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曾仕强优秀文章

克浩分享

  曾仕强以幽默、风趣、亲切、有中国特色、合乎中国的国情、深刻的挖掘着中国人性与文化的深层含义的授课方式颇受大家喜爱 。被业界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曾仕强优秀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曾仕强优秀文章1:易经的智慧

  太极是我们的共性,人再大不过是个太极,人再小也还是一个太极。人人都是太极,甚至于汉字里面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太极,叫做一字一太极。可是万物都是会变化的,里面有阴有阳。同一个中国人,有时候很讲信用,有时候非常不讲信用;有时候很守时,有时候不守时;有时候很振奋,有时候很沮丧。人有情绪的变化,同一个人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候感觉世界真是光明,充满了希望,有时候又觉得到处都是坏人,自己很倒霉。同一个人,也就是同一个太极,分阴分阳。坏人是不是一定坏?不一定,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会做坏事?也不一定,好人也经常是好心做坏事。可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果问西方人,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我保证他的答案是,两个东西。西方人认为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是两码事。可是中国人会告诉你,阴阳是一个东西,一个东西里面含有两种成分,一种叫做阴,一种叫做阳,合起来就叫太极,太极分出去就叫阴阳。所以如果讲一,就是太极,如果讲二,就是阳和阴,这种观念我们中国人是很容易接受的。《易经》给我们的“一内含二”的思维,和西方“二构成一”的认识,使得东西方的观念,有了“生”和“分”的差异,那么,东西方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分为二,这是事实,一生二也是事实,但是生和分这两个字,我们真的要好好去想想。分是什么?分就是分开,这样我们才知道西方的国家为什么很小,就是它分分分,分出来的,而我们一直是生,生生不息。

  生跟分,有什么不同?西方人说一会分裂成两个,因为他们认为,一本来就是两个东西构成的,二构成一,这四个字对他们文化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都是两个合成一个,所以很容易分成两个。西方的家庭由丈夫跟妻子构成,意见不合就可以离开,这是他们的观念,我们不是。我们认为一内含二。二构成一是以二为中心,一内含二是以一为中心。一个家庭必须要有夫跟妻才算家庭,只要分开,剩下一个,就不算家庭。

  阴阳之道

  当然,西方也有合的观念,只是他们太重视分了,分大于合,分到最后会变成什么?会变成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就是个人。中国没有,中国是合中有分,我们怎么分都离不开要合,合是最重要的,为了合而分,可以;为了分而分,我们认为不好。所以我们的观念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认为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是个人,我们认为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是家庭。

  我们基本的观念跟西方不同,这样就使得产生的现象差得越来越远,我们把这叫做一本万殊。本来地球只有一个,本来只有一种现象,但是我们却看出不同的东西来,就形成很多种变化。

  《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就不会有不利的后果。这就说明,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

  伦理从哪里来?从自然来。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如果伏羲氏当年说是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宗教了,但是他没有。他说,这是阴阳的互动,是自然的孕育,是有两种不同的力交互作用,很自然就产生万物,并且不断运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

  西方人看地球,看到最后就看出一个结果,就是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二分为四,两个细胞就分成四个,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这样无穷无尽就产生万物。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但是偏偏中国人的看法不太一样,我们认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面就不讲了,因为不需要讲了,万物都产生了,还讲什么?

  一分为二,一生二,这两种都对,但是分析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一生二,很简单,太极生两仪,分阴分阳,二生三,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生万物,这个三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汉高祖统一天下以后,他就简简单单约法三章,这是最切合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做法。有阴有阳,谁都知道,但是阴阳如果不互动,什么都没有,就一个阴一个阳,有什么用?这整个的思路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发展。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就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的过程。如此一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易经·系辞》也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世间万物又是如何从两仪进一步变化而来的呢?

  我们现在一定要了解,中国人很多思维是从《易经》来的。《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一所构成的,可是这个一如果是单纯的一,那就一到底,就不会变化了,更不会有万物了。光是有阴有阳,如果阴阳不互动,也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阳一定会跟阴碰在一起,阴会跟阳化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产生万物,变成四象。

  关于曾仕强优秀文章2:这样做,祖先和子孙才会得到你的福报……

  我们常常讲这样的话,眼见为实,眼见为真,意思是说我亲眼看见的,才相信确实存在。那到底是眼见为实,还是眼见为真呢?眼见为实很难,眼见为真比较容易。“为真”的意思是说,你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但你把它当作真的。其实人顶多做到这一步,除非你回去了,你才知道眼睛看到的到底是真是假,只要活着,你永远没有那个能耐。为什么?因为人活着就是要修的,不断地修,用看得见的东西来修看不见的东西,一旦修完了,就回去了。

  中国人为人处事比较推崇四个字,叫作深藏不露。因为深藏不露就不会受那么多伤害,等到必要的时候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家看,西方教堂之类的建筑喜欢盖在山顶上,于是很快就变成目标,被干掉了。中国的寺庙大多建在深山老林,远离人群集中地方,高大而神秘,流传很久。差别在哪里呢?就是我们重视的是看不见的部分,而西方人重视的是看得见的部分。这个大家一定要好好去想一下。

  《道德经》告诉我们,一个人做好事,千万不要张扬,一张扬就没有功德了。你存心做好事,存心想让人尽皆知,那就不是好事。我做的事是我应该做的,我没有什么功德,这样你就有功德。菩萨,我今天做了很多好事,你可要给我记住啊。那你是在教训他了,对不对?他就想,那你自己去找好了,我干吗管你呢?

