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精华,学习成语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途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1】
胸有成竹
宋朝时,有个的文人叫文与可,能诗擅文,特别喜欢绘画。
他最爱画竹子,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的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画得好时,他总是谦虚的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文与可的朋友一天来访,看到文与可画的竹子,不禁题诗赞扬: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经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2】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3】
千金买邻
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他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吕僧珍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且远近闻名。
吕僧珍家住在城北,家里并不宽敞,平时再加上不少人在这里出入,就显得更小了。于是有人劝吕僧珍再买套更宽敞的房屋。他说:“已经够用了,不用再扩大我的居住面积了。”因为吕僧珍的品德高尚,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和交谈。有一个人物地在吕僧珍家隔壁买了一套房屋。
有人问:“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一千一百两”。“怎么这么贵?”那人笑着说:“一百两是用来买房屋的,那一千两是用来买邻居的。”
读后: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进行交往。要和有自强意识,有上进心的朋友多交往。这正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成长与生活质量与周围的朋友,同事及邻居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儿童交往从小就要注意。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4】
典源出处《孟子 ·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xiu) 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释义用法有个楚国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一个齐国人来教他,许多楚国人却吵吵嚷嚷,从旁干扰。这样即便每天鞭打威逼,他也学不会齐国话。后用此典指环境不好,正面教导抵不过反面干扰; 也指众口纷纭,妄加议论。
用典形式
【齐咻】 宋 ·苏轼:“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
【众人咻】 清·黄遵宪:“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
【众楚咻】 清·黄遵宪:“岂图五丁力,竟招众楚咻。”
【忘齐语】 宋·陆游:“久已忘齐语,何尝解越吟。”
【咻已伙】 宋·王令:“奈何众好殊,未语咻已伙。”
【一齐众楚咻】 清·黄遵宪:“立志不肯随沉浮,一齐足敌众楚咻。”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5】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出处】
汉·牟融《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释读】
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6】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
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ji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7】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8】
【成语】: 白面书生
【拼音】: bái miàn shū shēng
【解释】: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成语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它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