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故事2020汇总
音乐家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除了天分,更多的还是因为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罢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音乐家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音乐家的故事1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之子,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维也纳轻音乐的作曲家。其创作以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称为“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他的父亲。他作有五百余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及一些轻歌剧等。他的创作核心是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旋律酣畅,节奏自由,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约翰.施特劳斯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感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
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音乐家的故事2
胡梅尔"愚弄"菲尔德
约翰?胡梅尔(1778—1837,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是19世纪初欧洲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在那个时代,胡梅尔的社会地位与贝多芬一样,在欧洲所有的音乐中心,人们都给予他巨大的荣誉和高度的赞扬,但这并没有改变胡梅尔长相一般、其貌不扬的事实。
1822年,胡梅尔随大公夫人一起出访俄国,他受到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但是在莫斯科热情的款待中,美中不足的是俄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约翰?菲尔德(1782—1837)没有来拜访他。菲尔德是穆齐奥?克莱门蒂(1752—1832,出生于意大利的英国钢琴家与作曲家)的弟子,一个完全俄国化的爱尔兰人。
最后胡梅尔决定:既然菲尔德不来拜访他,就由他拜访菲尔德。因此,他开始寻找菲尔德。他来到菲尔德的住处,看见他正在授课。为了不影响他,他安静地等着。胡梅尔长得粗壮结实、相貌平常,加上不修边幅,看起来就象是一个德国农夫。而菲尔德则举止优雅,风度翩翩。
授课一结束,菲尔德便对胡梅尔说:"先生,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胡梅尔说:"在莫斯科出差时,我听过您的许多演奏。那时我就想结识您,并亲耳聆听您的演奏。我非常喜欢音乐,但是懂得不多。"
菲尔德对这位看起来似乎刚涉猎音乐的乡下人的要求感到好笑,但他还是坐到钢琴前,演奏了几首最能体现自己风格的优美的乐曲。胡梅尔热烈鼓掌表示感谢。接着菲尔德想开个玩笑,就请他所认为的乡下人接替他的演奏。但是胡梅尔声明没有乐谱他从未演奏过,而且以前只是偶而在风琴上演奏。
可是菲尔德一再坚持要求胡梅尔演奏。最后"笨拙"的客人终于坐到了钢琴前,而菲尔德则仰坐在椅子上准备欣赏他的玩笑。他的确欣赏到了,但不是他事先预料的笑话。胡梅尔用菲尔德刚刚弹奏的曲子中的一个主题演绎出一首华丽的集成曲,曲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感情。
菲尔德大吃一惊。他跳起来,抓住胡梅尔的胳膊,先是摇了摇,然后以欧洲人的方式亲切地拥抱他,并叫道:"你不要骗我,你就是胡梅尔,世界上没有谁能像您这样即兴作曲的!"
有了这番互相介绍,两位钢琴家自然很快成了要好的朋友。
音乐家的故事3
意外的成功
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是《蓝色狂想曲》,它的诞生是富于戏剧性的。当时美国最着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指挥请他写一部“庄重的作品”,但格什温认为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始终不从命。指挥先生无奈之中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报上抢先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周后在音乐厅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看了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了两个星期才完成任务。谁知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并以此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音乐家的故事4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_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
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之后,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之后,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能够自我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音乐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命运。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惟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他精心为进步电影《复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声》配曲,而且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报酬。
在延安时期,冼星海不仅仅在组织上入了党,艺术创作也到达了崭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状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就应说,这也恰恰是他周围革命环境影响的结果。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超多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音乐家的故事5
“替身”成名
肖邦初到巴黎时不被人知,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演奏。这天的钢琴演奏使听众如醉如痴,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演奏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使肖邦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音乐家的故事2020汇总相关文章:
★ 梦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