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关爱抗战老兵的文章

晏付分享

  当初意气风发奔赴战场的少年郎,而今即使健在也已步入耄耋之年。老兵虽老,精神却永远长青!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爱抗战老兵的相关文章,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爱抗战老兵的文章篇【1】

  2016年10月,徐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王家金说:“我打算自己出资,办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谈起原因,他讲了三次流泪的故事

  一

  王家金的父亲王振山,是一个抗战老兵,1940年参加“铁路破坏队”,主要任务就是在徐州周边破坏铁路,阻止日军向西、南两个方向运送兵源和物资;在日军下乡“扫荡”的路上埋地雷,炸日军汽车------

  80年代,铜山县组织人写县志,有人找王振山了解当年抗战的情况。王振山误会了。他想,在那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横生的枝杈,缠绕的藤萝,阻碍了子女的求学路,至今还是他解不开的心结。时至今日,怎么还要来找麻烦!我已经连累儿女了,不能再连累孙子了。自己六十多岁了,比牺牲的战友多活了四十多年,可以走了。”夜里,他吞下一块烟土,喝下敌敌畏农药。

  王家金发现时,父亲已经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了。他把父亲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拉回去准备后事吧。”

  王家金给院长跪下,抱着院长的腿苦苦哀求。院长说:“你讲,怎么抢救?”这句话把王家金问住了,电光火石间,一个想法在王家金脑海里闪过:“院长,您开刀,先把烟土从我父亲胃里取出来。”院长愣了一下,随即安排手术。烟土取出来了,胃也清洗了,但王振山还是没有生命征象。

  院长对王家金说:“你到戒毒所找一种解鸦片的药试一试。”院长写了介绍信,让王家金到戒毒所拿药。王家金一刻不敢耽搁,去了戒毒所,赶到戒毒所时,医生已经下班了。王家金又打听医生的家,到医生家还是没有找到人,再打听,邻居说:“去洗澡了。”王家金就在医生家门口等。医生回来后,看了院长的介绍信,被王家金的孝心感动,到所里取了药给他。

  父亲得救了,王家金流下了欣慰的眼泪。

  二

  2004年的一天,王家金到徐州报社办事,无意中认识了一个叫陈开灵的老师。谈话间,陈开灵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1938年春天的一个黄昏,台儿庄战斗正酣。中国军队的一个连在铜山附近遭到大队日军偷袭。日军来势凶猛,战至最后只剩下连长一个人负伤倒在地上。一个年轻女护士冒着弹雨从阵地的侧面冲上去,想把连长背下阵地抢救。她还未跑到连长面前,一个日军头目抢步上前,挥刀向连长砍去,鲜血迸射丈余。那年轻护士像一只被激怒的小老虎,从地上拿起一块石头,对着那日军头目的脑袋砸了下去。日军头目脑浆迸裂,倒了下去。几乎同时,一颗子弹击中那年轻护士的腰部。

  日军撤走后,当地民兵发现那年轻护士还有呼吸,立即把她抬到附近陈塘村陈开灵的奶奶家抢救。经过抢救,这位护士醒了,她估计自己不行了,从身上掏出一封信,几块大洋和一张照片,请陈开灵的奶奶帮她寄到湖南老家。从谈话中,陈开灵的奶奶得知,这位女护士18岁,是长沙女中一名未毕业的学生。当时陈开灵的奶奶28岁,比这位女护士大10岁,一种大姐的情愫在她的心中涌动,她含泪郑重点头,请她放心。女护士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当天夜里,女护士不停地喊妈妈,声音渐渐微弱-----

  陈开灵的奶奶在这位女护士的坟墓上做了记号。战争年代,信无法寄出。徐州沦陷时,陈开灵的奶奶离家逃难。出门前,她把信、大洋、照片放在箱子底下。回来时,信因受潮烂了,只有大洋和照片还在。

  陈开灵的奶奶一直觉得愧疚,感到对不起那位女护士。老人85岁去世前,叮嘱陈开灵每年要去给那位女护士扫墓。

  听完这个故事,王家金的眼眶润湿,豪情上来了,他对陈开灵说:“把照片给我,不找到这个女护士的亲人,我誓不罢休!”

