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作为文化体裁之一,是民间文化的综合表现,是民间智慧、艺术、知识的混合体,它折射出民众生活的镜像并孕育出了众多高雅艺术,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七年级的民间故事,欢迎查阅。
七年级的民间故事1
现代人在现实中很难经历到所谓天地不容的爱情,但遭遇家人的反对也是在所难免,有同样经历的情侣们,到三清山走走逛逛,看看两大绝景———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在传说中有这样一段爱情,与你们的经历又些许的相似,但他们从未放弃。
爱情传说:三清山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绝景世间绝无。相传,玉皇大帝之妹玉虚,因耐不住天宫寂寞和约束,变村姑下凡,见三清山风光旖旎,就到此一游。不料她只顾观景,身体被树枝划伤,鲜血淋漓,染红的大树就变成了三清山特有的高山杜鹃。正巧一位采药的英俊小生孟屹奇路过,背起玉虚回家养伤。玉虚被屹奇勤劳、朴实的气质所打动,决意留在人间。
此事被玉皇大帝得知,派乌龟精用法术将屹奇变成巨蟒,压于玉台之下的山谷。屹奇忠贞不渝,仰望星空,日夜思念玉虚。玉虚得知屹奇被害,痛不欲生,不顾一切冲出天庭,飞身于屹奇身旁,和他永远相守。于是就有了三清山两大绝景———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
三清山上由两块巨型花岗岩组成的一尊天然女神塑像,隐身苍松翠鹃之中,脸带幸福微笑,面对阳刚俊美的巨蟒出山,风情万种。三清山是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风景名胜区,以雄、奇、险、峻和清、幽、秀、绝而著称,既有“览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的惊叹,又有“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之美称。
在三清山除了感受美丽的爱情以外,其实它的美景也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览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这句话绝对是名不虚传。
七年级的民间故事2
乾隆年间,鲁中句月县有个奇人崔九,不管多复杂的账目,只要请了他来,都会理得不差分毫,人送外号“铁算盘”。
这天,县令林墨轩乘了一顶小轿来到崔九家,说弥水镇发生了一场火灾,汪记棉花店的仓库因灯笼被风吹翻失火,把紧邻的瞿家粮店的粮仓也烧了,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官司打 到了县衙,林墨轩难坏了,所以来请崔九帮忙。
当天,崔九就带着盖了县令大印的全权委托书和几个捕快去了弥水镇。崔九查看了粮仓现场后,把瞿、汪两家掌柜叫到一起,让他们说说到底烧毁了多少粮食。瞿家掌柜侯魁说:“五万斤新麦,只是账本忘在粮仓里,被火烧了。”汪家掌柜钱岩说:“起火头天中午,阿三、阿四为了掏鸟窝,还借了长梯子搭在瞿家仓上,他们说看到只有半仓粮食,三万斤都不到!”不待崔九发话,侯魁说:“我们的账本虽然烧了,可我们收粮食时,都给了粮户一张优惠券,上面注明了卖给我们粮食的斤两,这两天我们发了告示,让大伙儿拿出凭据给我们作证。”
崔九听了点点头,让人赶紧把粮户送来的凭据汇总。他还特意看了看凭据,的确注明了粮户的名字和卖粮斤两,汇总的结果正是五万斤小麦。
崔九扒拉着算盘,说看来这事基本清楚了,他要回去向县太爷交差了。临走时他跟侯魁商量,说有个亲戚要肥田,想买粮灰,侯魁满口答应。崔九摆摆手,让捕快们招呼人把粮灰打扫了,一筐一筐过了秤,码放在场院里。然后说他先回去交差,回头让亲戚来交钱拉灰。
第二天晌午,崔九陪着林墨轩又回到了弥水镇就地审案。场地布置好后,崔九让人支炉生火,架上铁锅,放进去三斤小麦,不一会儿,小麦全烧成了灰。众人正稀里糊涂,有人过来打扫锅里的灰烬,用秤一称,报数道:“二两!”接着,崔九“噼里啪啦”扒拉了一阵算盘后高声道:“瞿家被烧粮食掐头去尾,抹零找整,认定三万斤!”侯魁不干了,嚷道:“你这数如何算出?”崔九说:“三斤小麦烧成了灰只有二两,粮仓的灰烬不过两千斤多一点,刨去仓顶的竹器、苇箔、麦秸等灰烬,火灾时烧毁的仓粮不过三万斤!”
