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描写作家的文章

克浩分享

  你有喜欢的作家吗?你喜欢的作家是怎么样的?把你心目中喜欢的作家用自己的文字描写出来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描写作家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描写作家的文章1:冰心的魅力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读着这感人心肺的话语,能不让人忆起和蔼可亲的冰心奶奶吗?

  冰心奶奶的文章写得非常之好,让人读了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而又不现实的幻想之中。读着她的文章,常常让人忘了吃饭,忘了睡觉。恨不得一口气把这一本书全吞入肚里。等你看完书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在现实生活中。

  冰心奶奶的文章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而且冰心奶奶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无论她在哪儿,在国内也好,在国外也好,总不望忘了与小朋友们通信。她在生病时,还背着医生偷偷地写信给小朋友们理!像这样爱小朋友的人,在世上并不好找。

  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杂志,内容包罗万象,像一位好朋友一样,可以与你谈天说地,为你解答问题,让你知道一些新鲜、奇怪的事,让你流下感动的泪,常常让你哭笑不得,让你了解自己,认识世界。

  有些人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上,又空着手离开人间,什么都没留下。但冰心奶奶一生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孩子的回忆!

  冰心奶奶,您就是我最崇拜的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在文化灿烂的星空添一笔色彩!

  关于描写作家的文章2:我喜欢的作家

  作者:一帘幽梦何寄

  我喜欢的作家,路遥,钱钟书,周国平,刘庆邦。

  说起来可笑,因为我只读过他们的小说。

  最初读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本书,一到手,就爱不释手。最明显的感觉是,即使你不看开头和结尾,只从中间任意翻开一页来读,它都能把你的心紧紧抓住。书中的人物,是那么熟悉,他们似乎不是活在书上,而是活在现实中。甚至就是我自家的故事,我还经常不自觉地让书中的人物和我们的家庭对号入座,所不同的,书中的主人公太贫穷,而我们在农村,生活还算富足。每当读这部小说,我就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转换角色,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笑,又一起哭。我理解那个心地善良,对爱情想热烈追求又顾虑重重的田润叶的感受,也理解田小霞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为什么痴迷地爱着一个挖煤工,更理解善解人意的兰香为什么那样自尊自强。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物,展现的是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每一个家庭,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

  钱钟书,我只读过他的《围城》。我不懂书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的语言。那么幽默,那么风趣,那无数和比喻,独特,新颖,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拍案叫绝,把人物的心理描述得恰如其分。对性格刻画也是入木三分,虚伪的,单纯的,圆滑事故的,口是心非的,种种众生相,演绎非常,你读着他的文字,似乎又超越了文字,头脑中也跟着在演着一出戏剧,喜剧,滑稽戏。特别是几个人在对讨论婚姻时说,婚姻如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人生也好,事业也罢,大底如此,想想还真的很有哲理。人,总是追求得不到的东西,正如小说所说,狗为了追求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在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这份表述和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之说异曲同工,都是说,人,大概就是这样,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周国平,我是从《论独处》这篇文章中知道周国平的。后来才知,周国平多少年前就热了,看来我是太孤陋寡闻了。当时,读到他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是惊喜,是震撼,是亲切,是意外,我也说不清,只知道,这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说的,有一种知音的感觉。后来,我又读了他的许多文字,他的只言片语,都是那么深刻,富有哲理,句句说到了人们的心里。比如:“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又比如:“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的生活,没有内心生活,他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绝不可能活得充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么一些人,你不让他说凡俗事务,他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东家长西家短,是他们闲聊的内容,且津津有味,他们只要自己和自己呆一会,就会闲的无聊,不知干点什么好,他们只喜欢热闹。和这样的人呆着,本身就是一种无聊。周国平的文章,大多是对人生社会人性的思考,他能用浅显的语言,说出深刻的哲理,真不愧是哲学家,你读他的文章,不象读小说,想象出一幅画面,你是用心在读,在体会,在感悟。不知不觉中,你的人生体验会丰富,人生境界会升华。

  作家刘庆邦,我是从重庆卫视上知道他的。他被称为短篇小说王,得奖专业户,他写的小说《鞋》,获得了鲁迅文学奖。那篇小说,我读了好几遍,每次读,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那真叫个绝。为什读起来这么亲切,因为,我把自己想象成了主人公,有人时羞涩的样子,无人时大胆的遐想,还有那说不出道不来的微妙的心理感受,是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都有的啊,我感觉,那上面说的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一个男性作家,怎么会把一个少女的心思刻画得这么真实,这么细腻?不得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看来,作家会钻到人的心里,看清你的五脏六腑。作家就是心理学家,他能写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人的心理感受。他还有一篇小说,《走窑汉》,又是一种风格,读这篇小说,就如在看电视剧《潜伏》,可以说是步步惊心,惊心动魄,情节既在人的意料之中,又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小说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让人感觉真实可信。特别是结尾,当主人公听说被自己深深爱着,又百般折磨的妻子跳楼之后,他呼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他又坐下了。多少语言,多么复杂的心理,全在这一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世界上有很多财富,没有一种财富,如书籍这样的廉价,没有一种财富,如书籍这样的昂贵,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可惜我读的很少,已经营养不良。阅读的确有很多好处,食物让我们活着,活得健康,而阅读让我们生活,活得丰富。

  关于描写作家的文章3:作家

  推荐人:baixuanchenxuan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McCullers),美国文学史的一个奇女子。书中充满了致命的孤独、狂热、爱情和无望。22岁成名的她,写下了《心是孤独的猎手》,名列百大英文小说第17位。比小说更精彩的是,她以短暂的一生,注写了文学史上的伤心故事。

