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一百字
民间故事经常触及生死、爱情、友谊等普遍的人类主题,以寓言或象征性的方式探索人生的意义、内心的情感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深邃的探索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和对话,并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心灵的满足。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民间故事一百字,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民间故事一百字(篇1)
孔甲养龙
孔甲是启的子孙。他当国王的时候,不理朝政,只是关心鬼神、吃喝、打猎、享受宴乐等等。他最喜欢的是养龙。
龙这种动物,是十分神奇的。孔甲的先祖大禹出生的时候就是一条虬龙飞身上天,然后化为人形。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应龙帮了很大的忙,治水成功以后又有两条龙从九天之上下凡来祝贺。
又传说舜在位的时候,在南浔国地脉深处挖出了两条龙。南浔国国王就进献给了舜,舜专门派人照顾,将两条龙养了起来。在舜将王位传给大禹的时候,也顺便挹两条龙移交给了大禹。
孔甲的祖先与龙有着这么深的渊源,也难怪他对养龙独有偏爱了。他也有两条龙,养在自己的宫殿里。可是养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专门的人来照顾龙、喂养它们。这样的人材一时之间并不容易找到。孔甲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学了几天养龙术,但还不是很精通的刘累。虽然刘累不是最好的人选,但是有总比没有要好。
刘累本来是尧的后代子孙,因为家里衰微了,自己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就跑去学了几天养龙术。他还没有学的精通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身手。
结果没养几天,刘累就把雄龙给养死了。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人把死龙从池子里拖出来,去除鳞片,剔去骨头,将龙肉剁成细细的肉膏,放在鼎锅里蒸好,就给孑L甲献了上去。声称是自己在野外打到的野味,特意请主君尝鲜。孔甲就这么吃了下去,还连声称赞味道好。
等到过了几天,孔甲想看两条龙的表演,就让刘累带出龙来。刘雷撒谎说雄龙病了,于是只有一条精神萎靡的雌龙勉强应付了过去。次数多了,孔甲就觉得事情有点不对。等他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大发脾气的孔甲一定要刘累交出雄龙,刘累连夜跑回了老家,再也不敢提养龙的事情了。
这时,有人向孔甲推荐一个养龙人,叫儆师门。他本身就有奇异之处,经常以桃李花为食,能够像上古的赤松子和宁封子一样,点了一把火,自己跳进火里,然后就趁着一阵青烟,飞升上天。
孔甲大喜,急忙请了师门来,师门也确实有本领。在他的调教下,那条雌龙变得容光焕发,精神振作。每个人看见了都很高兴。孔甲当然是最高兴的一个。
师门本事大,脾气也大。孔甲起初还能忍受养龙师傅,过了不久,孔甲心想,我是堂堂一国之君,我请你来养龙,那么应该你听我的,结果现在倒变成了国君看养龙师傅的脸色了。他越想越生气,平时任性妄为的脾气又上来了。
终于孔甲再也受不了。师门当面批评孔甲的可笑行为时,孑L甲立刻让人把他拖出去杀了。师门十分不屑地说:“砍头对我来说没什么,像你这样妄自尊大的人,自己输了还不知道。”说完以后就跟着卫士出去了,并没有什么害怕的神色。
一会儿,卫士将师门的头捧上来请孔甲过目。孔甲担心他的鬼魂在官里作祟,就赶紧让人埋到荒郊野外。
谁知尸体刚刚埋下,天上就刮大风,下大雨。当风雨停息以后,附近的山林就莫名其妙地着火了。火光熊熊,烈焰照天。很多人去扑火,但都扑不灭。大家都说是因为师门心里有冤才会有这种异象的。
孔甲也害怕了,于是亲自到墓地去祈祷。此后,火势果然小了很多。孔甲也就坐车返回宫殿。侍从们在宫殿门口请国君下车,等了很久都没有动静,等掀开帘子一看,发现孑L甲早就死在车里了。
中国民间故事一百字(篇2)
相传,在亘古遥远的年代。从古老的黄河到绵长的贺兰山之间,有一片土肥水美的原野。那里四季鲜花盛开,牧草茂盛,清澈的河水滋润着这方土地和人民。住在在这里的人们辛勤的耕作,换来的是丰衣足食的年复一年的好光景。
这里就是号称塞上江南的“宁夏川”,她不仅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而且据说还有一个“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这个“套”,指的就是位于黄河河套地区的宁夏川。可是在这个美丽的令人向往的土地上,却流传着一个叫人心碎的传说。这个传说已经流传了千万年。
原来靠近宁夏西北边缘的腾格里大沙漠,一直向东南延伸过来,覆盖着这片土地。从黄河滩到贺兰山方圆几千里寸草不生,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沙戈壁。生活在贺兰山的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贫瘠日子。他们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这样的贫苦生活,因为这方土地属于“旱魔”。这个统治者,只有在每年按时收到献给他的贡品,才会取出“雨珠”,沿着贺兰山撒上几滴,让种在山脚下的庄稼,可以勉强有个收成来维持生计。
那一年,天大旱。因为旱魔没有收到贡品,他拒绝下雨。
眼看山脚下绿油油的庄稼,打蔫了,发黄了,泛焦了。人们一年的辛苦就要泡汤了。
就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个叫“红”的小伙子,他是人们公认的英雄。“红”曾经独自一人在贺兰山里,杀死过野猪,生擒过豹子!还在单骑穿越戈壁沙漠时斗过群狼。