林墨轩一拍惊堂木,喝道:“侯魁,那两万斤粮食哪去了?还不从实招来!”侯魁吓得腿一软,跌坐在地上。几个衙役押着瞿家粮店的四个伙计来到堂前。崔九继续扒拉着算盘,说:“两万斤粮食,五个人分,就是每人四千斤,按大清律法以偷盗罪论,当杖三十,流放三千里。要是有人主动交代,我就替他向县太爷求情,免了他的刑罚。”话音刚落,伙计常五“扑通”跪下全招了。原来侯魁因赌博输钱之后还不起,就让几个心腹伙计帮忙,偷卖了两万斤粮食,一万斤还了债,一万斤做本钱,准备赢回来。
可侯魁赢少输多,两万斤粮食的窟窿补不上,他着了急,就密谋嫁祸,制造了汪家棉花仓库灯笼被风刮掉失火的假象,然后点燃了自家粮仓,诬赖汪家。常五管着账本,怕出事,就偷偷记下了侯魁偷卖的两万斤粮食,被侯魁发现,威胁他不要多嘴,还把账本烧掉了。
从此,鬼算盘崔九的名声就越传越响了。
七年级的民间故事3
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秋天的某个晚上,和平常没什么不同,宋神宗饭后突然打摆子,两眼翻白,浑身颤抖,十指像鸡爪一样在空中比画。片刻以后,宋神宗恢复平静,正当大家松了一口气时,太医跟高太后悄悄地汇报:“皇上这是重病之前的先兆,要劝皇上保重龙体,不要过于操劳。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皇上会一病不起。”
高太后听了,既心疼又焦急。她心疼皇上的身体,焦急下一任的“接班人”。别看宋神宗儿子有6个,可是前面5个儿子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先他而去了,膝下只有老六,年方17岁,叫赵熙。赵熙是德妃所生,不是皇后嫡出的,他排行老六,也不是长子。当时立储君是立嫡立长,基于无长无嫡可立,所以赵熙就成为的种子选手,宋神宗口头上认可他为太子,只是没有下诏书。没有那一纸公文,赵熙头上的太子帽子就戴不稳。
三个月以后,宋神宗中了太医的预言,一病不起,而且口不能言,手指也僵握着,写字都成了难事。高太后催他立太子,他比画了半天,高太后才看明白,原来皇位的人选还有两个。高太后以为是皇上在外面跟民女生了龙种,又比画了一会儿,她才明白,那两个竞争对手是宋神宗的亲弟弟,一个叫赵颢,36岁;一个叫赵頵,30岁。姑且叫他们二号三号选手,前面提到的赵熙算一号。
在宋代皇室有个规矩,叫兄终弟及,既然宋神宗没有把亲生儿子正式立为太子,现在皇帝驾崩的日子屈指可数,二号和三号选手就有资格来争夺皇位。而且,他们都是高太后的亲生骨肉,处理起政事来,随便哪个都会比赵熙强。
皇帝病了,大臣们争相表忠心,络绎不绝地进宫探病。这个时候,只是尽心罢了,隔着窗户见见皇上。于是,大伙对皇上的探病就成了一次次的茶话会,你一言我一语,猜度会立谁当接班人。
一开始,大家的研讨是比较轻松的,轻言细语很有修养,互相带着试探对方的意思,但渐渐就有了打嘴仗的风向,特别是宰相王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以后,众人立刻就分成了两个对立阵营。以王瑾为首的支持子承父业,以重要大臣蔡确为首的支持兄终弟及。
王瑾只是装作随意地说了一句话:“应当立赵熙为太子,皇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谁都知道他早就把赵熙称太子了。至于诏书,等皇上醒来,我看就会下了。”
宋神宗病重得昏迷过去了,那立太子的诏书,没有他的签名,谁也不敢做主出炉。
在朝廷,手里有实权的人是枪杆子,有话语权;手里没有实权的说不上话的,叫烧火棍。但是,所有矛盾的聚集放大,都少不了烧火棍的功劳,他们在中间挑拨火星,拉帮结派,为自己谋前途。王瑾和蔡确这两支枪一接上火,烧火棍们就忙开了,使两人的矛盾迅速升级。
蔡确放出话来,要杀了王瑾。
王瑾有个外号叫三旨宰相。三旨是:上朝时叫取圣旨;皇帝裁决后,叫领圣旨;传达完圣旨,已得圣旨。对上,他唯唯诺诺;对下,他爱好和平,是有名的双面胶人士,就是跟值班的宫女,也喜欢拉拉家常,没有一点高 官的架子。
就是这样一个不爱招事的老头儿,却在皇上病倒以后管起事来了。于是,前几日呈乌合之众、懒散之态的朝臣们就有了必须唯王瑾马首是瞻的意思。这个马首不像以前没有主见了,原来他天天歌颂皇上英明,现在他的言行倒叫臣服的人由衷地佩服起他的英明来。
这日探病聚会时,王瑾进来就宣布了一个新想法,他说:“皇上病体欠安,国事不能长久荒疏,我们应当集体联名,奏请高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临朝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皇位人选,到时大家把自己的意见都拿到桌面上去谈,不用在背后胡思乱想,影响团结。众卿觉得如何?”