  王家金翻洗了100张女护士的照片,给湖南省每一家媒体寄了一张,另附一封求助信。湖南的《潇湘晨报》很快反应,大版面登载这位女护士的故事。

  年过八旬的谭映天老师,原是长沙女中的一名学生,后来在长沙的一所中学退休。她每天有看报的习惯。那天,她照例翻阅当天的报纸,当看到《寻找女兵家人》一文时,深深震撼了,一口气看完全文,再仔细端详这位女兵照片时,立刻老泪纵横,脱口而出:“她是我校的刘守玫同学。”

  刘守玫是湖南汉寿县城一大户人家的闺秀。1935年,她到长沙读书,1937年参加22军,奔赴淞沪战场。后来,22军伤亡较大,撤到湖南休整,刘守玫转到50师卫生队,随即参加台儿庄战役。现在刘守玫的侄子在汉寿县城。

  王家金一手安排抗日英雄刘守玫的迁葬事宜,护送刘守玫的骨殖到湖南老家。

  英雄下葬时,王家金想起年仅18岁的女娃背井离乡,奔赴抗日最前线的壮举;想起她英勇杀敌血洒疆场的伟大形象,激动的泪水奔涌而下。

  三

  史国顺是王振山的战友。史国顺结婚三天后就离家抗日了。后来,在一次破坏日军铁路的战斗中牺牲。王振山记得史国顺的家在河南漯河。王振山很想知道史国顺遗孀的情况。

  王家金通过媒体很快找到史国顺的妻子。史国顺的妻子叫海桂梅,她16岁时经人介绍认识史国顺,两年后和史国顺结婚,俩人感情很好。婚后第三天,史国顺离家抗日。海桂梅至今还记得丈夫临别时对她说:“为国尽忠就不能在家尽孝!赶走鬼子,我就回来。”那一天是1938年10月18日。那年她18岁。

  2015年底,王家金见到海桂梅。海桂梅95岁,她没有改嫁,她从18岁一直等到95岁,一直在等史国顺回来。后来,她岁数大了,干女儿照料她的生活。

  海桂梅出生于书香门弟,知书达理,端庄典雅。她嫁给了一位血性男儿,国破家亡之际,他们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牺牲。他们只做了三天夫妻,以后留给海桂梅的是漫长的等待。

  她学会了砍柴、种菜、洗衣、做饭、照顾年迈的公婆。

  没有男人的家,她要经受太多的磨难和无奈。海桂梅非常孝顺,不管在外面遭受多少冷眼和打击,回到家中,她仍是一个温柔的儿媳,举止从容,话语柔美,就像夏天草尖上的露珠,月亮的清辉,太阳的明媚,宽慰两位年迈的老人。她用柔弱的身躯为他们挡开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有一次,公公婆婆病了,躺在床上,家中没有下锅的米。她也因连日的操劳患了重感冒。但她不敢倒下,一个人支撑着到田里挖野菜,心里同时担心公公婆婆的病情。此时,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在自己身边,两人相扶相携,再坎坷的路,也会走得踏实幸福。丈夫不在身边,她只能一个人支撑。有时,她感到自己像大厦将倾,留在屋子中间的一根柱子,四面八方的压力,让她感到难以忍受,她必须咬牙挺住。有了她精神上的安抚,生活上的照料,两位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送走公婆以后,她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她一直坚信,他去台湾了,还会回来。2010年的一天夜里,她梦见一身戎装的他推开房门,站在她床前告诉他,我已不在人世了,埋在徐州一个叫“小被山”的地方。她不相信,相恋时,他家和她家之间隔一条河,两边往来靠渡船。有一年冬天,摆渡的人不在,他竟然游河过来看她。在她眼里,他是高山,是大海,打不垮,拖不坏。“你身体那么好,怎么会不在呢?”她微笑着,“一定在台湾找了小妹妹了吧!我不怪你,一个大男人在外,应该有人照料。”丈夫看着她,叹了口气,摇摇头消失了。

  做了这个梦以后,她更坚信,他还活着,因为娶了小老婆,不好意思见我了。“我不怪他,只要他过得好。”她逢人就说这样的话。从那以后,她每天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的大柳树下,看着通往村口小路的尽头,“望穿秋水、盼君回”。“碧海青天夜夜心”,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她的青丝。她眼角额头布满了皱纹。七十七年,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痴心。

  “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十七年,她不敢出远门,不敢修缮房屋,担心丈夫回来找不着家门。他们结婚时的新房,里面的摆设,还是七十七年前,他们结婚时的样子。七十七年,她每天目睹房中的一切物品,丈夫的音容笑貌就在她眼前浮现。

  王家金的到来,她才知道自己日思夜想,望眼欲穿的丈夫再也回不来了。知道丈夫牺牲在徐州的消息时,她出奇地平静,没有流一滴眼泪。她是风雨黄昏中孤寂的寒梅,眼泪早已流干。以后,她开始料理后事,知道丈夫在九泉之下,她要去和他相会,生死相依。

  三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她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光,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爽朗,对她的干女儿说:“今年的油菜花开得真好,美极了!他在菜花丛中向我招手呢!”晚上,老人平静谢世。

  接到老人离世的电话,王家金泪如雨下,失声痛哭,蒙发了要办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把这些抗战中的感人故事留下来教育后人的想法。

  王家金打算,纪念馆建好就去河南,把海桂梅房里的家具拉过来放到馆里;把刘守玫等抗日英雄的事迹、实物、史料等陈列到馆里。让更多的人知道当年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的人民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关爱抗战老兵的文章篇【2】