“红”不忍看着乡亲们在旱魔的肆虐下受苦,他决心挑战旱魔,让人们可以重新摆脱旱魔统治。出征那天所有的人都来送他,每人带来的都是从山上泉眼里,背下来的一罐泉水。
“红”把乡亲们送的泉水,倒进一只鹿皮缝制的口袋,挂在腰上。他背着弓箭,插着一把开山斧,手里提着一把三尖叉,告别乡亲们上路了。
“红”独自一人孤独的走进了无比无际的沙海,一直向西走去。他必须穿越这片完全看不到边际的沙海,因为旱魔的宫殿在腾格里沙漠的最深处。
“红”在沙海里,走了整整十个昼夜,如果不是他精心的分配饮用乡亲送的那袋“乡亲水”,他也许不等穿过沙海就已经葬身在沙漠里。
终于在第十一天的早上,红终于看到了金碧辉煌的一座宫殿,这就是旱魔居住的“旱宫”
“红”与旱魔在宫外一连斗了7天。
狂傲的旱魔并没有动用他的属从。可7天打下来却无法叫这个年轻人认输,反倒是旱魔产生了要收服“红”为己所用的念头。
他在第8天早上拼杀开始前对红说:“年轻人,我们不要再打了!我虽然现在不能叫你认输,可凭你现在的力量要打赢我也是不可能的!你是个不错的年轻人,可以留在我身边,我会给你一个很好的位置。说吧,你想要什么?”
红抹去脸上的污血,他已经是浑身是伤,完全成了一个“血人”!却高傲的仰起头颅,回答:“我要的东西,你给不了!除非你打死我,否则我一定和你拼杀到底!”
“我知道,你是来讨‘雨珠’的。你要它不就是为了下几场雨,换个好收成可以糊口?来我这里就是永远的风调雨顺,可以过应有尽有的好日子。”旱魔诱惑着。
他从心里赏识这个年轻的挑战者。
“红”仰面“哈哈”大笑,说:“风调雨顺?应有尽有?好!只要你交出‘雨珠’,从此退出河套,我甘愿一死听凭你处置!”
旱魔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年轻人,这又何苦?你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换河套的风调雨顺,值得吗?就是被你做到了,你死了,你还能看到这里的风调雨顺吗?”
“红”扶住拄在地上的铁叉,身上、手上连裤脚里,都在不住的有血水流淌下来。这殷红的鲜血一滴滴渗进了荒漠干涸的土地。
他顽强地回答:“只要可以给河套的百姓换来一个可以风调雨顺的家园,我甘愿用死和你交换!”
旱魔终于知道,自己无法征服这个年轻人,有点恼羞成怒,露出狰狞的面容。他恶狠狠发出了吼叫。“你居然如此的愚蠢!要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些愚昧无知的老百姓放弃年轻的生命?好!我现在用自己的魔法赌咒,只要你敢把自己的血在沙漠里放干,你说的那方土地就一定会永远的风调雨顺!”
“红”听了这番话,毫不犹豫的拔出腰间的佩刀,割断了自己的手腕……
鲜血像泉水,从“红”的身体中流淌出来,流进干涸的沙漠。“红”慢慢看着旱魔倒在地上。
奇迹发生了,就在那些鲜血渗入的沙漠上,不断长出一丛又一丛的细柳。它们不同于其它的柳树,不是乔木,而是一丛丛的灌木。它们也不是寻常的绿色,而是一种在绿色里透出暗红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的颜色。那些红色的灌木柳簇拥着“红”,仿佛护卫一具神灵。
旱魔呆呆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他的心被这个青年人彻底打败了。旱魔尊重这个英雄式的年轻人,他遵守诺言,放出了雨珠。
从此以后,河套不再有旱情,宁夏川变成了风调雨顺的米粮川。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叫“红”的英雄,把那些细柳命名为红柳,他们就是“红”的化身。红柳遍布在沙漠上,只要看见有红柳的地方,就一定可以找到水源。因为红柳所在之处,旱魔会主动退让。旱魔曾经对着“红”的尸体发誓:“你是唯一战胜我的英雄,以后只要有你存在的地方,我都会退让出来。”
中国民间故事一百字(篇3)
金牛湖
从前,西湖是叫金牛湖的。
那时候,湖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田地。周围的老百姓都在地里种着庄稼,用湖水来灌溉。稻穗儿长得沉,谷粒儿长得圆,像一串一串的珍珠,真叫人喜欢。农闲了,大家就到湖上打鱼捞虾。人们和睦相亲,过着安乐的日子。
在这湖底,住着一头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浅下去,湖里的金牛就会出现:老远老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头和翘起的双角,它嘴里吐出一口口清水,这样,湖水立刻又涨得满满的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来已经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啦,直早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都硬得像石头,缝裂得有几寸宽,嫩绿的秧苗都枯黄了。老百姓干渴得眼晴凹进去,浑身没劲。他们天天盼望有金牛出现。
这天早晨,大家正在湖边盼望,突然传来“哞”的一声,哈,果然看见金牛从湖底破水而出。它摇摇头,摆摆尾,大口吐水,霎时间湖水又涨满起来。
老百姓见了,个个喜得拍手叫好,流出了泪水,感激金牛。又见那头金牛抬起头,闪着亮晶品的眼睛,“哞”的一声,慢慢地,又没入湖中去了。
这样的情景,很快就传开了。钱塘县官听到后,捧着肚子笑呵呵地说:“这真是件活宝贝呵,要是把它拿来献给皇帝,一定能升官发财!”当下就吩咐手下人,赶紧去把金牛捉来。
那些衙役、地保一个个都急匆匆地跑到湖边,抬头望望,眼前却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儿还有金牛呵?问问附近百姓,大家见是衙门里的人,不是说没见着,就是悄悄地避开啦。
衙役们只得回报了县官。县官心里生气,拈着八字胡须,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条绝办法。他对手下的人说:金“既然金牛不见了,沉入湖底,那你们就把老百姓都叫去,把湖水车干。谁不去,就斩谁!”