请太后临朝,有史为例,可以效仿。宋神宗还活着,总不能马上叫哪个选手直接上任吧?万一皇上被哪个医生妙手回春了呢?
确立皇位接班人是个烫手的山芋,就丢给太后去整吧。王瑾这一招儿倒是高明,弄得想杀他的蔡确不得不推迟了计划。
高太后的表现也很让大臣们满意,太后不肯临朝,说:“哀家一个女流之辈,怎配端坐朝堂?”这话很多太后都说过,但当时让大臣们听来,仍是觉得心里舒服,这才叫贤德的女人,不是有野心的人,暂时过渡下就会回到后花园去下棋的。大臣们放心了,一再叩请高太后临朝,还有几个人坚决地说她不答应,他们就不起来。没办法,高太后只好答应了。
王瑾这人看起来有几把刷子,几句话就把高太后隆重推到前台了。虽说史有前例,但当时人们还没想到这一招。有的等着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能提拔自己一下;有的观看皇位花落谁家,就是没有人想到国事不能长久荒疏。
看来王瑾不是蜗牛,是红牛。
高太后走马上任以后,处理起政事来果断能干,没有平常女人的优柔寡断。对于立储君的意见,她是各方面都听取,要女官一条条记下来,但就是不表态,说要时间考察研究再作决断。
王瑾的态度很明白,还是支持赵熙当太子。他说:“兄终弟及是有前例,可是当今皇上有亲生儿子呀。可怜皇上就这一根独苗,他学问好,有仁孝之心,如若不叫他承继大业,于心何忍?”
这日下了朝,王瑾接到一封密报,上面写着:“我听说蔡确要加害于您,他一心反对立赵熙为太子。您这几天出行居家都要格外小心,过了这阵就好了。”
没想到从这个晚上起,王瑾府上却是夜不闭户,把院门大开,往里走进去,一层层的门都是开着,王瑾和家人仆妇无不是放心大睡。蔡确派的杀手从没见过这种阵势,夜夜在王府左右转悠,却没有胆量走进去。如果想在王瑾上朝的路上干掉他,竟也成了难事。杀手发现王瑾神出鬼没,根本不知道他走的哪条道去上朝。
没有办法,蔡确就想在宫里对王瑾直接下手。下手的地方初步选在他们原来探皇上病情聚会的候客室,等王瑾落单时下手,方法是在他茶水里下毒。至于替罪羊,就让端茶的宫女担任。这个主意蔡确只跟夫人王氏提过,但很快走漏了风声,只好改在宫里探病的路上杀了他,杀完将他丢在草丛里,装作不关我事的样子走掉。
时间是中午,宫内行人稀少。看到王瑾往皇帝寝宫走,蔡确就连忙跟上去打招呼,说他也是去探皇上的病,要同行。王瑾说好啊,两人一前一后走着。机会真是千载难逢,前后左右都没有行人。蔡确猛地一拔佩剑,却差点儿闪了腰,那佩剑硬是拔不出来。他歪下头看了一下,发现剑被什么类似浆的东西给堵死在鞘里了。
王瑾回过头来,说:“你整理衣服呐?”蔡确脸一下子红了,说不是,又说是。这个时候,蔡确想上去把老头儿掐死,可是王瑾有点胖,脖子粗短,又走出了汗,想掐死他,手会在他脖子上打滑,难得掐死。脱下裤腰带勒死他吧,自己的裤子怎么办?算了,等下次吧。
两人进了候客厅,却见二号三号皇位选手在那里发脾气,二号赵颢说:“我想见哥哥,母后却不给我见,说要静养,听说是不行了,可不是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了?”三号赵说:“我都担心哥哥还在不在?前几日隔着窗户见过,一动不动的。”
蔡确是支持他兄弟二人中的一个上位的,但一直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谁。现在二号和三号看到他,加上心情不好,都表现出懒得搭理的样子。蔡确那颗火热的心就一点点地凉了。
二号和三号不搭理他,蔡确本人忍不住做了一下自我分析:一是他们心情不好,二是嫌我态度不明确,三是瞧不上我的为人。早先,我 靠支持王安石的新政发家,后来发现宋神宗对王安石不满,就立刻疏远了他,还参了王安石一本。我这种小人他们怎会放心?
