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复习分数提高60%
如此复习分数提高60%,但90%的学生不知道?
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困扰莫过于遗忘——学过的知识记不住!
科学研究表明,上完课后,二十分钟后,我们可以遗忘40%,三个小时后,遗忘率会达到50%,六天之后遗忘75%,一个月后遗忘率达到80%。再往后,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记住的东西越牢固,这时候,我算算还剩多少呢?所剩无几,对于考试聊胜于无。
为了应对记忆遗忘的规律,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在知识没有开始遗忘之前,就开始复习,以便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力。
下面我们来学习几个复习的方法:
第一个,课后很多学生书本一扔就不管了,考试前在复习。这是完全违背记忆规律的。为了应对最开始的遗忘,我们一定要做到课后及时复习。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式:
1.不看书复盘知识。
这时候,我们要靠自己,不借助书和笔记,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过的知识。能回忆出大部分,就证明自己的预习和上课的效果非常不错。如果,只记住少部分,那就要及时去找寻原因,改正原有的预习方法和听课习惯。
2.作业之前要保证没有知识疑点。这个主要是确定,当天学的内容,各个知识点都没有问题了。然后,再去做题。如果有遗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沟通,以防做题时卡壳。
3.对于有些关联性的科目,要进行比对学习,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调理更清晰,对于巩固知识和提高记忆有帮助。再者,就是手脑并用。一边回忆一边用笔记下内容,这样对于巩固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个、复习要做到有计划,做量化。
一般都是随性复习,做到哪里算哪里,背多少记多少,每天要多久,都没有明确的安排。这样做的效果,就非常的不稳定。
1.对知识点,要有计划复习。多长时间,多少单词,几段内容。这个都要自己事先计划好。通过自我督促养成习惯。
2.不要一味的死记,一定要在理解的情况下,同时进行。
3.有些科目是可以有画面感的。我们最好把抽象的记忆形象化。比如,历史、政治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有背景、有环境。我们可以置身其中,这样的背起来就不会枯燥,心烦意乱。让记忆轻松,不只可以被牢,而且可以让这些文字活起来。
第三个、记忆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在开始和结尾效果好。对于新鲜的东西,我们总是有好奇心,有兴趣。这时我们会记住,再者就是在结束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个记忆的高潮。那是因为我们会有一个马上结束,冲刺的感觉。
1.重要的知识点要安排在最开始和结尾的部分进行记忆。
2.内容太多的话,就进行分段处理。
3.记忆有一个惯性,但是要想记牢就要打破这个惯性。因为,我们的做题很多时候是活用,并不是像相声中的灌口。所以,每次都是在顺序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记忆的敌人就是疲劳,因此让每次的内容有所区别。
4.因为,开始和结尾的记忆力最好,我们可以增加开始和结尾的次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把复习的过程进行分段。比如,15分钟一段。
5.记忆的另一个规律是,要在刚好记住的基础上增加百分之五十的训练量。这个比值是通过实验的得出的。少了,效果不好。多了容易疲劳,效果也不好。这个技巧只适合某些科目,要针对性的选择使用。
第四个、重点真的重要吗?
重点知识一听,感觉非常的重要。其实,它的本意是基础知识。但是,很多同学都把它作为难点来处理。考试考的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没有必要对难题和偏题进行过多时间的付出。学习实践得出的结论,重要任务就是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那些重点知识,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所以掌握基础才能进一步掌握重点。
第五个、考前要用减法记忆
考试前是一个特殊时期,时间最宝贵,怎么更好的利用剩下的有限时间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时候就不适用在进行全面的什么都记,而是要对知识进行主次判断。
例如,节气歌,历史朝代表等,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精炼的浓缩。用一个词代表一句话,用几个词能概况一段内容。
第六个、四种记忆方式综合使用
如果一种记忆方式,很快就容易疲劳。但是,如果我们用四种方式穿插交错,彼此综合运用,不但能提高记忆力,也让记忆的过程没有那么烦躁。
学的时候,我们主动去看,预习。朗读用嘴,手做笔记,上课注意听讲。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复习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些都用上,听、说、读、写。可是,实际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其中的一种单一形式。有不出声的,有出声,有手写的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增加一点创造性。比如,背一遍,录下来听一遍。现在录音很方便。这样的话,在听的时候,去用心看看有没有错的地方。其实也是在背诵。
其实,解决记忆力的重点,第一要掌握记忆的规律,第二就是要利用这个规律,让自己能记牢。好奇心人皆有之,让自己的复习过程多点花样和不一样的方式。新鲜的东西,我们总是记忆的那么深刻。发挥你的想象力,让过程更有新意,他就会让你更有记忆力。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让成绩更上一层
让成绩更上一层的不只听课还有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上课仔细听讲,跟着老师的节奏固然重要,但学习环节中,利用好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才是成绩更高一层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跟着中考助手一起探个究竟: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让成绩更上一层
课前预习
班上一位同学学习很认真,但总感到学起来比较吃力,老觉得老师讲得太快,自己跟不上。课后花了许多时间去补,还是难以见效。老师对他说:“你在学习上缺少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所以,听课被动,‘只有招架之功’,即使课后花大量时间去弥补,仍无济于事。”这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坚持认真预习,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不久成了班上名列前茅的优等生。
日本学习方法研究会会长石川勤先生说:“所谓预习,也就是在上课以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
1
一定要挤时间预习
由于中学生的功课压力大,所以学生在每次上课前,不见得有时间预习功课。万一老师讲得太快,自己可能因此而无法吸收,心里难免会有些不安。然而谁说预习工作一定要在前一晚完成呢?如果能善于利用每一分钟,上课前短暂的五分钟也是绝好的时间。
2
预习要提前
许多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学生,即使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活动方面,却仍然能保持班上一、二的名次,究竟是何故?相反地,有些同学整日埋首于书堆也不见成绩好转。他们之间存在这什么差异呢?其实,社会活动多的学生也一样要花时间读书,很可能他们比其他同学更了解上课流程,为了能收获双倍以上的读书效益,往往在预习方面阅读得十分彻底。至少,在三个星期前就有事先预习的习惯,如此才能稳定地保持良好的成绩。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总的来说,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预习就是在看的过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难,哪些地方觉得有问题。至于具体的步骤应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2)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首先,预习中要了解新内容中有用到了哪些是以前学过的知识(从系统的角度讲就是要思考新知识是整个系统中哪一步分内容的延续),哪些是新知识,有没有用到知识体系中共性的规律,有没有共性的问题,还是个性的问题等,如果以前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复习一下,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