住在湖边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赶到湖边。他们在县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车车湖水。车啊车的,一连车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到了最后那一天,终于把湖水车干了。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明地亮。
具官走去看看,也被金光照得连眼睛都张不开,但他还吆喝着衙役们赶快下湖去抢金牛。说也奇怪,那金牛好像生了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动。老百姓都打从心眼里高兴。
县官一看搬不动,就对百姓说:“谁能抬起金牛,赏白银三百两!”可是,老百姓都站着不动,气呼呼地不睬他。
县官见老百姓不理,就大声怒吼道:“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将你们统统杀头!”
这县官的话刚说完,只听那头金牛大叫了一声,真像晴天炸了个霹雳。但见飞沙走石,地动山摇,那县官吓得面如土色,双腿发软,一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挪不动。
这时,那金牛转着圆溜溜的眼睛,站了起来,又仰天长叫了一声,从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冲县官、衙役,一下把他们全都卷入巨浪中去啦。
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
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有干涸过。人们忘不了金牛,就在湖旁边的城墙上筑起了一座高高的城楼,天天爬上城楼去眺望金牛。这座城楼,就是后来的“涌金门”。
中国民间故事一百字(篇4)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冯夷当河伯】的故事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达成自己成仙的心愿。成为一名河伯。
1、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
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
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海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2、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
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
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
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
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
中国民间故事一百字(篇5)
什刹海的传说故事
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宽阔的水面,四面种着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景好极啦。什刹海夏天可以划船,冬天可以滑冰。解放后,政府又把什刹海彻底挖了一下子,又在岸边上建立了水泥栏杆,把古老的什刹海打扮得更美丽了。什刹海的刹字,在北京人嘴里念快了,就跟“季”、“价”、“窖”差不多了,因为这个,就有了活财神沈万三(原来北京西便门外有一座“白云观”,庙观里的“财神殿”,据道士说:财神老爷就是北京的“活财神沈万三”。另外传说:沈是元朝末年苏州人,名叫沈富,号叫仲荣。因为他在弟兄里行三,所以人都叫他沈万三。沈万三很有钱,是当年江南第一个有钱的人,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打算扩建南京城墙,又没有那么多钱,沈万三抢头替皇帝修了三座城门,皇帝朱元璋心里很嫉妒这个有钱的沈万三,后来,抓个差错,就把沈万三杀了。这是南京的故事。沈万三没到过北京,可是北京却流传了沈万三的故事。)挖十窖银子的民间传说。
提起沈万三来,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他是“活财神”。活财神应该是很有钱的了,可是他手里一个钱也没有,穷得连衣服都穿不整齐,那么,他怎么会叫活财神呢?他呀,他能知道地下哪里埋着金子,哪里埋着银子。那么,他怎么不挖点金子、挖点银子,换换衣裳呢?不行,沈万三平常说不出来哪里有金子,哪里有银子,要想跟沈万三要金子、银子,得狠狠地打他,把他打急啦,他胡乱一指哪里,挖吧,准有银子,也许是金子,并且,打得越厉害,从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银就越多,这么,人都叫他“活财神”。
可是,谁肯打他呢!他家里的人,不忍打他,一般老百姓呢,又没有平白无事打人的道理。这样,沈万三跟那些不肯打他的人,就都穷得吃不饱饭,穿不整齐衣裳。这一天,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皇帝又不愿意把他库里的钱拿出来,就跟大臣们商量“就地取材”的办法,大臣们说:“这一片苦海幽州,哪能弄出这么多钱呢!”皇帝说:“没法子也得想法子!”后来,有人把活财神沈万三的事,告诉了皇帝,皇帝高兴了,吩咐马上把沈万三给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