想到此,蔡确的心有点凉,因为头脑发热,要杀王瑾的心思就淡了。
走的时候,王瑾打了三声响指,神态很是轻松。
次日早朝,高太后宣读了立赵熙为太子的诏书。群臣中仍然有表示不满的议论。罢朝以后,高太后召了几名有不同意见的大臣单独谈心。
她说:“原先我是犹豫不决的,他们三人都是我的亲子孙,手心手背都是肉。我说的考察他们,其实只是私下观看他们探皇上病的样子。赵颢和赵看到皇上昏迷不醒,脸上现出的不是焦心,而是压不住的高兴。只有孙儿赵熙,每次来都流下眼泪,是真心为他父皇的病伤心。”她打开一个暗室的门,说:“哀家在这里观察他们。开始是准许他们走到皇上 床前探病,后来担心他们下毒手,就只准他们在外面站一会儿。你们现在不会反对我的意见了吧?
七年级的民间故事4
李顺做刽子手之前,是个杀猪的。做了刽子手之后,他还是个杀猪的。
原先哪,地面上处决人犯,要请外地的刽子手来砍头,请的次数多了,算算车船费、餐饮费、礼品费、特支费什么的乱七八糟加在一起,负担也挺重,于是经研究了一下,决定从本地发展一个,扒拉来扒拉去,最终把杀猪的李顺列为人选。
李顺起初也不愿意,可经不住劝哪,县衙做师爷的张赫宣,找到李顺说:赶往后,龙山街、虎山街、凤凰街、麒麟街的猪肉全归你独 家供给,你感觉美不美?
——感觉美不美?李顺感觉挺美,于是就点了头,做了刽子手。
李顺第一次行刑,毕竟砍的是人,不是猪,心里很是有些紧张。
被砍头的人犯也满头是汗。李顺劝他别紧张。人犯说我主要是怕你头一次上场,你太紧张砍不好我的头,我跟着受罪啊!
李顺就生了气,将鬼头刀刷一下砍下去,然后捧着滚在地上还会眨巴眼的人头喊:奶奶的,你看我紧张吗?
所以说,李顺的出名,不是猪杀得好,而是因为人头砍得好。
其实做刽子手,活儿不忙。要是忙,成天价砍 人头,那不麻烦啦?但不管怎么说,看着咕噜噜滚地的人头,李顺在心理上,或多或少还是受些影响的。
师爷张赫宣,常拎来一壶酒,李顺炖上点猪下货,两人凑一起喝。当然也不喝多,微醺,一壶酒,刚好够了。喝酒当然要聊天拉呱啦,比如昨儿个被砍头之人,生前犯了啥事儿,做了哪些孽,害过哪些人……诸如诸如。
经张赫宣这么一说,李顺心里就能敞亮一些。觉得张赫宣这人,不错。
张赫宣是个和善人,脸上爱挂笑,路上走着,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总爱援把手,遇到乞讨的老人和小孩,也愿丢下个一枚二枚的铜板……人人都说张师爷是个好人。
但好人未必有好报。张赫宣的女儿,犯疯癫,把张赫宣的脸上抓出伤来。张赫宣喝酒的时候责问自己上辈子做了什么孽呢?李顺就开导他,劝慰些着五着六的话儿。
到这个份儿上,说明两人的交往,还行。
李顺杀猪,四条大街的肉都由他供给,不能不说赚了些钱。他惦念着张赫宣的好儿,总想报答一下。可张赫宣都拒绝,说其实我这是害你啊,害你当刽子手说不上媳妇……正聊着,窗外有人往屋子里扔石头,张赫宣就喊:闺女,一边玩儿去!
闺女叫紫薇,受了训斥,疯癫又犯了。张赫宣要送客,李顺站起来,走到紫薇跟前儿瞪了她一眼,不知何故,疯癫的紫薇顿时安静下来……张赫宣和李顺都很惊讶,李顺走很远了,张赫宣还喊李顺、李顺,今后要常来寒舍坐坐啊!
打这往后,李顺就经常到张赫宣家里来,见着李顺,紫薇就变得很安静。李顺自嘲身上有杀气,把人给吓着了。张赫宣却说非也非也,这说明咱们相识真是有缘啊!……李顺听了,脸上笑笑,心里却在想别的事儿。
原来最近,李顺又要行刑了。被砍头的人叫马飞,生前砍了好几个打家劫舍的土匪,被砍伤的土匪没咋地,马飞最终却被砍了头。李顺敬重这样的人,于是没让马飞遭罪,抽冷子一刀砍飞了他的头……罪不至死啊,却怎么会死呢?李顺不明白。
张赫宣低头说喝酒喝酒,官 场上的事儿,莫问莫问。
翌年秋,张赫宣却要被砍头了。据说他身为师爷,做伪状,捏造事实,害马飞受冤致死。
行刑之前,李顺跟他凑了一顿酒,说点话儿。张赫宣还是说喝酒喝酒,官 场上的事儿,莫问莫问。李顺却说:我要告诉你,你犯的事儿,是我向顶上告发的!