  做好事做到人家完全没有感觉,那才是真正有功德。我们今天受西方影响,总说凡走过的路必留下痕迹,其实这句话是很可怕的。西方是凡走过必有痕迹,我们几乎都是不留痕迹的,但是现在我们也开始大量的留痕迹了,实在糟糕。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他们有三兄弟,泰伯从小就知道他爸爸不想把王位传给他,不是嫌他不好,而是认为三弟的儿子将来会很重要,所以他爸爸很想把王位传给老三,希望老三的儿子将来能够复兴周朝,让周朝兴盛起来。老大怎么做?他不会对父亲说,你的心思我明白,我也很愿意把王位让给三弟,你就传给三弟好了,这样讲就显得是你的人情,将来三弟一家人怎么回报?他也不会跟别人讲,既然父王有这样的意思,你们就劝他废长立幼,这想法到底是真还是假别人要猜半天。于是他就跟二弟说:“二弟,咱们找一个地方去打猎,跑得越远越好,不要问为什么,跟我走就是了。”出去时,别人认出他,他就文身,披头散发,把自己弄得跟野人一样。泰伯真是了不起,不留任何痕迹,别人夸他了不起,了解父亲的心意才这样做的,他绝不承认。中国人的“无”很高明,不留任何痕迹,不让人家有负担,这才是真正的有功德。

  老子告诉我们,上德的人是无德,所以才有德。总是说你自己做了多少功德的人,毫无功德。这点其实当年达摩跟梁武帝讲得最清楚。梁武帝替佛教众人做事情,所以他跟达摩讲,我替这些和尚做了多少事情。达摩毫不客气,说毫无功德。像这些事情,大家真的要好好记住。

  一个人,功德做得好,你的祖先会得到你的福报,你的子孙两代也会得到你的福报,这些虽然看不见,但却都是真的。一个人一生唯一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德行充足,使自己的修养提高。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天道,就是品德修养越来越好。品德修养可以庇荫子孙,而看得见的钱财则却会贻害子孙,这句话我们应该时时放在心中,当作警戒,时时提醒自己修德以应天道,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关于曾仕强优秀文章3:老师是水,学生是山…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道,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即是告诫我们老师是伦理、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是道德的表率,他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作为学生要敬师德、学师德、永铭师恩。而身为老师,最引以为傲的也莫过于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易经》中有一个专门讲老师与学生的卦,就是蒙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蒙卦告诉我们的关于老师与学生的道理。

  蒙卦的卦象,上面是山,下面是水。上面的山代表学生,下面的水代表老师。因为下往上叫做往,上往下叫做来,只能来上学,不能去教学生。换句话说,只有学生来求教于老师,不能是老师很热心地跑到学生家里去教学生。这表示学生学习要主动。

  蒙卦的卦辞也是这样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不是老师去求学生要好好学习,而是学生来求老师。学生来问的时候,老师才给他答案,否则老师一直教,他会越学越烦,越来越讨厌学习。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句话才是教化的基本原理。所以,孔子不拒绝任何人,普施教育,有教无类,但是一定要“自行束脩以上”,他才会教。其实孔子并不是在乎那一点束脩,束脩就是今天的学费,而是他认为如果学生连一点点学费都不交的话,那是没有诚心要学。“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说学生第一次问老师问题时,老师要看学生的状况给他合适的答案。如果学生再三问同样的问题,就表示他根本就没有恭敬之心,是一种亵渎,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就不要告诉了。

  我们都很羡慕颜回,认为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其实,颜回的爸爸也是孔子的学生,颜回跟孔子学习的时候还非常年轻,而且很聪明,他就觉得很奇怪:我爸爸跟这样的老师能学到什么?老师所讲的,我差不多都懂了。所以他就开始提问题,刚开始孔子很有耐心,给他答案,可是提到有一天孔子大发脾气:你是来干什么的?是来学习的,还是想把我考倒?颜回没有想到孔子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回去整整一个礼拜不敢出门,反省自己,人瘦了一圈,从此以后他就很少问问题。不要以为是颜回的问题变少了,其实他的问题多了,但是他会自己先去想,想不通,再去找资料,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请教孔子。孔子也很高兴告诉他。这才是好学生。

  学习一定要自动,自动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动找到合适的老师,自动提出合适的问题,不管听不听得懂,都要暂时停下来,自己好好去想一想,想不通先问问别人,实在没有把握,最后才去问老师,这才是合理的过程。

  当然,老师自古以来都是负有重大责任的,最难听的一句话就是误人子弟,误人子弟是罪孽深重的,还不如不当老师。再者,“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照理说,很热心去教别人是对的,实际上根本没有那回事,好为人师是大患。有人会说:我作为老师不能教学生,算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孔子是怎样做的,孔子讲课都是一起讲,很少单独给谁授课,除非那个人有单独的问题,而且孔子只讲他认为应该讲的。这才是好老师应该做的。蒙卦卦辞说不是我求童蒙,而是童蒙要来求我,这是教化不可改变的原则。

  综上,我们把蒙卦下坎当做老师,就是施教的人;上艮代表学生,即是受教的人。老师是水,水可以滋润万物,也可能泛滥成灾,所以老师是智者,知道该流才流,不该流就要节制,免得一下流光了。学生是仁者,要乐山,要知道自己到山上去,如果不主动去采集东西的话,就是如入宝山空手还。山里面有很多宝藏,学生要自己去挖掘,学生不主动学习,就会停止在那里,永远不长进了。

  我们每个人,最好自己问问自己是哪一种学生,要选哪一种老师;自己问问自己是哪一种老师,要教哪一种学生,然后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会受益。

    23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