  近日,《富阳日报》报道的“18个老兵心愿能帮他们实现吗”的文章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当年,他们在战场上英勇顽抗、不屈不饶,抵抗日寇的侵略;而今,他们大多数人生活清苦,小小的心愿,又怎能不帮他们实现。

  “我想捐500元钱,帮助老人们完成心愿。”市民钟先生第一个打进电话。他告诉记者,看到报道后,立马有了捐款的想法。“我也没想过具体要帮哪一位老兵,500元钱不多,但是是我的一点小心意。”昨日下午,钟先生把钱送到了记者手里。

  钟先生的电话刚放下,东洲街道的徐奶奶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助听器的心愿有人领了吗?我想捐一个助听器。”徐奶奶表示,家里的助听器是几年前儿子买给他奶奶的,后来因为多种原因老人没用上,助听器也就一直搁置在了家里。

  “这个全新的助听器一直没有用武之地,这下总算可以派上用场了。”徐奶奶年事已高,不方便来富阳,她打算通过快递的方式将助听器寄到报社,然后由记者转交给需要助听器的老兵杜荣祥。

  市民林先生跟钟先生一样,希望通过捐款的形式帮助老人们圆梦。“明天我就把2000元送过来,你们一定要帮我转交给有需要的老兵们。”

  72岁的老人特地赶来报社 说想捐1000元给老兵。

  文章刊发当天下午3点左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记者的办公室。“请问圆老兵心愿是在这个办公室吗?”

  老人告诉记者,他叫盛其浩,今年72岁,是大源镇觃口人。得知老兵们的心愿后,想表示一点心意,便揣着1000元钱特意从觃口赶到了报社。

  “这些老兵吃过不少苦啊,没有他们哪里有我们今天这样好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们。”说着,盛老从衣服口袋里慢慢掏出了用纸包好的1000元钱。

  盛老刚坐下,市民杨竺鑫也来到了记者办公室。只见她手里拎着一只袋子,凑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崭新的塑料坐便器。“这个坐便器用起来很方便,应该挺适合许阿松这位老兵的。”杨阿姨特意嘱咐记者,去看许阿松老人的时候提前告诉她,如果有时间,她也想去看看老人。

  过了一小会儿,徐爱群阿姨戴着四份礼物匆匆而来。“这台电风扇是给章柏良老人的,这双运动鞋是给李端银老人的,这600元钱是给罗来金老人和沈雪培老人的。”徐阿姨表达了对抗战老兵的敬仰。她希望,她和老伴的这一点心意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到老兵们。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的保卫战。“抗战老兵,民族脊梁”,每一位抗战老兵都值得我们尊敬。目前,他们的生活普遍较为清苦。中信银行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银行,以最迅速的行动认领了3位老人的心愿,当天便出发,开启圆梦行动。

  同时,该行表示也借此机会向老兵致以崇高的敬意,通过慰问看望抗战老兵,听听他们的抗战故事,学习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关爱抗战老兵的文章篇【3】

  抗战时期,他们青春年少、英姿勃发、抵御外侮、血荐轩辕;而今,他们劫后余生、风烛残年、孤寂怅惘、花果飘零。他们的名字叫——抗战老兵。

  2015年7月18日上午9时许,文学院青协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滁州市琅琊区北湖小区4号楼2单元601,看望抗战老兵储大超,并做了采访。

  储大超老人现在住在市区,和自己的老伴有一套房子。在老人居住的楼下还有一个小公园,有许多健身器材。储大超老人经常到楼下和其他老人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日子过得很是悠闲,老人爱好书法,经常在家里自己练字。老人说这样可以帮自己把心静下来,真正的享受安定宁静的生活。小分队成员的采访是在老人家里进行,家里开着空调,老人的夫人还热情的切西瓜给成员们吃,在采访中老人时常流露出的开心的笑容,让大家觉得老人的晚年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储大超老人是这次青协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最后采访的老人,这次活动到这也就圆满结束了。

  他们用鲜血与生命赢得了一场悲壮的卫国战争,但他们却无法赢得一个安祥的晚年。当初意气风发奔赴战场的少年郎,而今即使健在也已步入耄耋之年。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原因,大多数抗战老兵并未得到应有的尊严与眷顾,多年以来,他们在岁月、历史与人们的记忆之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学习了这么多年的历史,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们终于有幸得到与真正经历抗战老兵直接接触的机会,也有幸能够采访到现在安居在滁州市各个地方老兵。这些老兵多数年逾九十,小分队的成员们不便逐个采访,也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办法将这些老兵的事迹全部报道出来,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也只能作为当代大学生缅怀这段抗战历史的一个起点,老兵虽老,精神却永远长青!

  看过“关爱抗战老兵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写关于老兵抗战的文章

2.抗战老兵献礼周年演讲稿

3.抗战老兵励志名句

4.写老兵的文章

5.作文精选: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314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