张赫宣大笑着说:知道知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张赫宣还说:我放心不下的,你知道是啥吧?
李顺说知道。张赫宣就喝尽碗里最后一滴酒,笑着点点头。
张赫宣的头就被李顺砍掉了。
偶然的机会,李顺遇到了空和尚,会治疯癫。精心治疗下,紫薇病症越来越轻,开完最后一副药方,了空和尚迟疑老半天,才递过去。李顺脸上露出笑容,捧着药方走了。
窗外有菊花绽放,了空和尚就在菊花香里怅叹了一口气。
已是秋后了,李顺拿了一壶酒,端了猪下货,来到张赫宣坟头上,像以前那样凑酒喝。左一杯右一杯,喝到微醺时,李顺说紫薇的病治好啦,承诺你的事儿,我也办完啦,没心事啦,你莫要着急,我现在就来找你……说完,抽出鬼头刀朝脖子上一砍。
李顺的头就咕噜噜滚了下来。
七年级的民间故事5
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连向北延绵十余里,远远看去,形似"山"字,气势雄伟,林木茂盛,草场广阔,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传说当年杨二朗担山撵太阳,最后一个瘸腿的太阳因奔跑不动,躲在这山下,由此被称作"避阳山"。山上盛产一种叫"紫柴胡"的中草药,每年夏秋之际,各地药农中有人叫它"紫阳山",顺口又好记,久而久之,紫阳山就这么被叫开了。
这紫阳山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至今。
淮河两岸农家有大清早拾粪的习惯。这年初冬的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紫阳山下小朱庄的朱老汉背着粪箕、挟着粪铲和往常一样庄前庄后的拾粪。忽然,看见紫阳山半山腰不断闪着金光,远远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赶驴推磨。朱老汉纳闷,这一大清早谁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闪光处走去。走了好大一会,才近得跟前。原来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年轻女子赶着一头晕身闪为光的大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黄豆。朱老汉在一旁看得眼发花,那女子见朱老汉盯着磨盘傻看,没有吱声,只是朝老汉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顺手舀了一瓢黄豆给朱老汉。朱老汉忙撩起长袍接着,顺手将长袍一角掖在腰带上。那女子继续埋头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汉。朱老汉谢了一身,转身回村去了。
回到家,他把刚才见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说,谁也不相信,认为他是编故事逗大家。朱老汉急了,生气地说:"不信,你们看我兜里的黄豆。"朱老汉拽下掖在腰带上的长袍一看,里面还剩有几粒,因为朱老汉一开始就没把黄豆当一回事,一路走来基本上掉光了。儿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一看黄豆金光闪闪,惊叫起来:"妈呀,是金豆子!"这一叫,全家人都围了过来看,齐说:"是金豆子。"于是都弯下身在地上找豆子来,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烂豆子。儿子问老汉:"那仙女给你多少豆子?"朱老汉说:"给了一瓢,""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老伴和儿媳同时叫了起来:"快回去找。"
朱老汉全家一齐出动,睁大眼睛弯着腰顺着朱老汉回家的路找起了金豆子。村里人不知朱老汉一家发什么神经病,一问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着找。可是这么多人从村口一直找到山上也没找着一粒金豆子,也没看见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大家都怀疑朱老汉讲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汉确实有八粒金豆子。以朱老汉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朱老汉遇着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十乡八镇。从那时起,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人往紫阳山上跑,但谁也没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阳山下的紫阳镇有个姓范的老财主,贪得无厌,听到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马、金磨、金豆子。他派人昼夜看守山间,不准任何人上山,连放牧的牧童也不准上山,还常常亲自在山上看守。
一天,正当这范老财亲自守山,半夜里,忽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他的眼圆睁睁注视着周围,忽然一道闪电照亮夜空,半山腰现出一个一丈见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闪闪,一个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一匹高大的金马拉磨,磨着金豆子。范老财顿时来了精神,不顾一切拼命向山洞奔去。冲进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马。这时一声巨响,山动地摇,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堵住洞口。从此,人们再也没见到范老财。
七年级的民间故事相关文章:
★ 民间故事7篇
★ 各种民间故事大全
★ 关于民间故事5篇
★ 民间故事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