  1978年,她的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被翻译以来,成为一代中国青年最美好的阅读记忆。多年来,一直有人苦苦追寻这篇翻译家李文俊翻译的中篇小说。近30年后,卡森·麦卡勒斯的系列作品终于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再次引起我们对她的关注。

  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后来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定居。孩童时代受到的一连串打击使她患有下半身麻痹症。她的作品特定地发生在南方的小地区,描述孤寂人的内心生活。她写的小说有《心是寂寞的猎手》(1940;1968年拍成电影);《金色眸子中的映影》(1941;1967年拍成电影);《婚礼的成员》(1946;1952年拍成电影),是她自己将书改编成剧本(1950);和《伤心咖啡馆之歌》(1951;1991年拍成电影)。

  1917年,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出生于俄亥俄州。这个珠宝店老板的女儿,从小就被寄以厚望,从五岁开始学习钢琴,父母一心一意要把她送入音乐学院。不过,15岁时,她从父亲处得到一台打字机。这台打字机,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对于这个成名过早的年轻人来说,挫折也来得过早。

  16岁,她背负着家人的希望,来到纽约求学,没想到却在地下铁中,把学费弄丢了。倔强的她,没有回家,留在了喧哗的纽约,靠着打零工过日子,最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夜间部的写作班,学习写作。写作从此成为她一生最优美的旋律。

  此后二年,麦卡勒斯干过好几份工作,打字员、女侍、钢琴手等等,也写了几个短篇小说,却几乎一事无成,仅仅在《故事》杂志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同时,让她一生痛苦的风湿热开始了对她的折磨。她回到南方。开始构思一部有关一对聋哑朋友的小说。居留故乡一年里,写作没什么发展,刚满18岁的她却下定决心结婚。

  麦卡勒斯1937年与利夫斯·麦卡勒斯(Reeves McCullers)结婚,利夫斯是一个失败的作家,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并没有妻子的才气。这一差距令日后发生了更多的伤心故事。但麦卡勒斯很爱他。在婚前,她写信告诉父母,在第一次与他发生性关系之前她并没有打算嫁给他。“性体验并不像劳伦斯所描写的,没有剧烈的爆炸和彩色光芒,但它给了我一个机会更深地了解利夫斯,并真正学会爱他。”

  结婚后,麦卡勒斯随着先生四处漂泊,健康时好时坏。她一直在写那个聋哑人小说。“有一整年的时间里,她都不晓得自己在写些什么。心里想,或者放弃长篇,改写成一个个短篇算了,可心里却有种手脚被砍断的感觉。她不愿意,却没出路,陷入了绝望。有一天,连写五个小时之后,她再也写不下去了,只得出门歇息一下。穿过马路时,灵光闪现,突然一切都清楚了,她清楚知道主角该是谁?整部书的焦点又是什么?她发现,她整个灵魂都能投入小说之中了。”(傅月庵《寂寞小酒馆的悲歌》1940年,小说出版,名为《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佳评如潮涌来,她成了“美国最有才气的新生代作家”、“等了好久,我们终于等到一个新作家了”。

  但她与利夫斯的矛盾却更加显著。1940年他们一度分居,她搬到布鲁克林,与W.H.奥登合租一套房屋。这所房子成为当时波西米亚文人艺术字的聚集中心。1941年,她爱上了作曲家David Diamond,这段三角恋情导致了她和利夫斯婚姻破裂。这段经历在她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里有所体现。而且,终于加入文人圈,并全心投入其中的麦卡勒斯,对利夫斯越来越冷淡。她爱上了更多的人,爱上了派对,爱上了那些炫目的文学明星,矛盾越来越大,两人最后只得离婚了。

  1941年,二次大战爆发,卡森的创作也如烽火般迸散开来。《金色眼睛的映影》(Reflections of Golden Eye)出版,褒贬不一,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更相信她的前途。我们熟悉的《伤心咖啡馆之歌》(The Bal使她获得更多的赞誉。也开始有人发问,为何她总以聋哑、智障、驼背、偷窥狂……作为主角?

  “我笔下的人物相当古怪,‘爱’是我选择这些人物加以描写的中心,尤其是设法接受或回报他人的爱———这些人生理上的缺陷便象征着精神上的缺陷,无法接受或回报他人的爱———亦即精神上的隔绝孤立”,卡森晚年曾这样说道。甚至对她来说,被爱比爱人更为痛苦。她说:“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宁愿去爱而不是被人所爱,而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其充分的理由。因为,施爱者总是在试图不断的使被爱者尊严无存。他总是期盼能够与被爱者建立任何可能的某种关系,即使这一经历结果只能给他招致痛苦。”

  二战后麦卡勒斯移居巴黎附近,1945年她与利夫斯复婚,29岁,她终于因一系列疾病,彻底摧毁了健康,导致瘫痪。三年后她因抑郁一度试图自杀。1953年11月,利夫斯在巴黎一个旅馆房间里服药自杀。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健康的恶化,卡森·麦克勒丝的光芒急遽下降。她尝试直接创作剧本,1958年,她把《奇妙的平方根》(The Square Root of Wonderful)搬上舞台,结果一败涂地。此后,心脏病、乳癌、肺炎、骨折接踵而至,然而卡森还是设法旅行、会客,以及,更重要的,写作。1967年9月29日她因脑出血在纽约去世。遗留下未完成的自传《照亮及暗夜之光》(ILLUMINATION AND NIGHT GLARE)。作为一个孤独的猎手,她一生都在追随自己的心,最终完成了文学史上最伤心的故事。

    225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