量要排除这种干扰,把手机切到飞行模式,让它变成一块砖头。

  你沉浸到书里面去,进入心流状态,保护你的心流,不要让它被随意打断。

  第二个是阅读的选择。

  我跟大家讲一个很奇怪的体验,就是我有一次去我家附近的西湖区图书馆,去找心理学的书架,心理学在C类目里面。

  我走过去一看,整个心理学书架里面,一眼扫下去,没有几本书是可以看的,都是什么呢,江湖心理学、伪心理学、心灵鸡汤,这种东西。

  因为我是心理学背景的,所以哪些是专业、靠谱的心理学书,一眼都能看出来。而结果就是这样。

  让人哭笑不得。

  所以阅读的选择很重要。

  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畅销书要警惕。

  当然不是说畅销书都不好,畅销书里面当然有很好的书,但也有很水的。

  我把很水的畅销书分为美式畅销书、日式畅销书和中式畅销书。

  美式畅销书以格拉德威尔的书为代表,就是本来一页纸能说清楚的道理,填充了很多案例后,硬生生撑起一本书。

  日式畅销书的特点,不是讲道理,而是从一个点出发,快速繁殖似的,生造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概念,比如做某某事的n种方法,但每一种讲得都不透彻。

  还有一种中式畅销书,不是讲道理的,也不是讲方法、讲概念,而是讲情怀,把你的心灵扰动起来,给了你一些慰藉,就成功了。

  不是说这些书不好,它们里面也都有营养的,也可以读,只是从一个深度学习者的角度来说,这点低密度的营养还远远不够,而且可能有些不是营养是反式脂肪酸。

  举例来说,“一万小时理论”经过畅销书的渲染在国内变得尽人皆知,甚至被奉为金科玉律。

  可是畅销书里讲这个理论,只是二手解读,经过转化加工包装的,它是不是这么可信呢?

  不一定。

  我曾经就专门查过相关的英文论文,发现这个理论在学术界争议不少,有些论文里就说,他们自己的研究发现,有些人只要3000个小时就能成为顶级的音乐家或者棋手,所以一万小时这个数字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一个深度学习者的阅读选择。

  他要去读那些思想源头、知识源头的东西,读第一手材料,不要读来读去都读那些二手贩卖的东西。

  所以,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小建议给大家:

  想想你手头的这本书是作者一手的东西,还是二手的东西,这对你们甄别好书很有帮助。

  第三个是阅读的定力。

  我家里的藏书,不算多,也就五六个书架,其中一整个书架是我的核心书架,这里面的书都围绕着“学习、思维、创新方法”这个大主题。

  买别的方面的书,比如科学、文学、管理学这些方面的书,我是很慎重的,精挑细选,但是那个大主题下的书,我的标准反倒会放宽,就是凡事相关的书,我都尽量买来。

  也就是说,对于我最关心的那个阅读主题,我是不惜代价的,我需要信息上的穷举,没有遗漏。

  在核心书架之外呢,其他的书也大多与这个主题相关,只是没有直接相关而已。

  比如,科学家的传记,虽然这个传记本身不是为了探究思维方法的,但从传记里面可以看到这个科学家思维方法上的蛛丝马迹。

  可能一本书里只是找到了一个点,但对我就非常有用。

  类似的还有作家的访谈录,哲学类的作品,还有建筑学家、导演、人类学家等的思想或者经历,都是我的资源和素材。

  所以,在我家,这个70平米的小房子里,挤了五六个书架,而这些书架里的书,也大都与我最关系的那个主题有关。

  这就是阅读的定力。

  所以我一般不会去看别人的推荐书单,也不会去在意畅销书榜,因为我很清楚,我需要什么样的书,社会上流行的阅读风尚是与我无关的。

  第四个是阅读的野心。

  什么是阅读的野心呢?

  就是不要用仰视的心态去看书,而是应该平视,在阅读时,你既要能看到这本书的优点,又能看到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想想你是否有可能超过作者,写得比他还好。

  这就是你可以有的野心。

  我当初之所以设定“学习、思维、创新”这个大主题,其中一个促发因素是看了刘未鹏老师的博客,我想这个程序员太厉害了,写得有关心理学的东西比国内绝大多数的心理学者写的东西都有价值。

  然后我就很惭愧,心想我能不能也研究这个方面,而且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后来刘未鹏老师的博客集结成书,也就是《暗时间》,我看了之后我就想,我以后写书,一定要超过《暗时间》,不然我的这本书就没有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

  有了这个野心以后,我在阅读时就更加挑剔,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别人写的东西,去寻找更深层更源头的信息。

  当然我现在写的东西还不敢说超过了刘未鹏老师,但我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进。

  最后一点是阅读的抵达。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阅读当作一个孤立的事物来看。

  就阅读谈阅读没什么意思,我们要放在生活以及人生的大背景下,去阅读。

  阅读有许多的功用,有消遣娱乐的功用,用赚钱的功用,有满足单纯的求知乐趣的功用。

  但最重要的是功用我觉得是改变,就是阅读是否对我们的生活、人生带来了改变。

  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的阅读就抵达了。

  所以阅读,绝不仅仅发生在把书打开又把书合上这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段,这只是阅读活动中最表层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书里读到的那些精华,

  我们是否用行动把它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价值,

  我们的智慧是否得以增加,

  我们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

  我们的心态是否可以更加平和,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否得到了改善,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阅读中收获的东西。

  其实这种追求改变的诉求会反过来促进我们的阅读,牵引着我们的阅读走向纵深。

  因为很显然的,我们要改变,必然要对我们读的文本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加主动和迫切,这些都会让我们阅读得更深入。

  有些阅读是速食型的,它在短时间内赐予我们愉悦或者给我们以慰藉,但时间稍长一点后它的作用就消失了。

  而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者来说,他需要更多的能沉淀下来的东西,需要能给他生活带来长期改变的东西,并且有勇气促成这种改变。

    378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