3)做笔记:在前面阅读、思考的两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
Tips:主动学习效率是被动学习效率的3~4倍,主动学习的孩子其方法总比问题多,也会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
课后作业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毕业,究竟做过多少作业?如果统计一下的话,那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做了那么多作业,我们的学生是否清楚做作业的真正目的呢?很多老师表示,有的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有的则只是为逃避批评或图个表扬,这些学生做作业的任务观点很强。经常看到,有的学生一下课就拼命赶着作业;做不出来时,手忙脚乱地查书,查不到,心里就烦,就发脾气;有的则干脆抄袭别人的作业;而更多的则是与同学对答案,他们共同特点是急于求成。
如果一个学生把做作业看成是应付家长和老师而不得不进行的苦差事,因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迫性的学习,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更不用说从中得到什么乐趣了。
小容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孩子,上初中之后,语文英语成绩还不错,就是数学成绩较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请家长说他完不成作业,父母为此也费了不少心,一开始是哄着、骗着,如快一点做完作业,就给他买好吃的、好玩的,当时还管用的,后来(不到两周)就不管用了。之后父母又打着、骂着强迫让他完成作业,可是他就会发脾气,甚至要离家出走,不要再上学了……放学回家的作业竟然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线。期终考试的成绩自然让父母失望,孩子难受,唉——真是头痛!
其实做作业有两个很重要的目的,一是用来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经过课堂上的学习之后,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了?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另一个目的后面说。
小荣在做数学作业时可以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每次的课程都积累了一点问题,但学习中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知识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基础没打好,后面的知识就学不好。比如,代数中化简如果没学好,后面的方程、方程组都学不好,因为方程、方程组的学习是建立在学好代数化简的基础之上的。
问题积累多了,听课就会听不懂了,越不懂,就越没兴趣了。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进而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考试中成绩的下降,又会影响学习信心,对学习产生反抗或冷漠的态度,造成恶性循环。问题积累从小的方面来看是一道题、一个知识点的问题,但积累多了,就成了大问题,也就成了一个关系到孩子将来前途的一个大问题,一定要重视解决。
真正懂没懂,记住没有,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如果作业很顺利,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相反,则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有的学生在回忆考试失败的教训时说,自以为知识已经学懂了,作业可以不做或少做了,因此经常少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对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缺乏验证和了解,一味地盲目乐观,结果在考试时,就一败涂地。
做作业的第二个目的是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作业,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一些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摸出老师的出题规律,这并非夸张,因为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
老师出题目,就是要把各节课的实质性的东西集中在一个题目上,才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来。同学们不要满足于做习题,而是把学过的课程一节一节地连贯起来思考,从中找出重点,并牢牢记住。这样做,就把那些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变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就像看到一个个机器零件,脑海里马上就有了一部机器整体形象一样,到考试时,你才 能沉着应对。
“做习题,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做习题而做习题,要注意探求知识。做题时我时常想,这道题,出题人是怎么出出来的呢?”很多题之间都有联系,并渐渐地找出一些规律。原来,一道简单的题,改头换面,就变成了一道难道,而规律却是一样。
条件如果成熟,不妨自己出一题,这样做,花的时间要比做题多得多。但是,印象却特别深刻。即使一年以后,还会记忆犹新。
出题,从来都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任务就是解题。但是像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偏要深入到后台去探个真实。顺藤摸瓜,寻根求源,使他们得以站在比一般同学更高的阶梯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绩好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赞成这种钻研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并且相信,他们能做到的,别的同学经过训练也能够做到。
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搞清了容易混淆的概念,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公式的变换运用也更加灵活。可以说做作业实际上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此外,做作业还可使知识不断地得到巩固,因为学到的知识,用得越多,保持得就越持久。
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会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而且通过思考锻炼了总结归纳的抽象思维能力,重视自己问题的内省习惯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使孩子的系统思维能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最后说说总结归纳,有些优秀学生做题数量并不是很多,其奥秘是他们在做作业中善于从概念出发及时总结与抽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做一道题相当于一般人做了很多道题。这样一来他们做的题目少,但是能力却提高了。
例如关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通过做作业,可以总结出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有四种: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掌握每种方法之后,各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都不是问题了;融会贯通之后,也可以将这些方法纳入到整个解方程的体系,包括解方程组、解对数方程、指数方程等等。
因此,要想学得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要先弄懂原理,然后再多做练习,这样功夫就不会白下。练习做多了,各种情况见多了,就能见多识广,熟能生巧。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古如此。